挖掘社区人才 发挥辅导员作用 丰富教学内容

发布时间:2016-02-05点击:12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浦东新区北蔡镇龙港社区收视点——

浦东新区北蔡镇龙港小区现有居民28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533人,占总人数的19.4%。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老年教育,成为许多老人融入社会、丰富晚年生活的迫切追求。为适应老年人的这一需求,龙港党支部、居委会把“老有所学”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研究,制定措施,努力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追求。

支部和居委会意识到远程老年教育,特别是远程老年大学电视教育,是一项便捷、经济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平台。自2003年起,龙港就组织开展收视工作,收视点学员从原来的37人,发展到目前 80人。为了使老年学员通过收视掌握好课程的要领,提高收视效率,居委领导、老龄干部通过家访、座谈等形式,充分挖掘居民中的能人担任收视班的辅导老师,使老年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满足老人的不同需要。在聘请的辅导老师中有: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民建、九三学社等五个民主党派成员,有全国劳模、国营大企业的总工程师,有中学高级教师,有英语翻译,有摄影家,他们在远程老年教育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为老年远程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在这些辅导老师的热心辅导下,我们收视点以远程电视教育为平台,不断拓展远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一、适应老人特点,开展各类健康讲座

以健康讲座为主的老年远程教育,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身心保健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身体状况各异的老人还需要针对自己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单个辅导。收视班特地请来小区内有几十年医疗经验的四位退休医生,让他们担任老年学员健康辅导老师。每周二下午,就老年学员在收视听课中还不理解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深受老年学员欢迎。

二、建立“心灵咨询室”,给予老人精神慰藉

2010年,远程老年老年大学开设《让心灵充满阳光——老年心理保健讲座》。我们结合远程老年教育课程开设了 “夕阳红心灵咨询室”,请出居住在小区内政协委员、黄浦区业余大学的王瑶敏老师担任心灵咨询师,帮助老人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减轻老人精神压力。心灵咨询师与几位退休医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老人构建一道防治生理、心理疾病的屏障。

三、满足老年人学习愿望,展现老年风采

人各有所爱,老年人也有各自兴趣爱好,他们需要丰富充实自己晚年精神文化生活,为此,龙港居委在小区内挖金掘银,请出各种有知识、有手艺、有才华的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及其有一技之长的退休人员组成辅导员队伍,为老年学员面授辅导,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求学愿望。这在提高社区远程老年教育的影响力的同时,更增强了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的凝聚力。

书法、美术、摄影是龙港老人学习的第一选择。收视班聘请小区内一些有特长的退休人才为学员上课,例如:请全国摄影家理事会理事马列伟老先生给学员讲摄影技术;请五爱中学高级语文退休教师吴家儆讲书法;请民建成员倪元林老先生教国画……。

为展示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龙港居委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展出的作品都是小区内左邻右舍老朋友的作品,看上去很亲切、大家很有成就感,深受老年学员和小区居民的欢迎。

2005年春节前夕,收视点还组织老年学员为小区居民写春联、挂春联,为小区居民服务。解放日报还专门报道了龙港小区《大年卅挂春联》活动。

另外,牛恒善老师的《汉字趣谈》,吴老师的《古诗欣赏》,用各种小故事的形式讲解古诗词,生动形象,老年学员很喜欢听。

四、开设“老干部学习论坛”,提高老年人政治素养。

参加收视点的老年学员中,有不少是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他们特别关心政治时事、国内外大事。针对这一情况,龙港居委组织了一个“老干部学习论坛”,以收视点老年学员为主体,聚集了小区内名人志士,每月相约一次,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特别是一些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从科学发展到金融危机;从海峡状况到房价问题,常常唇枪舌战。通过学习议论,政治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论坛”的组长是甘肃张掖市政协秘书长,他的观点独特新颖,思路条理清晰,对老年学员晓事明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上海老年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北蔡镇龙港社区原来属于市郊,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老年学员也不少,他们需要的是娱乐性、趣味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学习内容。收视点根据这一特点和需求,把小区内的能工巧匠也请来当老师,有讲小魔术的;有讲编织的;有讲养花的;有教唱歌的,涉及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了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把老年学员紧紧地吸引在远程老年教育收视班里。

现在,龙港居委班子成员个个都是有心人,为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的发展,不断往老年教育人才库里输送师资,有现任的、有后备的。目前,担任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辅导教师的有20多位,受益老人千余人次。这支队伍还在不断挖掘,不断壮大。

浦东新区北蔡镇龙港居委收视点

2010.12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