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6-02-05点击:15作者:上海老年大学副校长 熊仿杰系统管理员

上海老年大学创办近30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几个教学班和几十名学员,发展到今天的300多个班10000多人次的学员,课程体系不断丰富,现已有9个系,120多门课程。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鼓励广大老年人进行终身学习,培养和引导老年学员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上海老年大学开始试行“学分银行”管理制度。

一、“学分银行”的设立,促进了教学管理的深化和创新

1、学校首批推出“文学赏析、文学写作、保健、英语、钢琴、水墨画、西洋画、书法、声乐、舞蹈、烹饪、编织、二胡、古筝和摄影摄像技术”15个专业课程,每个专业设置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学员在校学习取得的所有成绩转换成学分进行统计存档,作为终身学习的成绩记载,并与上海市“学分银行”进行衔接。

2、学校教务处是“学分银行”的主管部门,负责“学分银行”各项数据资料的审核、汇总、录入与统计及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有关分校“学分银行”建设进行指导。

3、学校“学分银行”适用对象为本校学员,申请加入本“学分银行”者,必须提供本人相关信息(如身份证等)。

4、“学分银行”中“学分”的具体计量方法为:每学期修毕每一门课(32课时/16课次)的学习成绩为“3”学分。每学期审定并累计一次。

5、学员学分的认定,采取学员听课时间考核与学习成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即:学员每门课听课时间达到总课时(32课时)的70%以上者;学习成绩考核将依据各门课的特点,可以通过面试、笔试、书面小结、汇报交流、课堂笔记、作品展示和社会实践成果等方式进行。并认可学员参加社会学习活动的各类专业考试合格证书。

6、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采取“42+27+7”方法,即每个专业选修总学分为76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为42学分,其他选修课为27学分,社会实践为7个学分。学员在系主任的指导下进行课程选修。当学员按规定修完某专业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后,经学员本人申请,系主任初审,教务办审核报校长批准后,授予上海老年大学某专业荣誉毕业证书,并由学校统一举办证书颁发仪式。

7、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分银行”的学分含金量,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的措施,如:

(1)2010年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对每门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这次教学大纲修订的基本要求为:一是对内容相关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集中衔接,体现学科建设的方向;二是简洁清晰地对课程情况进行解释,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与授课内容;三是明确了各课程的学习时间与要求,明确了学制的概念;四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新教学大纲的修订实施,为课堂教学提出了规范要求。

(2)为了确保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通过教学质量评估,以加强对教学各个环节控制和检查,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推进课程建设,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学校制订了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定,明确提出学校开设各门课程必须有专用教材,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教材编写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反映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与文化内涵;反映老年教育的实践、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同时要适合老年学员的特点,做到内容精练生动,文字通俗易懂。

(4)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学校又修订了《教师守则》、《学员守则》、《办学人员守则》、《课堂守则》、《班级文明公约》和《班长责任制》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增强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幸福感

上海老年大学于2010年开始启动“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到2012年底,全校9个系选修15个专业的有近100名学员。申请修满相关专业学分,经过规定程序筛查,最后批准其中75名学员获得专业资格,成为本校首批毕业生。现将首批荣誉毕业证书获得者情况浅析如下:

1、“学分银行”帮助圆梦。通过老年教育和“学分银行”管理制度的实施,帮助老年学员圆大学学业之梦。从首批毕业生的年龄结构看,这些学员中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有1人,30年代的有16人,40年代的有28人,50年代的有27人,60年代的有3人。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中的60%学员经历了新旧中国的两个时代,人生经历大多十分坎坷艰辛,不仅有亲身经历过国家贫困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伤痛,更有参与新中国建设艰苦奋斗之奉献带来的快乐。他们都有政治动乱、经济磨难之体验,也都企盼国家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活安康,通过丰富晚年精神文化,参与老年大学学习来圆人生之梦想。还有40%的学员虽然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满怀希望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正当长身体时候,却经历了自然灾害和经济短缺的困难岁月;在需要读书长知识时期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在人到中年成家立业之时,又遇到企业调整转岗下岗。因而,他们对幸福生活更为渴望,对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十分珍惜,对物质生活较容易得到满足。由于社会的变革和特殊的经历,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一种先天缺失的饥渴感,因此,进入老年大学学习成了他们得到精神慰籍的“天堂”。

在首届荣誉毕业证书颁发仪式上,学员代表毛霜庭的发言,表达了众多毕业学员的心声。她说:“我出生在1940年春,正是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中华民族遭遇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民不聊生。我的家庭贫困而又多子女,父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母亲是文盲,我兄长们没有完成学业就先后参军,寻求生之路。我是家中老四,又是女孩,1956年初中毕业,竟是家庭中学历最高的幸运儿了。当时我们全班仅有三名同学可直升高中,根据学习成绩,学校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可因为家庭经济不允许,我狠心放弃继续深造的良机,决然走上工作岗位,求职拿薪补贴家用,这对于我们的成长、事业乃至婚姻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毛霜庭学员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尝到了无穷的甜头。她先是如饥似渴地学了中华经典文化赏析、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又把学习到的知识在社区老年朋友中进行传播,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这次她惊喜地获得老年大学颁发的荣誉证书,带上荣誉学士帽,真正帮助她实现了年轻时想学想做的事业,圆了她人生的美丽梦想。

2、“学分银行”帮助增强幸福感。从本次毕业的75名学员资料剖析来看,在原职业岗位中:国家公务员有3人,占4%;职员岗位27人,占36%;科教岗位27人,占36%;一线职工岗位18人,占24%。从毕业生原有的文化程度统计:初中文化25人,占33%;高中文化17人,占22%;大专文化19人,占26%;本科文化14人,占19%。从毕业生原有的技术职称统计:初级职称1人,占1.3%;中级职称4人,占5.3%;高级职称6人,占8%。有相当多的学员不是冲着学历与职称而来学习的。有一位1928年出生的学员,她早年已就读原南京“中央大学”,进入老年大学是追寻一种精神慰藉。她说自己和老年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已把老年大学当作她的第二个家园。拿到第二张文凭,更增强了她的幸福感。有位老年学员在学习小结中写道:进入老年大学,我是来养伤的(因为亲人突然逝去,极度悲痛,觉得心中的太阳已经陨落,不知活着为什么,丧失了活在人间的信心)。但又想到自己站了几十年大学讲台,带过不少研究生,还是试着到老年大学找找方向。几堂课听下来,忧虑顿释。她说:“我入学后,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文史课,上课前预习,下课后复习,收获颇丰。健康也大有进步,体重逐步恢复,头发开始转黑,不再靠服安眠药入睡了。”一位老年学员写体会说:“上海老年大学不仅使我学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文凭,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做到无愧每一天,不虚度此生,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学分银行”制的实施和颁证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学员家庭的高度关注,出席颁证活动的家属人数超过毕业学员数。有一位学员的女儿专程从法国巴黎回来参加母亲的毕业典礼,还专门与母亲拍摄一张“妈妈毕业了”的合影照。有一位老年学员的双胞胎孙女参加毕业典礼,并给爷爷送上“爷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词。荣誉证书颁发时,所有被授证的学员脸上都充满着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学分银行”帮助老年学员做学习的主人。首届老年大学荣誉证书颁发活动举办后,在校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颁证活动的录象在校内播放了一周,每天观者如云,首批证书获得者成为广大学员学习的榜样。学员们纷纷向系主任、教务办了解学分,咨询如何选课。许多学员都调整了自己的选课计划,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方向。

由于各大媒体都刊登、传播了我校颁证的活动信息,校外来电询问报名选课及获荣誉证书条件的人络绎不绝。一些老年大学分校的学员也来电询问,在分校选修的课程成绩,总校是否认可。老年学员执着的学习精神着实令人感动。随着“学分银行”建设的推进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盲目选课和跟着感觉走的选课时代将逐步成为过去,“我学习我作主”的学习生活方式必将成为主流。

三、“学分银行”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学分银行”制度用在老年教育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完善才能日臻成熟,成为造福老年学员的“法宝”。在本校短短三年的实践中,广大老年学员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为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如现在上海老年大学有20所分校,学员总数超过30000人。不少先后在总校和分校穿梭选修课程的学员,提出总校和分校的学分应当等值互认,总校“学分银行”应覆盖分校且能兼容。总校和分校原来均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如何使“学分银行”互相兼容,还将有大量的衔接工作要做。总校和分校将商讨建立“1(总校)+20(分校)”的上海老年大学教学联盟。在联盟内实行理念相同,特色各异,教师互聘,教材互用,学分互认,经验共享,使“学分银行”成为总校和分校之间合作办学的紧密纽带。

学员穿上学士服、领到毕业证,应被尊为学习的楷模。但他们内在的素质是否与荣誉相称?为此,学校加强了“长者风范”教育,并修订了“长者风范”的标准,即“举止端庄,宽容礼让;厚德明礼,秉正慈祥;好学博闻,睿智向上;诚朴有信,坚守信仰;家国在心,大爱无疆。”要求学员全面提高自身内在的素质。这些要求得到了广大学员的积极响应。

有的学员也提出,“学分银行”应面对全体学员,而戴帽领证的仅是少数学员,激励的面还远远不够。为此,学校也正在积极向上海市“学分银行”提出建议方案,对“学分银行”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学员,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可持续性,进而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还刚刚起步,老年教育也还是个十分年轻的教育门类,都需要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实践与探索。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