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为贯彻落实上海市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上海老年大学的发展,在上海师范大学外宾楼会议室召开《上海老年大学2013-2015年发展规划》研讨会。会议由副校长熊仿杰主持,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和各系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学校新一轮三年规划“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办学规模、改革创新、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展开讨论,与会人员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与建议。
会议认为: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办“让老年人满意的、高水平的老年大学”。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老年教育规律,创新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弘扬“博学、厚德、和谐、康乐”的校园文化,营造“长者风范、共享和谐”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学校的骨干、示范作用。努力把学校办成“新思想、新理念的传播基地;新知识、新文化的学习基地;新的科学生活、行为方式的培养基地;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基地;力争使学校成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实验基地”。
会议认为,制定新三年规划应注重:
一是明确定位。要以建设高水平老年大学为起点,体现新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优良的办学质量。
二是稳定发展规模。根据校本部现有4800平方米校舍、设施的条件,学员上限应控制在12000-13000人次(含学历班)。上海老年大学浦东、普陀、徐汇、宝山四所分校,要求每校学员不少于5000人次。远程老年教育学习收视点5200个,占居村委数的95%(示范收视点100个、合格收视点3000个);参与人数52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5%;电视课程25门,网络课程300门。
三是改革创新。要改革办学实践中不适应的内容、方式、理念;创新发展学历班、学分班、课程班三个系列的教育;拓展教育模式,探索创办“外籍班”等形式。
四是提高水平。立足全市,深刻理解“高水平老年大学”的内涵,建立完善提高办学水平的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江晨清常务副校长说,我当12年校长,像今天这样的研讨会是第一次,是一个新的飞跃,一群退休的老年人对老年教育如此关心,说明学校的发展大有可为,越来越有希望。
最后,郑令德校长强调,“头脑风暴”很重要,既要深进去,又要走出来,要用全市的视野看待工作。新三年有很大的不同,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要认真研究如何发挥作用,不但要有思考、建议,还要细化如何解决瓶颈、难题的办法和保障措施。
上海老年大学通过26年教学实践,在规范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努力推行老年教育学分管理模式。2011年3月,制定了《上海老年大学“学分银行”管理规定(暂行)》,校内设立了文学欣赏、文学写作、历史、保健、英语、钢琴、书法、水墨画、西洋画、声乐、舞蹈、烹饪、编结、二胡、古筝l5个专业,鼓励学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2011年9月,向上海市学分银行组织申报了85门课程;为广大学员提供了进行终身学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