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新闻晨报》第九版以“读老年大学20年,85岁的她不愿毕业”为题,全版报道了上海老年大学情况,强调了“既能学知识又能和同学交流导致恋校多、入学难,老年学校因经费、资质面临发展困境”。现摘要如下:
在上海老年大学“中西特色点心”课堂上,高级厨师陈黎一边示范,一边向学生提问。坐在她面前的40多名学生,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不少人都有多年的学龄,却始终不肯毕业,85岁的蒋志雯,在上海老年大学就已有20年学龄。
四五年不毕业的很常见
像蒋志雯这样“恋校”而不愿毕业的老人,在上海的各所老年大学里还有很多,四五年不毕业的很常见,一上就是十多年的也不在少数。
上海老年大学教务长吕伦渝说:“老人上学,除了知识需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求。学校里氛围好,好多老人上一天课,能开心一个星期,而且这里还有他们的展示舞台。”
据了解,上海市级老年大学目前已有4所,其中上海老年大学还开设了20多所分校,全校在学学员有5万多名。此外,很多街道、社区也都开办了各种老年学校。但面对老生不愿毕业,新生难以入学的局面,上海的老年学校仍然无法满足老人的入学需求,特别是摄影、绘画等一些热门的专业,即使提早报名也未必能进班学习。
学费低廉也是老年人热衷上学的一个原因。在老年学校中,钢琴和外语的学费较高,每个学期200—300元左右,12—16次课,每次课的费用不到20元,还不及少儿钢琴培训费用的零头。
分流学生治标不治本
“我们现在处于两难,尽管招生简章上有报名条件:退休,身体健康,高中文化水平,80岁以下。但老人来报名时,即便有些条件不符合,我们也不好拒绝。”吕伦渝说,市级老年大学的硬件和师资都比较有保证,因此很多老人都慕名而来。
“僧多粥少,那就只有分流。”吕伦渝透露,上海老年大学将老年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课堂学习、社团沙龙以及社区活动。“比如摄影课,拿到结业证后就没必要重复听了,就参加摄影沙龙,只要有活跃的老人来牵头,一样可以组织很多活动,但不再占用学校的课堂和师资,新的老人才能进来。”
在业内人士看来,分流只能治标,更好的办法是发展更多更好的老年学校。
[案 例]
上一天课,能保持一星期好心情
自从进入上海老年大学后,蒋志雯就一直没有“毕业”,“古诗词、古文阅读与欣赏、书法……学了多少门课?我都记不清了,哈哈!”
蒋志雯的家离南塘浜路的老年大学很近,走路不超过20分钟,每周四上午和周五下午,她都准时到校。
在“中西特色点心课”上,蒋志雯听得十分认真,偶尔被前座的同学挡住视线,她会转过头盯着左前方的大屏幕,老师揉面捏花的动作,在大屏幕上看得更加清晰。
中西点心是动手的课,学生回到家后,都会学以致用。蒋志雯也会在家里为孙辈们蒸上一笼荷叶包,展示一下手艺,这让她很有成就感,也能更好地跟孙辈们沟通交流。
课间休息时,几名多年一起上学的老姐妹常常拿出手机,展示各自放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点心作品。每张照片往往都能引发一阵赞美,还有欢声笑语,气氛轻松快乐。蒋志雯很享受这种相互交流的气氛,她觉得上学“太好玩了”。
“可以接触新东西,又有很多志同道合者可以交流。上一天课,能让我一个星期都保持好心情,你说我怎么舍得毕业呢?”蒋志雯说,只要学校不赶她回家,她下个学期还会继续报名学两三门课程。
学习没压力,能常和老姐妹聚聚
79岁的江建英,2004年进入上海老年大学,10年过去了,仍兴致勃勃,且热情满满。她有些自豪地介绍,学过钢琴、工笔画、山水画、旅游文化等,具体科目已数不过来了。
这个学期,她选了电影欣赏、古诗词和书法三门课,每周二、周三和周五各一门。江建英说:“古诗词老师不要求我们背,背了很快也会忘记。回家整理笔记、练练书法,一点都不累。其实再加一门,我也吃得消。我们这一辈人,年轻时错过了学习机会,现在有的是时间,学习又没有压力,全凭个人兴趣。”
和其他老人一样,学习只是江建英来老年大学的需求之一,她说,老伴虽然退休了,但被返聘去上班,到处跑;孩子不在身边,她闲在家里没事,所以觉得来上课非常好,每次上课,都能和班里一帮老姐妹聚聚,生活、学习都能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