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五个十工程丛书·省市(副省市)校项目”,2014年开始启动,上海老年大学有幸入选10所老年大学名单,按照“全面反映、突出特色、叙述鲜明、图文并茂”的要求,撰写本校材料。经过各校的共同努力,《中国教育战线的新军突起——10所省市(副省市)老年大学全景纪实》一书已完稿,即将公开出版。我校组织撰写的《海上风来满园春》,被认为是一篇特色鲜明的作品。本刊连续转载,以飨广大读者。
南塘浜路117号——上海老年大学。
1985年,上海老年大学应时而生,伴随着老年人的需要创办、兴起、发展,在30年风雨历程中倍受来自各个阶层老人的欢迎与赞叹。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她被老年学员视为“心中的一颗明珠”,社会各界誉其为“播撒阳光的精神家园”,海内外友人赞之为“一所神奇的学校”。
30年来,上海老年大学始终坚持并践行以人为本的信念,一切为了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一切为了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操和生命质量。同样,上海老年大学30年的发展之路也充满着崎岖和艰辛,与上海老年教育事业休戚与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阶段,承载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书写了一段创业创新的篇章。
历史是一种延续,发展是一种传承,上海老年大学的今天,离不开先行者艰辛的探索和创业。
一、开创在艰难中前行
20世纪80年代初,几十万下乡知识青年相继返城,众多职工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岗位,国家离退休制度的实施,使得一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回归家庭,形成了上百万人的离退休人员队伍,由此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老年人要与时代同行,有一个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要求;二是老干部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一个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愿望;三是随着上海城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有一个帮助老年人尽享生活、安度晚年的任务。三位一体,激励着上海教育界的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挺身而出,奏响了上海老年大学的开始曲。
1984年3月,时任市委副书记杨堤提出,在上海开办老年大学,可由市政府教卫办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和有关部门参加,研究提出具体方案。于是,1985年5月,在市高教局、市老龄委的支持下,创办了上海老年人进修学院,主要以离退休知识分子为对象,同时也面向社会老年人。1986年9月改名为上海老年大学,2004年成为上海市教委的直属单位。
开创初始,极为艰难;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办学规模,极其有限。学校且无固定校舍,只能在邻近区域借些教室作为教学点。校部最初设在富民路50号当时的爱华中学一隅,开办了国画与书法两个班,老年学员仅58人。
15年间,学校东迁西移,南征北战,几经漂泊,数易校址,先后在嘉善路177号嘉善中学、岳阳路1号上海教育会堂、新闸路1220号上海大学静安校区、胶州路601号静安 区业余大学等地落户办学。
起步于市井、发端于民间的上海老年大学,办学之初既无经费来源,也无人员编制,更难添置设施。一批又一批教育界的老领导老同志,凭着苦口婆心、热血衷肠,凭着老当益壮、不辞辛劳,凭着经验才智、参与办学,凭着敢创敢为、倾心投入,深深感动着社会各方面……于是,市政府给予了财政支持;市老龄委、市教育工会、市退休教师协会、上海浦东高校继续教育中心等纷至沓来解囊资助;学校被列入市教委直属单位,各职能部门投入精力,加大支持力度。
建校伊始,在一批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的老领导老同志带领下,诸多管理人员、师资骨干、名师专家相邀而来,这是一批返聘者,也是一批有着教学与管理丰富经验的志愿者,更是上海老年教育事业的开创者。
老领导有志于在老年教育领域发挥余热,面对着微薄的津贴,不离不弃、任劳任怨,积极探索、甘于淡泊;老同志热心老年教育,熟悉教育教学,难事争着做,琐事乐于做。学校30年发展的史册上,处处洒下了办学者的辛勤汗水,时时弘扬着耕耘者的奉献精神。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井井有条,校园氛围日渐活跃融洽,蒸蒸日上。
90年代末,市教委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为上海老年大学提供了一幢3800平方米的教学楼,学校终于在南塘浜路有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2006年,市教委又在学校旁租借一幢楼,用于教学和办公,校舍面积近6000平方米(含科技分校)。2013年,市教委拨专款用于校舍装修,经过一年紧张施工,改建一新的校舍于2014年秋季开学前顺利竣工,功能更齐全,设施更完善,进出其间的新老学员倍感鼓舞兴奋,自豪感和积极性油然而生。
天时、地利、人和,推进着上海老年大学的加速发展:
学校规模越办越大。上海老年大学已发展成1+20覆盖全市的“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
学员人数越来越多。办学之初,全校仅6门课程、2个班级,截至2014年秋,学校本部设有9个系、150门课程、370个班级,开设了学历班。每学期开学前,深夜到校排队报名、辗转托人介绍以及“一桌难求”的场面,已成为上海新闻媒体聚焦关注和竞相报道的热点。
教师队伍越来越强。上海老年大学总校有教学人员149人,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43名,讲师74名,教辅人员11名。他们具有敬业精神,对老年学员充满爱心,不少教师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春华秋实,岁月磨砺,学校已从一株破土而出的幼小树苗,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二、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学校30年来巨大发展,得益于创新驱动和开拓进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开拓创新
老年教育有别于国民教育系列,也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学校要适应老龄社会发展,帮助老年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完善自我、完善生命,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后阶段,也是人的终身学习的一种持续。老年人既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也是知识学习的实践者、受益者。
学校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在办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途径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拓展思路与方法,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实践,切实帮助老年人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推行“自我导向学习”,落实老年学员为主体的思想,实现“教育主体换位”,贯彻自主教育理念,突出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和创造性,重视自主学习与自主精神,为老年人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开创了新的天地,也为创新老年教育的体制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教育内容的开拓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学员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休闲、自我娱乐型课程,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此,学校力求课程开发新突破,实行有宽度的“超市式选课”和有高度的多层次拓展:
对传统课程赋予新的内涵形成系列,如书画系,除山水画外,增设现代山水素描等,开设梅兰竹菊等专修班。开发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增设计算机网络、图像处理和影视动画制作课程,开设实用英语会话、走遍美国等课程,组建“面向世博外语实验班”。
开设高品位文化艺术课程,如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外名著选读、当代世界史、钢琴599等。
学校将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相结合,将知识性、实用性、娱乐性和时代性融为一体,贴近老年人,贴近生活,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校学习。
——教育途径的开拓创新
老年教育与传统国民教育之差别就在于教育对象及教育目标的不同,学校积极探索教育途径的开拓与创新,协调发展“三个课堂”之路:
搞活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且又与传统有别。其宗旨为适应老年教育“讲课”与“听课”的特色与特点,通过师生间知识、情感和心灵的互动、互通,让老年人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展示潜质与潜能。
丰富第二课堂,即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作为老年人展现知识才华的最佳平台之一,老年学员通过平台,发挥聪明才智,迸射生命火花,更好展现自我。学校把社团工作列入老年教育工作计划。
拓展第三课堂,即社会课堂。老年人更多的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就是社会。除了课堂、学校、社团外,学校大力倡导并组织各种社会活动,积极鼓励老年学员融入社会、融入社区,参与服务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少学员都成为社区活动的骨干。
“三个课堂”协调发展,为老年教育拓展了多种途径,也使老年人坦然面对自身、面对他人,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教育形式的开拓创新
教育教学形式与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积极探索教学设施设备配置方式,开通校园网,翻开了现代化教学的崭新一页。
学校遵循终身教育与自主教育的理念,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讲练结合,重视学员学习能力的提高,特别注重小组学习,倡导互帮互学。各个班级,小组学习普遍开展,各间教室,讨论切磋蔚然成风,师生教学相长,共享教学成果。
有别于传统教育,适应于时代发展,老年教育形式突破也展现了多姿多彩。1985年以来,学校与相关单位联合创办了“空中老年大学”、“网上老年大学”,改变课堂面授的教学局限,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学习。截至2014年10月底,学校参与建设的学习收视点已达5382个,学员近51.13万人,有400多门网络视频课程,推动了上海老年远程教育发展。
——教育科研的开拓创新
老年教育发展,需要科研的有力支撑;科研创新动力,有赖教学的实践基础。学校关注老年教育科研的改革创新,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专门成立研究室,重点研究老年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在开展理论研究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专业研究人员与实践工作者结合的方法;从四个方面入手:形成一个机制,培育一批基地,组建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学校还通过上下联动、区与区联动、高校与区县联动、理论研究中心与其他服务中心联动、学校与有关涉老机构及协会(研究单位)联动等多种途径,形成研究工作合力。
老年教育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推动科研成果为老年教育服务,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拓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思路,出台了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举措,诸如自主教育与自主学习、老年大学要走“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道路、“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员自动”的老年课堂教学模式等。除了在全国和地方性的杂志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外,学校创办了《上海老年教育研究》,出版校报,编辑出版一批有关老年教育研究的专著,并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宣传老年教育事业。
——教育目标的开拓创新
老年人学习具有多元化色彩,就个体上而言看,有助于老年人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休闲娱乐,广交朋友。就宏观上而言,更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文明氛围,凝炼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学校努力创办“求知的学园”、“健康的乐园”、“温馨的家园”与“美丽的花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员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开辟多种渠道,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素质;创建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美化校园,净化心灵。
30年来,上海老年大学已基本形成了课堂教学、社团沙龙与服务社会“三个课堂”纵向衔接,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横向贯通,休闲陶冶、学分银行与学历教育自成一体的完整系列,为老年人欢度晚年、享受人生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也为老年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宽了道路。
博学、厚德、康乐、有为,这是一批又一批办学人员矢志不移的追求,也是一届又一届老年学员痴心不改的向往。
《海上风来满园春》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