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学印从头起
——记上海老年大学南塘印社
南塘印社,因坐落在黄浦区南塘浜路上的上海老年大学而得此雅名,是目前上海各家老年大学中学员最多、办班时间最长的篆刻班。2007年,上海老年大学聘请了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文骏老师开课教授篆刻。七年来,从最初30多位学员、仅一个班的冷门课,发展壮大到如今70多位学员、两个班级的热门课程。
学习篆刻首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文字学、古代诗词,要看懂古文字,阅读《说文解字》等经典作品;还要练习书法,学写篆文、反字;学习在印面上排版、布局,最后还要涉及到印面刻字的技巧,经历从临摹名家作品到换字练习再到创作的漫长艰苦的历程。
对于老年人来说,篆刻学习并不轻松。除了少数学员曾经接触过这个行当,大部分学员都是“八十岁学吹打”,一切从零起步。有的学员初学时感觉自己就像文盲,根本看不懂篆文,更谈不上书写出正确的篆文。有的学员甚至没有一点书法基础,老眼昏花,手抖力薄。
在最初半年的学习里,李老师要求学员们从刻写横、竖、撇、捺等线条开始打好基本功。他为学员讲解中国篆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分析鉴赏从“秦汉古印”到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带领学员临摹一批印坛巨擘的精粹印作。有的学员在临摹时一遍遍刻写,手指被划破,刻出老茧子,有的眼睛不好,除了戴老花镜还配备了放大镜……
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学员们共同努力下,开班不到一年,篆刻班就举办了《三字经》展览,第三年又举办了《千字文》展览。两次展览在校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使篆刻班的人气迅速攀升,也极大激发了学员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
从2009年起,李老师开始引导学员进行司空图《诗品》的创作。晚唐司空图的《诗品》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洗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李老师要求仔细研读体会,并在各个品目中精心挑选出好句进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李老师在每周的篆刻课上点评所有学员的作品,分析优缺点,还不厌其烦地帮助学员修改印稿。
篆刻班有学习数年的老学员,也有刚入学的新学员,程度参差不齐,进度快慢不一。李老师根据入门早晚、悟性高低,分类讲授,因材施教,以老人带新人,班级里形成了相互鼓励、你追我赶的好学风。
转眼四个寒暑过去。去年重阳节,海派美术馆《诗品·印韵——上海老年大学李文俊师生篆刻作品展》上,展出了南塘印社学员以《诗品》为题材创作的70多个立轴,数百方印兑和边款,数十册原钤稿和册页,以及100多方原石。
在此期间,一些学员创作的作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徐林、王久涛的作品分别入展“上海妇女书法篆刻展”和“上海书法新人新作展”,金守一、林德良的作品学员分别在“美丽上海——老年书画作品展示”和“2014年上海中华环保世纪行公益书法作品展”获奖。
不少学员学习篆刻,或是因为从小兴趣所致,或是因为学习书法国画落款时需要一个印章。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学着学着都渐渐迷恋上了这门艺术。一位学员作诗曰:“到老了,倒忙了,忙什么,自找的,痛苦着,快乐着,方寸间,乐无穷。”南塘印社这一群白首人,在追求快乐老年生活,弘扬祖国古老文化艺术的同时,也在修炼着自己的心性,追求着身心和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