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引领性”课程----《大国方略》走进老年教育

发布时间:2016-05-12点击:12作者: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大学分校课题组系统管理员

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大学分校为开拓适应老年教育的新课程,满足老年学员的各种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尝试把高校一些精品课程引入老年教育的课堂。把上海大学的一门精品课程《大国方略》引入老年教育课堂,就是其中一次主要的实践。我们将它作为一门“引领性”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旨在将实践所带来的认识和引发的思考加以阐述,以利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

一、精品课程走进老年教育课堂的有益探索

《大国方略》是上海大学创新国情教育模式的一门精品通识课。这门课程整合了教师的专业研究,发挥学科优势,由文、史、哲、经、法、社会、国际关系等学科知名教授组成教学团队,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背景,直面大学生的困惑,回应学生的关切,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课上课下交流互动,努力引导学生认识当今国情、世情发展大势,立足中国经验和民族命运,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抒发家国情怀,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未来紧密结合起来。

《大国方略》课程的成功探索,得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重视,他要求将“大国方略”教学创新方式在全国推广。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也对此作出批示,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等领导来上大听课调研。央视新闻、上视《1/7》栏目、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等媒体作了大篇幅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大国方略》课程也引起了老同志们的关注。为顺应老同志的需要,上大分校决定尝试将《大国方略》课程引入老年大学课堂。

二、老年教育需要拓展“引领性”课程。

《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坚持‘适需性’课程与‘引领性’课程相结合”。《大国方略》引入老年教育正吻合了这个要求。

上大分校在近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受到了老年学员的欢迎。但就其课程内容来看,还没有走出传统的“琴棋书画、唱唱跳跳”基本课程的范围。老年教育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一部分人喜爱休闲娱乐类、健康养生类、知识文化类、艺术修养类的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老年同志对国际风云变化、国家建设发展、社会进步繁荣、道德价值建设等特别关心。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央领导治国理政谋策方略。但是,目前老年教育课程中,高层次的、学习政治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课程几乎没有。我们需要通过老年教育的课堂来宣传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舆论导向和正能量,提升老年群体的综合素质;需要用精品课程去满足学员对于这类高层次的需求,体现老年教育的“适需性”。这就是我们尝试开设“引领性”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一是通过“随堂听课”,让老年学员和大学生一起听讲《大国方略》课程;二是开设《大国方略》专设课程,让老年学员和老干部、退休党支部书记等参加,直接聆听专家教授的精彩讲授,与专家教授面对面进行沟通与探讨,解疑释惑。

三、深化“校中办校”的优势和内涵

把《大国方略》引入老年教育课堂,进一步发挥了“校中办校”的优势,深化了老年教育的内涵。高校办老年大学最大的特色,就是依托母校充沛的教学资源和优质师资来开展老年教育,而将《大国方略》课程引入老年教育课堂,就是让老年学员分享了高校众多专家、教授的教学成果,享受到了高质量学习课程。

这次《大国方略》课程的尝试,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高校拥有众多精品课程、前沿学科和科研成果,其中为老年学员感兴趣、想了解的课程还有很多,特别是一些“引领性”课程,涉及到一些深层次或前沿学科的领域,需要有科研成果的支撑和专家教授资深教师的支持。高校老年大学分校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发挥“校中办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开出更多优质老年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引领性”课程,来提升老年教育的课程质量和教育内涵。

四、拓展“引领性”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成效

开展类似《大国方略》这样的“引领性”课程,有着客观的现实意义。我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已经占我国人口的15.5%,上海更是达到28.8%,成为社会中重要的群体。他们虽然退出了主流社会的活动领域,却有着比较充沛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对价值观的评价、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已经形成了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的重要方面。

老年群体在工作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全面学习,退休以后希望通过学习很好地回顾和梳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感悟人生的意义。如现在50后、60后的群体正在进入退休行列和老龄群体。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出生在建国初期,经历过十年动乱,又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亲历者,丰富的社会经历使他们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未来发展的走向非常关心。我们明显感受到这批老年群体有着强烈的家国关怀意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会热心点评时政、表达观点。我们对老年人手机中20多个“群”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上传的帖子中占到50%强的内容,是有关国家治理、政治动态、经济发展、反腐倡廉、军事外交等,让我们非常深切地感受到老年人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同时也感受到他们想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质修养的愿望。

拓展“引领性”课程,在当前老年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引领性”课程可以使老年群体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得到提炼和凝集,从而重新焕发第二春的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将其视为老年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如果老年教育能在这些方面取得一些实际的成效,不仅会使老年群体会受益,还会促使他们以“长辈”效应进行家庭和社会渗透,向后辈乃至向整个社会传导,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这是一項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大国方略》引入老年大学课程后,也收到了实际成效。我们向参加过《大国方略》课程学习的老年学员进行访谈,体会到这门课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讲授和思想教育的层次。它引发了不少老年学员的思考,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信任。有不少学员谈到:“中国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前行进,其中也包含着我们曾经的奋斗和努力。现在我们国家向着大国的目标前进,这是我们大家所关心和最想知道的。”学员反映,听了这门课,“了解国家领导人近来行程、国家发展理念、政治形势构建、从APEC到G20,由小及大,所有问题老师都一一道来,使我们眼界大开”。有些学员表示:“听了这门课感到振奋,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有的学员体会到“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更全面,理解更深刻”。有的学员说:“对‘中国梦’的内涵认识更清晰了”。学员们反映这门课贴近实际,很有说服力。

五、“引领性”课程深入实践的思考

上大分校把《大国方略》课程引入老年教育后,取得一些成效。为了进一步推进“引领性课程”,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老年教育需要设置一部分政治思想性较强、学术水准较高、社会效益显著的课程。以这些课程来满足老年人中一部分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热心公共事务、思想文化层次较高、希望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的精英群体的学习需求。而这样的需求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满足,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特别需要有权威的、表达实事真相的、有说服力的宣传和教育平台。老年教育的举办者应该高度重视这类需求,着力打造像《大国方略》这样的“引领性”课程,来满足老年人群体中较高层次的需求。

2.要正确评价“引领性”课程的办学成果。以注重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课程,不能简单的以上了多少课时、招收了多少学员、甚至是能否盈利来进行考量;而主要应将学员通过课程教育达到的思想认同感作为成效的评判。作为“引领性”课程,需要得到老年教育举办者更多的重视和更多的投入。

3.“引领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实。《大国方略》课程本来就具有丰富教育内容,有广泛的内涵,基本上适应老年教育的需要。作为“引领性”课程,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还需做些调整和充实,使之对老年学员更具“适需性”。由于老年群体与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在思考问题和关心焦点等角度上,还是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把老年群体需要解答的问题作为导向,如党的历史及未来走向、“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策略、我国养老服务业基本状况、发达国家与我国在应对老龄化举措之间差异研究、社会保障体系和措施、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把他们所关心、所疑虑、所期待的问题,与国家发展大局、大政方针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程开展教学和沟通,使我们的课程达到老年学员能入耳入脑的教学成效。

4.“引领性”课程的教学形式需要创新。“引领性”的本质在于创新。《大国方略》课程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大国方略》的教学不是一般的课堂讲授,课程中聚集了一大批在学生眼里是“偶像级”的教授、专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学中注重教学双方的“交互”效应,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教学的成果。《大国方略》引入老年教育的课堂后,我们既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同时也需要调整和完善。由于受教育的对象不同了,我们应该立足老年群体,引进老年人心目中资深的专家教授,特别是要让本身就是老年成员中有影响力的人物,加入到“引领性”课程的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有更多共同的关注、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受。

相对来说,老同志比年轻的在校生具有更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体验,所以老年学员的参与性需求非常强烈。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讨论式、互动性教学形式,避免单纯的授课模式。可以采取主讲老师和学习小组长共同上课的方式。讨论环节可由小组长(相当于助教)带领,可以在课上、课下交替进行。教学对象上特别要吸收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党员和积极分子、关心社会公益的群体。在课程进行中,我们还应注意运用老年人所习惯的语言和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提升对老年学员的吸引力。我们还将尝试让这门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社区,与老同志的党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社区老年群体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好的作用。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