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上海老年教育——媒体对“上海市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的跟踪报道

发布时间:2016-05-12点击:13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编者:2015年10月27日,上海市召开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各大媒体除予以会议报道外,又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现摘录《解放日报》几则报道。

上海老年教育创新发展  折射终身教育新气象

(2015年10月28日 记者 许沁) 

昨天,上海市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举行。会议不仅展现了上海“十二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也勾勒了未来几年本市老年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一个倡导终身学习的城市,上海老人学习热情积极高涨。一项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市参与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已达到73.4万余人。

“十二五”以来,上海加大力度改善老年教育机构环境和硬件条件,建立了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本市多部门创新探索,协调统筹,整合资源,为老年市民开拓更多学习场所和资源,让更多“银发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新格局  多方协同提升老年教育品质内涵

2010年,73岁的老人韦俊娟在上海老年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短短4年,她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答卷:不仅先后考出二胡八级、古筝四级,电子琴、葫芦丝也取得优秀的成绩。韦俊娟说:“拿到等级证书时我很激动,是老年大学给我的老年生活带来快乐,这些才艺将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像韦俊娟这样不服老的高龄老人还有很多,活跃在本市区县及街镇各所老年学校。

近年来,本市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统合作用,强化了由市教委牵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民政局、文广局、体育局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市老年教育工作。在区县、街道和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市、区(县)、街(镇)三级财政对老年教育投入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3亿,比2011年增加了157%,有力推动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看来,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同时方便学习、开放灵活的老年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012年,作为市政府年度实事项目,上海老年大学“东南西北”分校建设工程完工。浦东、徐汇、普陀、宝山等四所区县老年大学提升功能成为市级分校,教育体量实现了4个翻一番。2013年底,黄浦区老年大学正式列入市老年大学黄浦分校,至此,五所市级分校的建设,促进了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2013年起,市财政又为各区县老年大学配置了每所300万元的专项扶持经费,进一步提高了老年教育发展均衡化水平。

“十二五”以来,本市进一步完善了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互补的开放性格局。本市已有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上海老龄大学、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4所市级老年大学,统筹协调指导60多个分校和系统校的教学活动,学员总数达85425人,承担市级、国家级课题67个,成为上海老年教育内涵发展的风向标,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此外,还有21所区县老年大学,222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学习点,167个养老机构学习点,全市性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

在办学机制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同时发挥行业优势,推动行业分校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如:上海电力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建立了7所行业老年教育分校。

“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如要进一步提高,除了政府层面的投入外,非常有必要引入一部分社会力量。”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表示,鼓励并支持多元社会力量来参与老年教育,引进非营利性机构或团体,探索以公益项目形式推进老年教育发展,不失为一条新路。今年,中国银行与市教委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设了“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这一合作在资助老年教育成果展示、向老年人普及金融常识及防诈骗课程起到良好成效。

新风貌 “实事工程”让老年学校旧貌换新颜

徐汇区华泾镇老年学校地处华泾社区一栋雅致的三层小楼,每天吸引着社区内外的老年人前来学习。在一楼,用学员书法、摄影等作品装饰一新的墙面,构成别具特色的老年教育“走廊文化”。说起现代化,华泾镇老年学校校长郭纬很自豪:“学校就是一栋‘云大楼’,大楼有wifi全覆盖。”校方根据自身特色课程,打造了9个专用功能教室,涵盖数码钢琴教室、养生教室、科普教室、戏曲教室等。去年9月,华泾镇老年学校完成了全新改造,硬件条件大大提升。作为功能教室之一,学校的“云教室”不再使用传统的幕布式投影仪,更新换代为“智能交互一体机”。学校顶层还有一个空中阁楼,特意划分为园艺、舞蹈、休闲等不同区域,老年学员可在小菜园里种菜,在舞蹈区域打拳、跳舞,或在休闲区域谈心。

像华泾镇老年学校一样,全市各区县街镇老年学校在硬件改造上各具特色,松江区所有街镇老年学校均设置了特色茶艺功能教室,老年学员可在茗茶中体验悠久的中华茶文化;青浦区白鹤镇老年学校的烹饪专用教室,犹如星级宾馆厨房,设备条件一流;浦东新区唐镇老年学校建设的远程移动教室,让老年人迷上互联网学习……

为了让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入学,本市将“提升老年学校办学水平”纳入《上海老年教育“十二五”规划》。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全面开展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全部纳入当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

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夏瑛说,结合老年教育课程要求和学科特点,专门为老年学校制定了30种老年学校功能教室的建设标准,每所学校可结合区域特色和课程特点,新建或改扩建3至6个老年教育功能教室,适应钢琴、民乐器、烹饪、摄影、书画、语言等学科教学的特殊需求。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按需增设厕所、楼梯、走道的无障碍设施和地面防滑措施,营造更安全、卫生、舒适的教学环境。

为方便老年人辨识身边的老年教育机构,市教委还统一了老年教育机构标识,配备了具有接待、报名、咨询和交流等多重功能的老年学校大厅,为老年人提供亲切的人性化服务。

“十二五”期间,17个区县老年大学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2015年,全市共建设1500多个功能教室,对每所学校投入100万元,共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97亿元,主办单位同比配套投入,扶持197所有条件的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全面覆盖全市93%的街镇老年学校,基本实现了“标识清晰、功能完善、环境优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综合评议中,“扶持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名列前茅。

新气象 多元模式让老年教育更优质

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83岁的夏奶奶原先基本不识字,去年她参加了“兴致挥毫”书法班学习,进步飞快;88岁的陶伯伯从2009年起学习“网上冲浪”,现在不仅能自由上网,还会在网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

老年教育不但要以健康老人为对象,“需要照护的老人”也应享有被教育的权利,不断将优质老年教育资源输送进入养老机构。作为本市首批设立于养老机构的老年学校,2008年以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针对入住老人高龄化特点,以“乐学乐活”为目标,积极探索专业社工理念指导老年教育。教学内容上,先后设置了“画意创想”、“英语吧”、“运动氧吧”、“音乐之声”、“象棋世界杯”、“童年游戏”等既符合老人特点,又充满时尚气息的课程,激发老年人参与热情。专业社工还根据老人需要,寻找合适的志愿者老师,全程跟踪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嘉定区安亭社会福利院院长孟瑛也是“养教结合”的探索者。通过对住院老人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身体情况、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设置因人而宜的学习课程。办学9年来,形成了《老年数字化教学》、《老年身心健康教学》两门特色课程教案。

今年全市普遍推开“教养结合”工作,基本实现区县“养教结合”全覆盖。据统计,各区县养老机构总数为586个,参与“养教结合”工作的机构有296个,参与学习的高龄老人超过8900人。

本着“就近、便捷、快乐”的原则,本市老年教育还开展了灵活便捷多样的形式,培育了一批“名家坊、乐龄讲堂、睦邻学习点、网络学习圈、村民周周会、乡村宅基课堂、百姓学习中心户”等基层学习形式。全市建起八大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共有85个体验站点、244个体验项目接受市民的参与,发挥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活动场所的教育作用。

市教委还推出了100本“上海老年教育普及教材”,形成了纸质书、电子书、网络课件和学习包“四位一体”的教材模式,其中,电子教材是国内第一套成规模正式电子出版的老年教育读物。最新出版的全国第一套老年人版《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辑(共5册),全部问题均征集自老年人。老年教育教材开发的多元化,让老年人身边的学习机会随手可得。

 

“十二五”期间,本市已建成四级老年教育网络

(2015年10月27日   记者  许沁) 

上海老年人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近年来上海老人参与各类老年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全市参与各级各类老年学校教育的学员数达到73.4万余人。“十二五”期间,本市已建成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互补的开放性格局。如今,老年人学习不必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的老年教育。

家门口也有优质老年学校

来自崇明的秦玉娥退休后一直想参加老年教育,但听说市级老年大学学员名额紧张,有的甚至要凌晨排队报名,加之距离市中心远,出行不便,一直望而却步。2007年,她发现,原来崇明堡镇也有优质的老年学校。报名参加了老年学校民乐班后,她每周背着琵琶,骑着电瓶车穿梭于住家与学校之间。从没有一点弹奏基础,到通过学习,反复练习,如今她已能弹得一手好琵琶。“心情好,身体自然健康了。”秦玉娥说。

在浦东新区上钢新村,以前社区老人参加区级、市级老年学校学习,辗转多辆公交,费时不少。经过标准化建设的上钢新村老年学校,硬件设施焕然一新。老人普遍感到,家门口也享有优质、舒心的学习环境。

“十二五”以来,老年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透露了一组数据:2012年,上海老年大学的东南西北分校改造,实现了“四个翻一番”,即四校面积、教室数量、开设课程和在校生人数均比改造前翻番;此后,区级老年大学和街镇老年学校也纷纷投入改造,分别使受教育人数增加了38%和49%。目前,全市共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21所区县老年大学、44所系统老年大学分校、222所街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办学点和167个养老机构办学点。连续三年,本市分批扶持了17个区级老年大学、全市197所有条件的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硬件条件大大提升。 

培育老年人学习团队

在一些老年学校,不乏80岁以上,乃至90岁的高龄老年学员。特别是钢琴、书法、国画、太极拳等热门老年课程,老学员常常只想“留级”,不愿毕业,希望留在老年学校持续深度学习。据分析,一方面,老年人退休后,青睐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老年生活;另一方面,现在空巢老人多,老年人以此结交朋友,丰富精神生活,消除孤独感。

为了缓解“老学员不出、新学员不进”的矛盾,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为老人团队学习活动免费开放场地,提供设施设备,使更多老年朋友不进课堂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在徐汇区华泾镇老年学校,钢琴课很受欢迎。标准化建设后,专用教室8台钢琴空余时间全部免费提供给老年人钢琴学习团队使用。校方还动足脑筋开发新课程。珠心算课程刚开发时少人问津,后来老人感到珠心算可能延缓脑衰老,颇受欢迎。“老学员上课之余,串门作客,结伴出游,已超越了学习本身的意义。”华泾镇老年学校校长郭纬说。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育了各类老年人学习团队1.2万余个,全市学习团队人数达30多万人。

鼓励多元社会力量参与

人口深度老龄化对老年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提出挑战。据市教委统计,近年来,上海老年教育以每年4.5万人左右的规模在扩展,覆盖面不断提升,但据民政和老龄委调查,每年步入60岁的老人这两年一直超过20万人。业内人士认为,破解老年教育优质均衡的问题,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需多方共同继续努力。

庄俭认为,除了政府层面的投入,老年教育覆盖面要扩张,还应考虑引入一部分社会力量。鼓励并支持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引进非营利性机构或团体,探索以公益项目的形式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市老年学习团队指导中心副主任吴忠民表示,考虑到老年教育师资的独特性,街镇社区可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多渠道挖掘老年教育优秀师资,提供多样化的特色老年教育。市老年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煜海透露,今年年内,100本《上海老年教育普及教材》将全部完成网络课件的开发,届时,网络版的教材课件将送入街镇,丰富街镇老年学校课程资源。

 

上海启动老年教育师资库建设 呼吁退休专家教授加入

(2015年10月29日 记者  许沁) 

学得慢、忘得快,这是老年人的学习特点。要想当好“老小囡”的老师,不容易。

为让老年人接受更为专业的教育,本市已初步构建了“市级骨干教师、区级专业教师、校级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三级培训网络。终身教育专家呼吁老年人拿出一技之长,加入老年教师、志愿者队伍中,让“银发族”学得快乐。

八旬退休医生成了“人气王”

88岁的王世豪是老年教育界的“人气王”。他从专业医生岗位退休,致力于老年保健教学已有20年。因为讲课抑扬顿挫,深入浅出,擅用比喻,使不同基础的老年学员都能有所收获。

王世豪还学会收发电子邮件、制作PPT,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他讲授的耳穴保健按摩课程被远程老年大学选中,学习收视点落户于各街镇居村委,曾创下远程老年大学单门课程收视率的最高纪录。家住徐行镇的丁女士说,按王老师教的方法坚持按穴位两年,老伴的耳鸣现象基本消除。

“只要走得动,会一直为老年人讲课;如果有一天走不动了,那就在家里网络授课。”王世豪说,他已开设了无偿网络课程,回复网友提问。

无独有偶。八旬高龄的王文渊因长期讲授英语怀旧金曲课,有一群已跟随他10多年的“粉丝”。“老年学校要办好,师资很重要。”考虑到社区老人的特点,湖南街道老年学校专职教师崔淑芳想方设法,将王老师“挖”了过来。如今,街道老年学校开了两个英语怀旧金曲班,学员们边学边演出,不少老人还在排队等待报名。

摸索方法当好老年教师

老年人学习态度认真,自尊心强,要想当好老小囡的老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2003年起,江联苹就在市退休职工大学教英语课,摸索出一套能让所有老年学员“学得开心、学得自信、学了可用”的教学方法。有的学员子女在国外,想学口语方便出国探亲,还有学员喜爱旅游,想掌握英语会话出行便捷。江联苹精心编写《英语实用口语讲义》,在教学中,经常模拟机场、宾馆、酒店、商场、购物等场景,让学员身临其境。针对有的老年学员怕开口的心理,她不断给予鼓励。一位年近80岁的学员通过学习,出国探亲已能应付自如。

同时,老年教育既要设计教学安排,又要注意控制进度,学习目标还不能定太高。有位钢琴课学员说,一听到第二天上课要回琴,前一晚紧张得血压升高。“老年人批评不得,要多表扬,多鼓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说。

呼吁更多老年人加入教师队伍

上海已率先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540万。

为提升老年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上海已启动老年教育师资库建设,已有25所老年大学的639位教师信息入库。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级老年大学(学校)291个办学机构中,共有教职工2.3万人,专职教师1739人。

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说,今后老年人的学历水平、收入、家庭等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对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健建议,发动更多退休专家教授拿出一技之长,加入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老年人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迫切 呼唤更多“信息社工”

(2015年10月31日记者  许沁)

“老年人去超市购物提重物不方便,学会网购,吃的用的就可以全部送到家。”上海老年大学计算机系的学员张阿婆告诉记者,临近“双11”,老年学员正在努力学习如何网购。

在“互联网+”时代,包括张阿婆在内的不少老年人尝试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打车软件、美食团购等,他们也希望享受到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乐趣。而“指尖上的老年学习”呼唤更多“信息社工”积极参与,让老年人也能玩转信息技术。

老年人也爱微信分享

在上海老年大学的钢琴课上,老师现场弹了一遍,李奶奶还没领会。她用智能手机拍了视频,回家后反复看。为让更多学员能够共享这些学习资料,李奶奶还将视频发到老年大学班级微信群里。

上海老年大学教务办公室主任方帼萍说,智能手机和微信,为老年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各类通知都可及时在群里发布。学校还开设了网络课等,教会老人打微信电话、网络视频等。

远程教育丰富社区课程

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指尖上的老年学习”公众微信号。只要连上无线网络,可在手机上观看200多门“移动微课”。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也为老年人学习提供了支持。本市2014年参加远程老年教育的人数51万,其中60周岁及以上学员46万;为老年学员提供现场教学服务的集中收视点5076个。

“有的老年人视力不好,网络版的教材特别配备了配音版,方便老年人网上‘听课’。”市老年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煜海说,上海年内将完成100本《上海老年教育普及教材》网络课件开发,及时送入街镇,丰富社区老年学校课程资源。

“信息社工”存在缺口

业内人士说,面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智能电子产品,不少老年人常常不敢去碰,担心弄坏,子女又常常忙于事业没有时间耐心地教老人学习使用电子产品,因此老年人信息技术服务及时跟上显得很迫切。

目前,本市能独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参与老年远程学习的人数还不多,“信息社工”存在缺口。对此,刘煜海建议更多年轻人参与志愿服务,也可将公益活动纳入高中生社会实践。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