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把心血化课程

发布时间:2016-06-17点击:13作者:文史系教师 叶文宪系统管理员

2014年我从苏州科技大学退休,退休前在历史系教了三十多年中国古代史。不过在还没有退休的时候我就来上海老年大学上课了,七八年来大概开了七八门课。开始的时候我是把在学校里给本科生或研究生上的课程移植到老年大学来的,有的课程效果还可以,有的课程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就琢磨着调整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内容。

“考古史话”课程的产生

我原来在学校里长期开设一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课程,我把它搬到老年大学来上了两轮。但是老年大学学员的兴趣、要求都和大学生不同,所以我就针对社会上的考古热、收藏热,开了一门新课程,叫“考古史话”,把中国考古发现的成果从北京猿人到清东陵清西陵系统地讲了一遍。这门课我以前在学校里没有开过,要把中国考古的成就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需要重新备课,所以我几乎查遍了所有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出土文物图集来收集资料,总共做了1995PPT,这样学员听课可以看到许多遗址与文物的图片。做那么多PPT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我乐在其中。静安区有个民间的读书会,叫“国学新知”,知道我在上这门课,就请我到他们读书会去做讲座。每次来听讲座的只有一二十人,但是他们把讲座录音放到网上,几年下来点击量超过了21万。最近中华书局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主动来找我,要我把讲座的内容写成书,书名定为《考古发现十八讲》。我现在正在赶工,三个月可以完成,明年年初可以出书。将来如果再开这门课,就可以用作教材了。

换个角度看历史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校的课堂上我就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按照自己的认识进行教学,把教科书作为参考书,甚至是批评的对象。2006年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反谈中国历史》。在这本书里我编排了80个选题,都是从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已被视为常识的问题。例如,“劳动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劳动?”“夏商周三代是不是奴隶社会?”“商鞅变法是为地主阶级夺权吗?”“孔融让梨是道德高尚吗?”“洪秀全是为了解放农民还是为了解放自己?”等等。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刻意标新立异、耸人听闻,而是我多年来反思历史的结晶,所以我为这本书定了一个广告语:“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事实,但能改变对历史的看法。”我以这本书的内容在老年大学开了一门“换个角度看历史”的课程,上了两轮。尽管讲的都是一些奇谈怪论,但是打破了老年学员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反映还不错。

新课程“上下五千年”

从去年起我开设了一门《上下五千年》的新课程,从人类起源开始讲一遍中国历史。虽然我教了三十多年中国古代史,但是还从来没有讲过唐朝以后的历史。我在学校给大学生上课,用的是教育部的统编教材,我也看过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但是对它们的内容与形式都不满意,而我以前给大学生上课用的讲义和PPT内容已经陈旧,照搬过来也不合适,所以这次我是完全按照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简单地说在我讲的中国历史里,没有奴隶社会也没有封建社会,没有阶级斗争也没有农民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现在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在重写一部中国古代史。因为是重新备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下载几十篇论文来核实资料,要采纳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备课的工作量非常大,我已经做了一年半,才刚刚写到魏晋南北朝,还有一半的工程,估计要到2017年底才能完工。原先我设想这门课可以讲两年,现在看来四年也不知道能不能讲完。我这门课的广告语是“历史看得见”,强调图文并茂,因此需要收集大量相关的图片,特别是考古新发现的资料,我现在备课其实就是做PPT,已经做了五六千片,全部做完将有一万片PPT。等到全部备好课做好PPT以后我准备再把它编写成一部全新思路、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史,至少是十卷本,恐怕也要三年才能完成。现在已有三个出版社的编辑表示有出版的意向,这样至少到2020年我都有活可干了。

老年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性质不同,老年大学不仅更加具有素质教育的性质,而且具有休闲消遣的性质,文史类课程尤其如此,说白了就是教授说书。从前因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低,所以不得不花两三个月时间去听评弹演员说一部书。现在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已经普遍提高,谁还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去听评弹演员说书呢?然而那么多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大多数不是专门学文史的,而他们都需要历史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授来为他们说书了,所以百家讲坛因运而生。这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向民间普及的一个好形式。老年大学的课堂其实也是一个这样的平台,我们在讲台上也是为老年人说书,要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消遣,在消遣的同时受到教益。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