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我在上海老年大学教授“工艺编织”课已经踏上第18个年头。在这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烦恼,但更多的是教学中收获的快乐。编织艺术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再现,它既讲究造型的美观,又讲究工艺的精湛,力求达到二者的统一。工艺编织课的特殊性在于实践性重于理论性、技能性重于知识性。它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同时,需要大量的观摩鉴赏,并勇于创新。女性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但是面对繁杂的工艺,是否能够让我们的女学员圆了她们年轻时没时间完成的编织梦呢?在教学中,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化教学
编织,对女性而言并不陌生,但是编织艺术是编织技法与造型艺术的组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织一件物品那么简单。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员欣赏范例(样衣),并用较为形象的图案加以概括,再用形象的语言与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自然的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班40~50位同学,每人的身高、三围、胖瘦都不尽相同,想制作适合自己身材的款式,必须懂得如何计算针法及花形排版等。教学中,我用速写的方式把我们中老年妇女不同的造型特点画出来,将个性化教学渗透到每节课中,使每个学员都学有收获。
二、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了解、掌握编织知识
课程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对教材做精心的编排,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老年龄段的学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中年龄段的学员采取跳跃式的方法,使不同年龄段的学员都学得进、学有收获。其次,在教学中强调细节和技巧。例如,我们钩的一朵花,如果不注重细节,不领悟制作技巧,那是“远看一朵花,近看一道疤”,既影响美观又破坏整体效果。课上,老师需要反复指导,让学员们真正理解制作方法后,小到一朵花、大到服装的整体造型都值得细细品味与推敲。我注重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小样、图解、直观演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掌握编织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三、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
从教学设计、编排教材到教学活动的安排,我无一不考虑到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教材编排上,根据中老年人讲究实用的心理特点,编排合适她们年龄特点的编织服装、家居工艺品、小饰品等。课程内,我编排的编织服装一般都是适用于各种场合的生活装、家庭实用品,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淘汰,它的编织工艺与技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增值。在教学互动中,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员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员进行专门的培养指导,对设计制作理念、准确运用现代化编织原理、编织计算公式的确立、特殊编织材料的处理、学会编织设计图案及制定制作方案一一进行传授。鼓励她们进行作品创作。
我热爱编织工艺,也爱上了老年编织课程。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安排时间思考老年编织课程的发展,思考将传统的编织技能与现代的服装款式进行有效的整合,思考当前人们的穿着理念,并糅合时尚元素,重新设计图纸、制作样衣,梳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我的编织教学有新的突破,更具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