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老年学员服务社区的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2作者:上海奉贤区老年大学 韩丹 管桃林系统管理员

    如何将老年学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和服务社区的老课题注入新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事务的不断创新,仍有许多新的服务模式和领域可拓展、可深化。

    奉贤区老年大学自创办以来,坚持课程开发和内容均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理念,开设出保健、医疗、营养、家庭关系、休闲娱乐、法律法规、文化文艺、计算机、外语、花卉等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进一步组织引导老年学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并有所收获。

 

    一、坚持教育与服务社会相联系

    就一所学校而言,它有两个基本职能,即立足学员的教育职能和面向社会的服务职能。在此问题上,学校领导班子有着统一的认识。

    认识之一:老年教育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教育事业,它为广大离退休人员和社会老人学习知识技能、丰富晚年生活、提高身心素养、继续服务社会开拓了一条新路。老年大学不仅要让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他们志愿到社区服务社会。这才是学校的办学目标。

    认识之二:“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天下安”。老年教育是积极老龄化和社会的稳定器。只有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又具备知识技能,才能使老年学员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可能。

    认识之三,在老年学员服务社会的问题上,社会上尚有不少认识误区。有的认为老年教育就是康乐教育,提倡服务社会则是要求过高;有的认为让老年人服务社会理不正事不顺,只有社会为老年人服务才对;还有的则以对老年人服务社会事故责任追究的担忧为托辞。我们认为,老年大学的教育如果放弃服务社会这一条,那就只是自娱自乐,失去了教育服务社会的根本意义。而坚持把教育与服务社会相联系,就可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二、精心组织活动,创新服务模式

    奉贤区老年大学经2005年重组,十余年来,始终坚持一手抓教书育人,一手抓服务社会,发展到今天,已拥有95个班级,103个专业,老年学员2500余人,学籍人数3500余名。通过校部的积极引导,老年学员踊跃参与社区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有1668人报名参加了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占全校师生总数的47.65%。

    在老年学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区方面,区老年大学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发挥服务效力。主要采取以下服务模式。

    一是学校主动抓住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契机,积极参与创投活动,为老年学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区搭建平台和构建网络。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投标中标11次。每次都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承担合同的责任和义务,做好社区的公益服务。学校组织老年学员走出校园,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艺,先后在全区177个村、100个居委、27个养老机构开展教育服务。如:组建老年志愿者讲师团,为村、居委、养老机构开展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卫生保健、农业科技讲座;组织有一技之长的老年学员上门服务,为孤寡老人修理家电水电设备,排除各类隐患;组织有文艺表演特长的老年学员深入各村、居委、养老机构,开展专场演出服务,送戏到百姓家门口;组织从司法部门退休的老年学员为老年人、残疾人、妇幼等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组织老年学员中的医务工作者开展卫生保健咨询、量血压、测血糖、开处方等惠民服务。

    8年来,学校已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服务7283场次,并形成制度,受益群众360000人次。这既满足了服务社会的需求,也促进了老年学员“学、乐、为”的有机结合,巩固了课堂知识,扩大了办学成果,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是以学校学习团队组织形式开展社区服务,效果显著。校内学习团队本为满足老年学员学习的需求而建立,也为其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至今,学校内已登记批准学习团队112个,其中文化、体育、文艺类、书画、时装、健身、医疗、保健、手工、舞蹈、戏曲等学习团队成立早、制度齐、活动多,比较成熟。学校经常委派其以团队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如时装表演队参与社区各类表演768场次;民族舞团队参与社区各类表演826场次;老年书画团队经常在春节、重阳、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到社区设摊,现场表演书画、书赠对联;体育团队长期在广场或公园表演各类体操、拳操、瑜伽、太极拳等,并公开教习各类拳类科目;老年舞蹈队常在广场、街道、村落内表演舞蹈,教习居民跳舞健身;手工艺类团队在社区为村居民制作工艺品,如折纸十二生肖、剪纸造型及串珠等,并利用寒暑假期免费为中、小学生辅导手工艺制作,传授技艺;还有老年学员编织毛衣、手套,赠送给敬老院老人、社区智障人员、困难家庭等。这些文明公益活动得到政府肯定、社会赞同和社区居民的欢迎。

    三是开展结对约定式服务。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区老年大学与区福利院、江海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签约开展“养教结合”活动。老年大学派出教师或有特长的班长,骨干学员,定期上门为老年人上课,也为养老机构培训养护人员,传授养生知识、卫生知识、护理知识、心理疏导及老年理财知识等。结对约定式服务促进了养教结合,扩大了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使老年教育惠及最弱势的老年人群,深受养老机构及老年人的欢迎。

    四是老年学员以学习小组或个人志愿者为社区服务,参与街镇居村委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老年学员在拆除违章建筑、整治社区环境、护绿养绿、社区治安巡防及交通大整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还积极参与社区妇幼关怀维权、社区老弱病残和孤寡老人的照料、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关怀等民生实事。同时,他们还在关心居民文化生活、承担社区部分教学教唱教舞活动、开展楼组卫生保健防病活动及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积极有为。

这些志愿服务的老年大学学员,本身就生活在社区之中。他们对社区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一目了然,对邻里各家各户的生活状况,如对谁家需扶贫帮困,谁家需助学、助医等也都心中有数,这是他们融入社会、服务社区的一大优势;再由于他们的服务项目紧密配合街镇的中心工作,内容翔实,针对性强,所以,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几年来,在学校老年大学学员中涌现出一批社区服务优秀人物。如“心理疏导师”刘琼花,首先倡议开设老子道德经课程,主动在社区居委任教,把老子哲学思想传授给村居民,并用来调节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百试百灵。如“不穿白大褂的守护天使”何秀华,担任养生保健班长近十年,久学成医,在社区开设卫生保健课,还自己种植中草药,服务居民。如“志愿服务老大哥”沈祖才,年过七旬还担任区卫生巡访团南桥区小组长,每次巡访都深入现场,拍照记录,认真小结,多次受到区相关部门的表扬,并评为区模范志愿者。如“一心为社区百姓”的马杏云,从教育岗位退休后,谢绝民办学校的高价聘用,积极参加社区办学,接受村居委委托,办起“夕阳暖屋”,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区老年大学学员还在深入宅基课堂、参与社区教学讲课等方面,结合身边实际,认真备课,拟写讲稿讲义,精心制作DV,力求做到讲课生动、易懂,干部群众爱听。顾海林、沈志宏,夏龙标等被市委宣传部、区委宣传部评为“东方讲台红色宣传员”。

    为使老年学员的志愿服务长盛不衰,区老年大学不仅把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还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一是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碰到问题优先考虑优先解决,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定期开展评优创先活动,每两年全校动员,评选优秀校外辅导员,予以表彰奖励,鼓励先进,以此深化社区服务活动;三是每年年终作专项总结,结合学校工作作主题交流,使社区服务活动成为老年大学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教育与社区的深度融合

    奉贤区老年大学引导老年学员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区的工作特点:一是量大面广,从村到居委,从楼组到养老机构,都有服务社区的老年学员身影。二是服务领域全面展开,文化、文艺、医疗、生活、法律等,几无遗漏。三是服务对象全覆盖,以老、少、残为重点,以公共服务为优先。老年学员为社区服务的形式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人数之众、次数之多,效果之好、社会之欢迎都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老年大学的办学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的统一,也满足了老年学员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

    回顾十几年来的办学和为社区服务,我们感到,第一,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第二,学校必须全面培养学员素质,通过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老年学员带来快乐、幸福,在服务上不断有新的突破。第三,学校必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老年学员“学、乐、为”的目标。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事务的不断创新,需要老年大学主动适应、主动参与、主动服务,助推教育为民、教育乐民、教育寓民、教育惠民,搭建教育平台,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与社会社区的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发展。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