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课程“学分银行”实施办法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4作者:上海老年大学系统管理员

2011年5月3日,上海老年大学成立“上海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学院”,计划实行老年人学历教育,并探索“非学历教育”的教学新模式。2012年9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要求,学校对学员学习情况实现全面学分管理,即把老年学员通过学习所取得的学分纳入学校的“学分银行”系统,作为学员参加终身学习成绩的记录。三年中,学校为已修完专业学分的310名老年学员颁发了荣誉专业毕业证书,并举行隆重的荣誉专业毕业颁证仪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在2013年3月30日为首批75位学员颁发荣誉证书的仪式上说:“上海老年大学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模式,通过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对传统老年大学每学期设置独立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按专业整合单门课程,对老年学员喜爱的专业创设了学分管理模式,创造性地设置了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等,今天在座的75位荣获荣誉证书的老年学员,就是这项创新老年教育管理模式的首批获益者。在此,我也要向上海老年大学不断创新老年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有效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表示衷心感谢”。

 

 一、老年教育“学分银行”的起步与思考

 随着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迅速上升,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对继续学习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社会对老年大学(学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老年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精神与文化养老的模式,真正体现了终身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海老年大学顺应时代潮流,以“办人民满意的老年大学”为宗旨,不断探索老年教育规律,形成有效的教学目标体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在过去三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以务实精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使办学规模从1985年创建初期的2个班级、50多名学员,发展到现在的10个系、700多个教学班、15000余人次。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学员的学习需求。

 通过调查了解到,当代老人的特点是: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知识结构趋向多元化和高层次化,他们对精神生活更为渴望,对学习需求有新的目标,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后,还希望通过“学历”“学分”等形式,获得社会认可,圆他们年轻时的梦。而“学分银行”正是根据老年人的学习愿望与特点,创新老年教育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探索和实践老年教育的管理新模式,提升老年教育的社会活力,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老年教育发展成果,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二、“学分银行”的设立,促进了教学管理的深化和创新

 自2011年以来,学校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和专业设置,将一部分已系统学完专业规定课程和学分的学员,通过颁发荣誉毕业证书的形式,准其毕业,一是缓解了一部分新学员的入学“一座难求”的问题,二是让老年学员在终身学习方面有劲头、有奔头,增强荣誉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学分管理模式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重在知识的认知和实际使用能力的掌握,这使老年人的学习更为有效、便捷和更具时尚。

 1.“学分银行”的主管部门。学校教务处具体指导“学分银行”工作,负责各项数据资料的审核、汇总、统计及日常管理工作。

 2. “学分银行” 的内容。学校首批推出15个专业课程:文学赏析、文学写作、保健、英语、钢琴、水墨画、西洋画、书法、声乐、舞蹈、烹饪、编织、二胡、古筝和摄影摄像技术,每个专业设置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每个专业选修总学分为76学分,其中必修课为42学分,选修课为27学分,社会实践为7个学分。当学员按规定修完某专业课程规定的学分后,经审核登录存档(与上海市“学分银行”进行衔接),作为终身学习的成绩记载,授予上海老年大学某专业荣誉毕业证书。

 上海老年大学是2010年开始启动“学分银行”管理制度的,到2012年底,全校9个系选修15个专业的有近100名学员,申请修满相关专业学分,经过规定程序筛查,最后批准其中75名学员获得专业资格,成为本校首批毕业生。

 3.“学分银行”的实施方法。学分的认定采取学员听课时间考核与学习成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听课时间考核为,学员每门课听课时间必须达到总课时(32课时)的70%以上者;学习成绩考核为,依据各门课的特点,通过面试、笔试、书面小结、汇报交流、课堂笔记、作品展示和社会实践成果等方式进行,并认可学员参加社会学习活动的各类专业考试合格证书。

 学分管理形式为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在学籍管理上建立了学分银行管理模式,每个学员都可选修课程,并经考核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计入自己的学分银行档案,因此调动了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课程管理中,鼓励学员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并可选修相近的课程,形成学员自主的课程专业体系,这对促进学员系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大为有益。

 “学分银行”带来的激励机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有关方面领导出席颁证仪式,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荣获专业荣誉毕业的学员更是激情满怀,信心倍增。

 

 三、办好“学分银行”的基础是完善教学大纲 规范教学管理

 建设“学分银行”的基础是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而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又促进了“学分银行”的健康发展。

1.四次修订教学大纲,加强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是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上的,而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2010年,学校动员和组织全校教师参与,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其基本要求,一是对与内容相关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衔接,体现学科建设的方向;二是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与内容;三是明确各课程的学习时间与要求;四是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校近百门课程的审查,经过教学质量评估检查,确定50%以上的课程资料完整,学员反映良好,具备了实行学分管理的基本条件。2012年,学校组织申报82门课程进入上海市“学分银行”,获得批准。

 从1998年组织制定第一部教学大纲起,学校已先后三次修改和完善教学大纲。2015年,又进行了第四次较大规模的系统修订工作。这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把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作为在全体教师和办学人员中进行规范办学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把这项工作与总结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规划”、制定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结合上海市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立足教育实践与创新,把新开设的课程充实到新大纲中去,加以完善和发展。

 第四次“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历时一年,现已圆满完成。四十万字的新教学大纲共设置10个教学系、40个专业、167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为进一步搞好学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老年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 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确保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制度。通过教学质量评估,以控制、检查和改进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创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建设,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管理中实现教学评估的办法,就是落实系主任听课制度,检查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情况,确保授课内容和质量。学校每三年对校内的每一门课程逐一进行评估,在完成了首轮教学课程质量的评估工作后,目前已经进入第二轮评估阶段。通过测评,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 丰富教学实践

 加强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学校制订了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定,明确提出学校开设各门课程必须有专用教材,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强调编写教材必须坚持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原则。至2015年止,已出版老年教育教材20多本。这些教材反映了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与文化内涵,反映了老年教育的实践、改革与创新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内容精练生动,文字通俗易懂,适应了老年学员的特点,

4.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教学工作科学有序

 近年来,老年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学校又修订了《教师守则》、《学员守则》、《办学人员守则》、《课堂守则》、《班级文明公约》和《班长责任制》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活动,以素质教育带动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分银行” 制度建设还在实践和探索中,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老年教育也还是个十分年轻的教育门类,如全国许多老年大学(学校)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设课规定、统一的学制设置、统一的大纲教材、统一的学校管理和规定的考核评估标准。由于学员的需求差别、地域文化差别、办学条件差别,加上办学体制的不统一、法制方面的不完善,各地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也大相径庭。因此必须下功夫加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使老年教育走上新的台阶。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