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专业是适应老年保健养生的实际需要而开设的一门系统性课程,它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五门课程所组成,涵盖了中医的“理、法、方、药”及临床的系列内容。上海老年大学所用教材是是中医药大学的全国统编教材,目前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不同教研室的三位老师分别任教。虽然大家均任教多年,但到老年大学讲课还是遇到了很多新问题。
首先是教育对象变了,本科大学生变成了社会老年群体,学习目的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前者学习是为了成为一名中医师,后者学习则是为求养生保健,而且学历基础不齐。其次,中医专业系列课程的理论性、专业知识性、关联性很强,很深奥,学员普遍感到学习困难、不易理解。第三,五门课的前后内容紧紧相扣,由三位老师分教。如何做到融会贯通,前后呼应,衔接有序?而老年学员年老健忘,常常学了新课,忘了旧课。因此,对任教老师来说,如何上好每堂课,在处理内容和授课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边上课,边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边总结边改革,力求从老年学员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使他们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得愉快。
一、适应学员需求,修改课程设置
中医专业课程最初设计为三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各为半年,《中医内科学》为一年,共计三年六个学期,192学时。经过两轮的实践,学员普遍反映时间不够,内容过简。我们几位教师和系领导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学员的需求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从2012年起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作了调整、充实,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学制各设为一年,《中医内科学》设为二年,共计六年十二个学期,384学时,并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教学大纲,于2013年开始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班级由原来的一个班扩大到两个班,学员人数大大增加。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少而精,简而明,突出重点,讲透难点,中西对照,明辨异同
中医虽广受欢迎,但也有不少人不信中医,甚至发难,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理论胡说,中药尚有些用处,要废医存药。这在学员中亦有影响,更增加了教师讲课的压力。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解释有所不同。如《中医基本理论》中讲阴阳五行,血液的生成中,认为“血之源头在于肾”;西医认为髓造血,肾是泌尿系统,是造尿的,与造血何干!《中医诊断学》中,舌面分五脏,脉诊寸关尺分布五脏,内科诊断中讲“证”,而西医诊断中讲“病”,等等。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采用了少而精、简而明、突出重点、讲透难点、中西对照、反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之法予以明辨。如心脏,西医认为就是一个循环系统的中心,是个血泵。而中医讲有两个功能,其一是心主血脉,心形血,这与西医相同。其二是心主神明,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西医认为这是大脑的功能与心无关。内脏学是个重点,更是难点,不讲明讲透就很难理解和认识中医。我利用反诘法问学员:为什么我们的语言中凡涉及精神意识,思维的都是讲心,而不是讲脑。如:非常高兴,讲“心花怒放”而不说“脑花怒放”,还有心思、心情、良心、多心……,而不讲脑思、脑情、良脑、黑脑……等等,与大家讨论而导入之。再问大家是哪个内脏主宰着人体?西医是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主宰人体,是命之本。而中医在急诊抢救中以救心为首务,心在命就在,心死命亡,还可以是植物人。从生理学看,心肌具有自行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不是发源于新的神经细胞,心磁场是脑磁场的100倍。还有其他材料都支持心是人体的主导,当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据此,我向同学们提出,养生保健第一要保的是心脏,并告知一些保心的办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理论的出现呢?这是由于两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所致。西医用的是实验研究的方法,并从分析为主,把人体分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研究,而中医是在观察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古代解剖知识,人类的生活、社会、自然、宇宙现象,运用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进行推论而形成,是以综合为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钱学森曾给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一封信,说:“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术‘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就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了大约二十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所以医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由于中医用了上述的研究方法,就有了较多的超前认识。如血液的生成,西医认为是骨髓造血,骨髓是血的源头,而中医认为“血之源头在于肾”。近几年研究发现,肾脏能分泌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促使红骨髓造血。若没有它红骨髓就不能造血,从而证实了中医的观点。这样讲课,就能把问题讲透,使学员有更深的了解,学习兴趣大增。
2.风口浪尖,辨明是非,阐述中医精髓
我上课时,常把一些问题拿来讨论。如口腔溃疡常用导赤散,其中有味“木通”,曾有报道它可以引起肾功能衰竭造成死亡,现在中药房已经不供应了。此后也有相继报道其他一些中药会引起肾毒、肝毒,一时把“中药有毒”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人又大呼废除中医中药;许多人因此而不敢吃中药。我们就把这一问题结合课程内容与学员讨论。
实际上中药的发展史中就有“神农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虽是传说,但反映了古代医家很负责任,药物都要自己尝一尝(常常中毒)然后再应用,所以古人把药物称为“毒药”。至今民间还流传“是药三分毒”,不敢轻用。但《黄帝内经》认为,药物本身是没有错误的,若发生损害,是用药人的错误。《本草用法研究》一书的序言也说,“大将赴敌,无训练之军马,焉能制胜。医家治病,无合法制药剂,焉能祛痰。是以大将立功全赖军队之力,医家成名亦赖药物之灵也。诚然军队劲焉,为将者不诸韬略,每遭复设之惨;药物佳焉,为医者不明功效,辄踏杀入之祸,此非军队和之祭,乃在用者之不知情也”。说得非常明确透彻。
古人说“医者兵也”。医场即战场,打仗要讲兵法,要有三韬六略,要有章阵,故古有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根据疾病的简单与复杂情况,方剂尚有“大、小、缓、急、寄、偶、复”,称为七方之分。对有毒药物,除上述法规外,还有三种方法:制之——用炮制法,制其毒性。如半复用生姜炮制其毒性;解之——用药物解其毒。如用绿豆解附子之毒,用之——以毒攻毒,如用砒霜治白血病。
此外,中医治病是辩证论治,西医是辨病论治。西医一个病确诊,往往药用到底,如感冒,过去西医用阿斯匹林。而中医则会根据病情、季节、地域,有不同治法,如大叶性肺炎初期用银翘散等,中期用麻杏石甘汤,后期用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等。如春季用桑菊饮银翘散,夏季用藿香正气散香蕾饮;秋季用桑杏汤、沙参麦冬汤,冬季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如北方用麻黄汤、桂枝汤,南方多用桑菊饮银翘散,所谓因地制宜也。气虚之人用参苏饮,阴虚者用葳蕤汤,所谓因人制宜也。总为治则中的“三因制宜”,务求切合病情,扶正祛邪,治病而不伤人,不留后遗症。这样精准用药还会出问题吗?
像上述报道中提及用中药木通致肾衰死亡者,系剂量用错所致。此药平时只用6克,最多9克,且需配合他药复方。如导赤散方以木通为主药,但配以生地使其“利水而不上阴”而配合甘草解其毒,用法非常严谨。木通已用了几千年,我也用了几十年,从未出现问题。而其错在只用单味,且剂量大至60克。如此用法,哪有不出问题的?诚如古人所言:药而不知用法,“辄蹈杀人之祸”。
通过以上教学探索,学员对中医理论知识较为深透,基本能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及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应用,而且学得有趣实用,对自身保健很有帮助。他们还在可行的范围内给别人以一定的帮助。如有一学员,以前关节疼痛、周身痛,行走不便,坐轮椅,怕风,夏天也要戴帽。学习期间,她通过抄方,用中药治疗配以其他方法刮痧等而痊愈,现为一拍打沙龙的负责人。她有一个朋友患带状疱疹,疼痛异常。她能用我们教的方法,只用了几元钱,当天疼痛就被止住,几天就痊愈,没有后遗症。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简、便、验、廉”的特点。
从长远看,普及中医还应是医保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历史上中国人多,民间的多次流行病能较快得到控制,中医的普及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出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在接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以及在西安调研时,多次高度评价中医药文化。他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身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习主席的讲话对我们从事中医工作者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振奋,更感到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不断探索改革,使老年中医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