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高水平的老年教育需要有高质量的老年教育研究——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召开专家咨询会征求建议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5作者:严求系统管理员

今年3月24日、30日和31日,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咨询会议,就老年教育研究院今后的工作方向和任务,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的基本建设,理清思路,形成共识。

 出席会议的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剑杰、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宣海、市教科院原党委书记吴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市老年教育协会会长俞恭庆、上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熊仿杰等,以及来自本市高校和区县老年大学的部分校长。

 专家咨询会围绕老年教育研究院的方向、宗旨、具体任务展开讨论,概述如下。

 

 一、关于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的方向定位和宗旨性质

 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认为,上海老年教育研究要关注现状,引入问题导向,加强对老年教育方向、标准和特点的研究。她在比较中提出,目前,上海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研究可能是最成熟的,职业教育研究也做得很好,但终身教育研究出现断层。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唯一没有完成的指标的就是老年教育远程学习的人数。不过,对此要有分析。我们开展了三年的实事工程,每年参与人数是380万。但我们能否说清楚,这380万的参与数,其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对我们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什么作用,对老年人群体的意义是什么?她认为,老年人虽然有在网上学习的需求,但这绝对不是其群体学习方式的首选。结伴而行、走出家门、开展交流,可能更适合他们。因此,老年教育研究要关注的是,如何了解老年人的学习特点、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不是拿其他教育的模式来规范老年教育。与此类似的,还有老年教育课程的标准、老年学习团队的基本规范以及从事老年教育教师专业队伍的标准等问题。

 袁雯强调,当老年教育成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时候,就一定会有基本的教育要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一定要关注问题,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内,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希望能出成果。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剑杰提出,要积极推进老年教育学科建设进度,介入和促进老年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老年教育学科要争取坚持政治承认、力促行政承认、促进学术承认。老年教育研究院的办院宗旨有两条。一是要办成全国第一个老年教育的“智库”,办成具有影响力、有覆盖面的机构,力求做大、做强。二是要办成我国老年教育的调查中心、数据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全国的咨询中心。他建议研究院可以牵头落实“老年教育绿皮书”课题,两年发布一次,记录上海老年教育的发展变化。

 

 二、关于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可承担的任务

 对老年教育研究院今后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认为,目前在管理层面上遇到的问题是,第一,数据统计的覆盖面有限,统计范围不完整,数据不清晰,不准确;第二,资源情况不清楚;第三,对于如何发挥社会活力、吸引更多社会机构参与,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整个老年教育研究力量还较为薄弱。因此,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要善于汇集社会各方力量,对上海老年教育开展社会研究,并对国家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决策性咨询。

 1.明确研究内容,做好课题研究

 上海老年教育协会会长俞恭庆会长认为,上海老年教育研究要做新、做高、做强,就要完成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和突破性的研究课题。他建议,一是要把握好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和新高度,增强创新发展不竭的动力;二是应成为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老年教育高级智库,出版一本理论学术刊物;三是要建设成有权威的资料中心,建设好一批各类型的老年教育实验区;四是要加强“网络+老年教育”的研究。

 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院长、上海老年大学校长李宣海提出,研究的关键是要有问题的意识,要通过研究上海老年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来回答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养老和健康等问题。同时,需多角度搭建公共平台,做好战略布局,聚集几个点,形成几个突破口,然后开展系列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编辑出版如《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养老与健康》、《老年心理学》等系列书籍。

 闸北区社区学院副院长杜君英认为,理论研究了包括基础研究和实践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关注老年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类型等,了解国内外老年教育的走向;在实践研究方面,要关注老年教育的主体、课程、师资、教学、管理、评价等。

2. 做好基础工作,建立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设引起到会专家的关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强谈到,传统的研究基本是从理论模型开始,而现在是从数据库的分析来进行研究。数据库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积,其形态包含:一是基础性、原始性数据,即“白皮书”;二是通过分析原始数据形成“绿皮书”,这便是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三是要进行案例分析,好的案例也是数据。数据库要有学术和技术支撑,否则只能是个理论模型。

 李宣海院长说,目前教育部所有的数据都在上海教科院。上海理应成为教育部信息的大数据库。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如要办成国家的“智库”,需要有三个要素。第一,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第二,要有分析软件;第三,要有懂行的人才。老年教育研究院眼前的任务就是要抓资料库即数据“智库”的建设,要对特定的数据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老年教育绿皮书”。

 据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姚岚透露,市教委信息中心最近正在制作教育系统信息数据的标准,今后可借此平台,把终身教育所有的信息包括老年教育的信息都对应输入进去。

 “上海市老年教育信息中心”是上海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11个中心之一,由徐汇区老年大学校承担。校长杜俭说,这两年学校正在建立和规范信息中心的数据库建设,由管理部门参与,教育学院、科研室同时介入,能提供规范化的教学、课程、管理等数据。等数据库建成后,教师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数据都能为“老年教育绿皮书”课题所用。

3.聘请专家咨询  建立评估制度

 上海市教科院职教所国卉男认为,老年教育研究院成立后,希望能有权威专家可以咨询,确定指标权衡,对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学习点等机构建设和包括网上、团队和其他多元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建立一套规范化的评估标准。这是符合当时老年教育发展阶段需求的。

 

 三、关于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的工作途径和实施方法

1.通过考察、调研、研讨会等形式团聚队伍

 关于研究院开展工作的途径,与会者纷纷提出各种建议。袁雯副主任推荐,可以组建有关专家的微信群,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与观点,经整理后可作为理论研究的借鉴;可以安排到兄弟省市调研考察;可以组织各种研讨会、组建研究队伍;可以制定工作标准。李宣海建议设立兼职研究员、特别研究员和名人工作室,并配有相应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基本框架、组织基本人员来思考课题,然后组织专家设立专业平台。

 闸北区社区学院副院长杜君英对研究途径提出四点看法,一是出书办讲座,提高参与者的理论功底;二是发布一些重大课题,联合多方参与;三是每一位成员做一些调查研究,开展个案研究,从而丰富和积累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素材;四时适时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通过交流相互启发,提高研究水平。

2.高校担当 深入基层 全方位开展老年教育研究工作

 老年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大学校长忻平说,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压力和挑战并存。做好老年教育研究,一是要做好服务工作;二是要抓好专家和骨干队伍。组织、整合老年教育研究,需要做好资金储备、数据库建设、科研题目设制和学科布局等。要利用大学和教科院的背景,制定中长远的计划,开展实地调研与分析,多要素聚焦,抓基础,抓重点,抓新意。他建议可以每年有1~2个主题专报。

 上师大原校长杨德广教授提出,老年教育研究就是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唤醒政府和高校各级领导对老年教育的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要研究老年教育的性质、定位、目标、对象、内容、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开展此项工作,一要靠政府推动;二要高校担当;三要化力气深入研究。上海老年大学上师大分校副校长顾智敏认为,研究院的服务对象除政府外,还可面向社会,思路更广阔一点。老年教育研究院的组织构架、运作模式要适应老年教育研究,要把热心于老年教育研究的专家吸引过来。

 上海老年大学普陀分校校长沈鸿认为,不宜把上海老年教育研究局限在老年大学办学的角度,而应在大教育的背景下来搞好老年教育研究工作。一要考虑社会化,体现上海特色,打出上海品牌;二要力求体系化,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如联合退休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组成小众化学习团队;三要有一个信息平台,信息网络技术也应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的渠道;四要关注研究内容,如比较教育、行为研究等。上海教科院职成教所李珺也认为,老年人学习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分清哪些是需要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哪些是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要激发社会活力,吸引社会团体、民间团体来共同参与老年教育,满足各层次的社会需求。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