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工艺编织教学, 帮学员编织出幸福人生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4作者:上海老年大学 孙林琴系统管理员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在老年大学进行“工艺编织”教学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期间,我有过困惑、有过烦恼,但更多的是有着教学中的快乐。2011年,我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个人”;2014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孙林琴工艺编织设计工作坊”又被批准为“上海市首批学习团队达人工作坊”。

    一、只有对老年学员无比热爱,才能对老年教育全身心投入

    我是上海市服装协会委员,长期从事外贸工艺编织系列的工作。我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上海市丝绸公司技术科工作,负责样品的革新和设计;于80年代后期担任手工编织部的技术生产总监;1999年退休后,就来老年大学讲授“工艺编织”课。一生未离本行。

    编织艺术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再现,它既讲究造型的美观,又讲究工艺的精湛,力求达到二者的统一。编织艺术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其实践性重于理论性、技能性重于知识性。它要求学员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实践中,善于观摩和鉴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及艺术审美情趣,并敢于创造。我就是要引领她们,走近这繁杂的工艺,圆她们年轻时没时间完成的编织梦想。

    因工艺编织课普遍受到女性学员的喜欢,我常常一个学期教十几个班,辗转于上海老年大学、上海退职工大学、东华大学、浦东和黄浦区老年大学之间,每天上下午都排满了课程,每次课上三个多小时。    

    我根据老年学员的特点,自行编制了七年十四学期的课程教材,并在2013年12月,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署名,编辑出版了上海老年教育普及教材《工艺编织》(一)(二)。在这之前,2006年,我在《中国编织》杂志连续三年发表系列设计作品;并于2008年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工艺编织综合篇》一书。我编制教材的宗旨是:工艺编织要体现原创设计,具备时尚元素,凸显国际品味,使我国传统的工艺编织艺术得到传承和推广。

    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积极性,使其兴趣盎然、主动学习

    编织,对女性而言,并不陌生;但是编织艺术是编织技法与造型艺术的组合,不再如传统意义上的编织物品那么简单。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培养和发展学员对编织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员欣赏范例(样衣),并用较为形象的图案加以概括;再用形象的语言与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自然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例如,“工艺编织”有两套教材——实物教材和书面教材,每课都有实物配备。书面教材能在实物基础上制图、介绍工艺结构。可是每个班有四五十名学员,每人的身高、三围都不尽相同,要想制作出适合自己身材的款式,还须懂得针法计算、花形排版等技艺。

    我在黑板上用速写的方式画出中老年妇女不同的造型特点。从人体侧面看,有的人穿衣老是前短后翘,设计制作服装时必须前片加长、放宽;有的人穿衣是后短前长,设计制作时就要后背上半部分加长。这些细节说来非常简单,但真正合理运用却并不容易,一定得根据设计的花形、款式等因素,考虑弧线部分的增减与花形的调整。如此,我将个性化的教学渗透到每节课程中,使每个学员都有不同的收获。

    三、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多种教学的融合和教学策略的运用。首先是密切联系实际,创造性地根据老龄学员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例如,编织钩花,如果不注重细节、不领悟制作技巧,做出的东西,“远看一朵花,近看一道疤”,既影响美观又破坏整体效果。我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强调细节和技巧,并反复指导,让学员们在理解中懂得,小到一朵花、大到一套衣的整体造型,都需要细细品味与推敲。

    我在课程安排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材,对学员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老年学员的思维发展“先形象、后抽象”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学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老年龄段的学员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中年龄段的学员采取跳跃性的原则,有选择性地深入浅出,在原有教学内容上作深化与提高。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员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效果。我还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实物、小样、图解、直观演示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员观察、分析、感受、认识各种造型的编织艺术品,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加深其对编织知识的了解。

    四、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激发创作精神。

    “一寸光阴一寸金”对老年学员而言尤为合适。她们不再年轻,却更热爱生活、珍惜当下。我从教学设计、编排教材到安排教学活动,无一不考虑到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让学员们都能学以致用,提升生活质量。

    如在编排教材上,我根据中老年人讲究实用的心理特点,编排适合她们年龄特点的编织服装、家居工艺品、小饰品等。我编排教授的编织作品一般都是适用于各种场合的生活装、家庭实用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淘汰,而其编织工艺与技法只会越久越增值。在教学互动中,我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员在实践中都有所提高。对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员,我会进行专门的指导,如工艺兴趣的培养、设计制作理念的形成、现代化编织原理的准确运用、编织计算公式的确立、特殊编织材料的处理、编织设计图案的制定等,使她们在原有基础上学会不断进步、敢于创作。

    课余时间,我还经常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思考如何更好地编写教材、如何设计符合中老年人年龄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案,等等。每年寒暑假中,我会抽空继续梳理编织技法,尝试将传统的编织技能与现代的服装款式有效整合。根据中老年学员的年龄、体形特征和当前人们的穿着理念,糅合时尚元素,重新设计图纸,制作样衣,梳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自己的编织教育有新的突破,更具时代特色。

    今年,我组建了拥有60多人的“工艺编织达人工作坊”指导班。这既是由集体创作和学员个人创作相组合、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课堂,又是培养新型设计研究人才、为老年教育储备师资力量的新途径,还是创新新型老年教育的一种尝试。指导班一改老师讲课、学员听课的模式,变为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和激发创作灵感,学员也可以走上讲台上课。目前,我班已有70%的学员在社区教育平台上当上了辅导员。有的学员出国后,还把中国传统编织工艺带到了国外,发扬光大。

    “学员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学员的收获就是最好的回报。” 现在,在作品展示中,我们学员的作品我一看就能认出来,因为它特别平整、细腻,有质量。学员是我的益友,我佩服她们的毅力,欣赏她们对生活的态度。学员也是我的良师,不断地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使编织教学更受欢迎,使编织作品更具海派特色。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