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从事数理教学工作,退休后就想去老年大学补偿学习文史类课目,“调理”一下知识结构。2006年春天,我终于如愿报名进入老年大学文学写作班,先后参加了文学写作班、纪实文学班的学习;还报名参加了电脑、旅游和点心、烹饪课学习,平均每周上2次课,十年来乐此不疲。老年大学丰富多彩的课程,使我的退休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得益于好老师 步入文学殿堂
在老年大学,我喜获上海大学退休老教授庞兆麟的规范指教,受益匪浅。庞老师将老年学员当成朋友,教我们如何写随笔、写感想、写旅行散记、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在他的鼓励、启发下,我们多数同学都会回家主动习作,自主命题,写自己熟悉的故事和亲身的经历。庞老师认真批改我们的作文,还用红笔写评语,认真改错别字,在上新课前进行讲评。他会将写得好的段落和句子当众朗读夸奖;对好的文章,则会推荐给校刊发表,希望我们继续努力。班级中有不少老学员写作水平颇高,有的经常在校刊上刊登文章,有的在市级报刊上发表过不少作品,还有的出版过专著,都是我的学习榜样。慢慢地,我的文章也获得老师的表扬、在校刊上登载了。我体会到,在老年大学文学班学习是一种福分——老师教学好,引领路子正;学习氛围好,写作进步快。
庞老师不仅教学有方,还鼓励我们投稿,指导我们参加社会上的征文活动。 2007年秋,班长在教室黑板上写了一个征文启事,天津老年人大学、中华老年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中华文苑网、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德国明斯特电视台等十个团体正在联合举办“关爱老人、关注老龄”海内外大型征文活动。在老师的鼓励下,不少学员踊跃参加,我也积极响应,寄了《霓裳羽衣添光彩》和《雨丝谐吟》两篇短文,意外地获得了杂文一等奖,应邀与获奖的班长刘洪美等三人一起自费去天津参加征文颁奖盛会,结识了一批热心于老年文学的老师和朋友,体会到老年文学与老年群体一样,极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关照。老年文友需要拥有自己的创作平台。
我回沪后写了《赴津日记》,庞老师向全班作了讲评,并写下评语:“感受深切,希望在班里传阅,让大家来分享你们的愉悦和收获。”后此文寄往天津《中华老年文学》杂志,发表在征文获奖作品集的“会中花絮”栏目上,也算是我对颁奖大会一个小小的回报。
二、得益于社会团体 勤奋写作获得回报
由于先前从事数理教学,习惯于定向思维和逻辑推理,我的书面语言缺乏诗意和想象。为了提高形象思维,我除了平时多阅读书籍报刊外,先后学完了文史系的《古文观止》、《说文解字》课程,还上过“纪实文学”班。这些学习对提高写作很有帮助,也是一种收获的快乐。在这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我生活和生命价值,也体现老年教育给予老年人创造的社会价值。
2009年春,《中华老年文学》杂志编辑部举办函授特训班,学员在完成学业和作品的基础上,有希望被推荐加入散文学会。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在完成学业后写了《在学习中提高创作水平》,后来发表在《中华老年文学》杂志上。那年秋天,我荣幸地被批准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庆贺祖国六十大寿之际,中国散文学会决定出版当代散文界最全的文学选本,定名为《中国散文大系》,分抒情卷、旅游卷、军旅卷和女性卷四大类,向国庆献礼。我尝试参与,将修改后的《赴津日记》投抒情卷,将修改多次的《金秋的徽州》投旅游卷,将《淡妆浓彩正相宜》投女性卷,想不到三篇文章都被评委选用、正式入编,均获得学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我还注意学用结合,以文会友,在实践中提高。文学写作班班长刘洪美爱好写诗,我在交流中了解到,她上了商友敬老师的古诗课。商老师介绍大家去看昆剧,她约我同去。我从小喜欢看古装戏剧,因年轻时的爱好,退休后还曾自学了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得那天我俩同去兰心大戏院,观看了上海昆剧院的初演剧目《长生殿》的第二本《霓裳羽衣》。美轮美奂的表演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写了《霓裳羽衣》一文寄给老年报“文化生活”栏目,编辑吴敏杰说我写的服饰艺术角度独特,准备待该剧正式公演时,在《长生殿》专版上刊登。过了数月,编辑与我联系,即将出专版报道。我说为了据实写作,我应在首演时再观看一次。开演那天,我花了300元从“黄牛”手中买到前排票进入剧场,还准备好了相机。演到第二场,果然不出所料,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换了,由初演时的唐代红白彩条裙裳改成金黄流苏套裙。这或更适合贵妃生日穿着。第二天,我修改原文,题为《霓裳羽衣添光彩》,阐述两种色彩不同但有联系的唐代宫廷服饰,并配上照片,立马传真过去,隔天见报了。这是学习写作、认真创作给予我的回报,我感到由衷的快乐!
从此,我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一发而不可收。我边学边写,将所学心得投稿到上海老年报《文史长廊》栏目,陆续发表了《秦兵马俑的服饰艺术》《古之深衣》、《失传的弋射矰缴》、《滑竿溯源》等文章。
三、得益于学校栽培 在学习师生中提高
这些年来,我参加过“九九关爱网”举办的一些活动,也是学校文学社的社员,有机会采访优秀老师和学员。在写作前,我对自己立下规矩:思想境界要站得高、望得远,采访对象时要学会善于提问、用心倾听,对事物要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对材料要多方面收集;综合时,更要怀着对汉语言文字虔诚的心,严肃认真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我时有投稿给《常青藤》和老年大学校刊,也曾受学校委托,为《上海老年教育研究》的“教师风采”栏目撰稿,用笔热情书写为老年教学做贡献的老师们,歌颂长者风范,弘扬“校训”精神。采访过程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学到了写一篇好文章的要领:采访前如何拟提纲,面谈时如何展开话题;为亲身体验,要多次到班级教室听课;倾听学员的反映,配合系主任开座谈会;了解资深教师的不凡经历,可在网上查找资料。在采访书画系教师周迪平、査寿兴和烹调系教师张国年的过程中,我被他们对老年教育的一腔热情和功底扎实、为人谦和、潜心教学、尽心敬业的长者风范所深深感动,提高了写作水平,更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感谢学校的培育,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老师的指点,有同学的交流和帮助,我才能有机会拿起笔来为老年教师和老年学员写作。同样也十分感谢学校的信任,使我有机会能参与学校组织出版的《学习者之歌》和《志愿者之歌》两本书的撰稿工作,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也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悦。我所采访的老师和学员个个都是阳光老人,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为老年大学和老龄社会作出无私的奉献,用生命的金秋年华唱响夕阳歌、谱出朝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