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构建上海老年教育课程创新体系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2作者:华东理工大学老年大学 洪超云系统管理员

    上海的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平台。结合老年人学习规律和各类办学机构的优势,老年教育的课程还有待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的梳理和完善。本文就如何构建上海老年教育课程创新体系提出一些想法。

    由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上海低龄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加的局面。依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比上年增加了21.97万人,增长5.3%;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1.4个百分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上海人口老龄化在“十三五”期间将更加严重。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40万人。

    上海老年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领先于全国。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重视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老年教育等活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上海的社区教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老年教育办学机构291个,其中市级老年大学4所,市级老年大学分校44所,区县老年大学21所,街镇老年学校222所,覆盖面积达100%,学员数逐年显著增加(见表一)。

表一 2013~2015年上海市老年教育机构情况

类  别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机构数

(个)

学员数

(万人次)

机构数

(个)

学员数

(万人次)

机构数

(个)

学员数

(万人次)

市级老年大学

4

1.81

4

1.80

4

2.85

区县、高校老年大学及市级老年大学分校系统校

68

5.92

65

6.46

67

11.90

街道乡镇老年学校

212

18.81

222

19.17

220

61.86

居、村委老年教学点

4758

20.78

5139

26.13

5302

远程老年大学集中收视点

5179

37.90

5382

51.14

5486

56.09

总  计

 

85.22

 

104.7

291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陈克宏在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第七次校长联席会上指出,上海是在全国率先借鉴并践行国际先进终身学习理念的城市,在当前举国上下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需求下,老年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发展不能停滞。我们也应清醒看到,与新形势下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乐、求为的新要求相比,上海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课程设置及其质量是办学之本,课程建设是实现老年教育优质办学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老年教育课程要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弘扬积极老龄观、结合办学机构教学优势、结合老年人特有的学习规律、结合课程类型的特点、结合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等,与时俱进,以老年人为本,构建老年教育课程创新体系,进一步促进上海老年教育向高水平发展。


    一、目前老年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问题凸现,老年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及其他一些老年教育机构逐步建设了一些成熟的课程,许多单位还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自编教材,使教育过程逐步走向规范(见表二和图示)。

表二 2015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办学机构的课程设置情况

类 别

知识型课程

技能型课程

休闲型课程

保健型课程

其他课程

学员数(万)

百分比%

学员数(万)

百分比%

学员数(万)

百分比%

学员数(万)

百分比%

学员数(万)

百分比%

市级老年大学

0.53

19

1.14

40

0.74

26

0.43

19

0

0

高校老年大学

0.35

17

0.63

31

0.80

39

0.21

10

0.06

3

市级老年大学分校、系统校

0.75

17

1.52

34

1.63

37

0.47

10

0.07

2

区县老年大学

0.69

9

3.05

41

3.94

40

0.71

9

0.05

1

街道乡镇老年学校

3.43

14

8.22

33

9.4

37

3.46

14

0.77

3

居村委办学点

6.79

19

4.53

12

12.83

35

9.25

25

0

0

    

    从中可以看出,老年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四方面,即财经类、文史类、外语类、科技类等知识型课程;书画类、家政类、计算机类、摄影类、器乐类等技能型课程;唱歌、舞蹈类等文艺休闲型课程以及医药、养生类保健型课程。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老年教育机构数量多,但课程内容设置雷同

    由图可以看出,上至市级老年大学、高校老年大学,下至街道乡镇老年学校,四方面的课程种类均有设置,学员分布比例也无很大区别,但课程内容设置雷同,都集中在技能型和休闲型课程上。具有专业教育资源优势的高校老年大学与基层村居委办学点所开设的课程,在知识型和休闲型课程的设置上比例基本一致,没有突出自身优势,办学特色不明显。这值得深思和关注。

    这种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的局面,虽给老年学员提供了选择的便利,但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并因此造成学校生源不足、办学成本增加等困难;而有些优质课程又由于人数太少而不能良性循环,得不到发展;也有些办学机构为了多招生源而变相优惠,造成不合理竞争,管理上的制度化程度较低。

如果各个办学机构之间没有交流与合作,学员得不到分层分类教学,这样就既不利于改善现有教学秩序、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和彰显课程特色,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和长远发展,不利于培育一批文化底蕴高、科技含量大的“高品位”课程。

    2.老年教育课程数量多,但全面素质教育功能不强

    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老年教育主要以健身、休闲、保健类的课程为主。在一些老年教育单位中,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有待增强,文学历史课程、专业性课程比重有待提高,教育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有待凸显,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有待创建。

    为此,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单位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老年人逐渐退出社会职业舞台,应该参与闲暇教育,因此其课程设置只要与休闲教学内容有关即可。他们对老年人群体需求多样化认识不足,忽略了全面发展在老年教育中的意义。

    二是新课程设计时调研对象群体性狭隘。老年学员人数再多,占全体老年人的比例仍然较低。而目前课程设置的依据,往往是应对部分在校学员的诉求。常有“学员喜欢学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之说;或者是因某个教师的某个特长而设置课程。这使得教学课程的体系性不足,不利于课程改革和进步。

    三是各老年教育单位课程模式碎片化。全市各老年教育单位热情很高,多年来不断研究和优化课程设置,但是在整体上缺乏主管领导部门的统一协调,有不断追求学员人数突破的倾向。每个学校都在力争“大而全”的办学模式,校际之间交流很少,更谈不上合作支持。碎片化的课程模式,不能满足老年人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得到统一,也不利于办学单位自身的特色优势的建立和长久发展。

    老年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年教育单位就必须考虑“如何学、学什么”,逐步把目前的仅仅是“让老年人有个地方去打发时间”的消极观念转变为联合国倡导的“学习”和“奉献”积极理念,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和生活生命质量。


    二、结合老年人学习特点,设置多样性、多层次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教育除了要符合成人教育的一般教学原则,还应符合老年教育的宗旨和老年学员的特点,遵循某些特殊的教学原则,如弹性原则、个别差异原则和按需施教原则等。因此,要根据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推进,老年教育的内容也在拓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跳舞等修身养心的教育内容,他们要求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还有少数人渴望接受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调查显示,老年学习者抱着求知目的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比例是最高的。老年群体知识起点的差异较大、社会阅历不一。他们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兴趣课程等选择的余地很大,使课程需求呈现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学校也依据学员的知识程度而分别开设出基础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做到因材施教、良性循环。


    三、结合办学机构教学优势,促进老年教育课程创新体系的构建

    2013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 “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上,斯洛伐克哲学博士纳捷士达?赫拉普科娃教授介绍了欧洲第三年龄教育分层实施的情况。第一层次是乡村俱乐部或老人院为长者开设的讲座;第二层次是业余大学、普通大学、第三年龄学院、开放大学、老人学院等机构所办的第三年龄教育,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开设的老人课程;第三个层次是由公立或私立大学办的第三年龄大学,其特点是,入学需具备一定基础,课程达到高校水平,授课由大学教师来做,学制2~3年,学习完成即为高校毕业。

    借鉴国外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我们有如下思考:

    1.进一步明确全市老年教育的规则、格局和定位

    办好老年教育,不仅要有公益心,也要遵循教育规律。面对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好规则,保护和发挥各类老年教育单位的办学热情,鼓励他们发挥办学优势,分类分层教学,努力办出特色。

    政府主管部门既要建设好普及性老年教育课程,更应该创建出“高雅”的老年教育课程。这样,才能既避免因课程“撞车”而形成的资源浪费或恶性竞争。要建立起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办学体制,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

    市级老年大学及其高校分校是高层次的老年教育单位,不仅要着力在校园文化、师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形成品牌,而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开办有专业要求、文化层次高、理论性强的课程。市级老年大学及其高校分校办学要“不求规模求质量”,要将能进入市级老年大学学习作为老年人学习的一种荣誉和奖励。学员平均水平高、生源有保证则有利于高层次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也才能发挥市级老年大学及高校分校对全市老年教育的引领作用;

    区县老年大学等是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对全区社区教育提供业务上的服务、指导,应开设较高层次的休闲性、娱乐性、普及性的课程,并负责就近向市级老年大学及其高校分校推荐学员,等等。

    社区学校和居村委会教学点是老年教育主要的教学阵地,便于属地化管理,可以多开设一些休闲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的课程,同时应负责就近向高一级的老年教育单位即区县老年大学推荐学员,从而引导老年人学习有动力,提升有目标。

    2.进一步深化全市各老年教育单位之间的合作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打破“行政围墙”,鼓励各类老年教育单位加强课程体系的合作,扶持各类老年教育机构依托自身优势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使之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办学目标明确,发展有方向,相互之间有分工协作,从而形成区域性、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可以充分利用各办学机构的条件,开展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科学文化、生活知识和岗位技能教育培训及其他各种有益的活动。针对学员不同需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同一门课程尽量避免近距离同时开设或者分级开设,这样即有利于相邻办学机构的分工协作,避免无效竞争,也有利于提升老年朋友继续学习、提高水平的积极性。

    3.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单位自身特色课程的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显现,并且不再只为某个行业、职业服务,而是必须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高校办老年大学并且向社会开放,是上海领先于全国的特色亮点。现在全市已有九所高校创办老年大学,多年来也逐步依托自己的学科优势形成了老年教育的特色品牌课程,如上海大学老年大学的随堂听课、东华大学老年大学的服饰表演、华东理工大学老年大学的珠宝文化和瓷画、华东师大老年大学的老年心理、上师大老年大学的文艺、上海交大老年大学的声乐、复旦大学老年大学的政治理论研究等等。九所高校老年大学的办学热情难能可贵。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创造条件吸引和鼓励越来越多的高校参加到老年教育队伍中来,依托他们自身的学科背景,建设特色课程。

    老年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什么形态呈现,如何有序引导,需要老年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关注和探讨。政府制定具体学习目标,协调各方关系,参与课程开发和建设;高校提供课程教学环境、师资,政府和高校合作办学老年教育,共同建设特色课程。这样可以使上海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呈现专业化、科学化的特色。

    层次高的老年大学还可以为社区学校所辖的居民、志愿者、文教干部等开设培训讲座,在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设置、教师互聘、教材编写、教研活动、理论研究等方面共同开展实践探索。

    要实现老年教育的“利用学科优势分层教学”,需要各级领导创新机制,进行宏观的规划、定位和协调,对课程进行系统性、规范性梳理和完善,也需要基层的老年教育工作者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开拓思路、通力合作,构建出秩序规范、各具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创新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上海市老年教育的新局面,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老年教育“提升老年群体素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功能。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