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养教结合”的 “学苑模式”,为住养老人服务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2作者: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老年学校 陆海勇系统管理员

    在老年教育发展体系中,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中住养老人的终身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截至 2015年末,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户籍人口的30.2%,全市已有养老机构669家,床位12.6万张。约有3%的上海老年人实现了依靠机构养老的愿望。让住养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得”是对新时期“养教结合”模式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住养老人和普通老人一样,有着强烈的学习渴望,但由于受到养老机构条件制约,他们对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通过“养教结合”模式的实施,养老机构可让住养老人能够就近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接受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目前,“养教结合”模式作为“十三五”全面推进老年教育的一个抓手,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在实践中加以突破、提升和创新,成为新时期老年住养机构开展老年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嘉定,有一所安亭社会福利院,总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9平方米,设计床位426张,绿化面积占63%以上。这是一所生活、医疗、文化、娱乐设施完备的综合型“老人乐园”。截至2016年6月,该院收入住养老人237名(其中自理39名、半自理73名),其平均年龄85.1岁;配备护工45名。嘉定区安亭镇老年学校以该院为主体,主导建设起“安福银杏学苑”,并以此为平台,以“乐学颐养”为理念,以“老有所乐、乐有所学、学有所得、得到安福”为目标,并在搭建框架、开发课程、培训师资、形成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养教结合”“学苑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强化机制,搭建“养教结合”的管理框架

    2013年2月,安亭镇老年学校根据“安福银杏学苑”的现状和特点,主导构建并启动了“养教结合”模式试点管理框架。即由安亭镇人民政府领导和推动、嘉定区教育局、民政局指导和监督、安亭社会福利院负责牵头、安亭镇老年学校全力协助、镇民政办提供硬件支持保障、镇教委提供软件资源保障、镇属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全力配合。

    2016年4月,为了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内涵发展,在嘉定区教育局和安亭镇老年学校的全力支持下,“安福银杏学苑”开始了标准化老年学习点的建设。这一建设完成后,将为住养老人提供一个硬件更优质、设备更先进、资源更丰富的乐学平台。

    二、精心谋划,稳步开放“养教结合”的课程资源

    结合“养教结合”的实际需求,“安福银杏学苑”以对老年教育“有利、有助、有用”为原则,采取了“拓、挖、引、学”等方法,有效推进了课程资源的建设。

    1.“拓”展现有资源 安福健身操和康复操,是“安福银杏学苑”最具特色的资源。它是由嘉定区中心医院的康复师根据安亭社会福利院住养老人的生理特点量身打造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和拓展。学苑现已以安福健身操和康复操为基础,拓展成为系列“快乐康复”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健身操和康复操、绘画书法疗法、手工思维训练、音乐记忆训练、康复肢体锻炼等。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学苑全体老人在护理员的带领下做康复操。无论是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甚至是全护理老人,都能通过康复操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2.“挖”掘自身资源 俗话说,“家有一老,赛过一宝”。学苑中有那么多老人,他们有没有能力来促进和帮助我们开发课程资源呢?学苑在课程前期建设中,组织走访住养老人,挖掘老人中的“宝贝”。2013年3月,福利院中的范程老人自告奋勇,领头组织起学苑老人的“安福健身晨练团队”;2014年9月,在朱华老人的倡导下,学苑成立了“安福书画社团”;2015年,学苑通过挖掘内部资源,又先后组织起“畅游网络社团”,开设出“老年人填色图”等课程。目前,“安福银杏学苑”拥有学习团队6个、团员127人次。“老宝贝”们自我管理、自主活动,学习氛围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2014年,“安福银杏学苑”的手工学习团队被评为上海市老年人优秀学习团队。

    3.“引”入优质资源  音乐与歌咏是老年人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苑中的住养老人特别爱唱歌。福利院原就有合唱小组,但由于缺乏课程资源,活动开展只能在初级阶段徘徊。学苑成立后,通过牵手协作,全面引入了安亭小学的合唱优质资源,合唱活动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此,老人们快乐的歌声响彻整个“安福银杏学苑”。

    2014年至2016年,学苑同样通过管理平台横向联合和资源融合共享,先后引入了中国剪纸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建中、优秀青年陶艺制作人严杜佳等优秀师资和安亭镇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安亭镇地区办“乐+”青年社团等团队资源,并与安亭图书馆实施了牵手学苑共建,学苑课程资源更加优质、丰富。

    4.“学”用成熟资源 在“养教结合”方面,学苑还通过外出参观取经、网络研讨交流和聘请专家指导等形式,学习吸收兄弟单位的一些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经验,使各住养机构“养教结合”优质课程得到共享、融合与发展。如通过自身努力和整合力量,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开出了书画、串珠等课程。

    三、多管齐下,积极培育“养教结合”的师资队伍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养教结合”发展、提升“养教结合”品牌模式的关键。所以,学苑十分重视对专职兼职教师开展系列的培训。

    1.举办老年教育专题培训 培训学苑教师把握老年人的特点、了解老年教育的规律、具备适应老年教育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设计课程安排和实施“养教结合”教学计划。

    2.实施“安福银杏工程”  通过镇教委和镇老年学校,为每位年轻教师安排一名师傅,签订师徒牵手协议,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要求师徒互相听课、切磋交流。师傅要指导徒弟开展课堂教学,与徒弟分析课程、分析学员、研究教学模式、选用教学方法教材等。

    3.组织进修培训  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学苑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加会议,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聘请专家来学苑讲学,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并在社工资质和学历进修两方面予以提升。

   4.短期跟踪学习 由镇老年学校组织学苑教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去区域内老年学校标准化学习点,进行短期、定点、定人、定内容的跟踪学习。目前,学苑已派出6批教师,赴玉兰第一社区、红梅社区、迎春社区、新源社区等镇优秀老年教育学习点学习取经。学苑地书班、编织班的成立,就是学苑教师外出跟踪学习的成果。

    截至2015年12月底,学苑已拥有一支质量较为齐整的教师队伍,其中专职“养教结合”教师4名、兼职教师17名、“养教结合”志愿者42名。

    四、求实创新,努力推进“养教结合”的教学管理

    1.以学习团队为主体,提升学苑“养教结合”学习氛围   学苑根据“养教结合”精神,结合住养老人特点,确定了以学习团队培育为主体的“养教结合”模式,通过定主题、定地点、定时间、定教师、不定学员的团队学习活动方式,由老年学员自愿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全面提升学苑“养教结合”学习的氛围。

    2.以学员互动为主导,推进学苑“养教结合”教学管理  新时代的住养老人,各自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人生阅历,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学苑积极倡导教师采用学员互动方式,让老人多讲讲、多交流,温故而知新,让每一个学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体验学习的获得感和学习的快乐。同时,学苑还开放活动场所,创设学习硬件,在每个楼面、每个区域设立阳光学习交流角,让老年人在午饭前、午休后通过交流角自主活动,互助学习。

通过几年的“养教结合”试点实践,目前,“安福银杏学苑”每周均保持开设老年身心健康课、手工课、地书课、书法课、合唱课、快乐康复课、数字化学习课、远程老年学习等10门课程,每周累计教学时间都在24课时左右,学员171人次。这些课程都能满足学苑学员的自身需求,学员阶段性课程学习满意率为100%。

    五、加强科研,探索形成“养教结合”的“学苑模式”

    “安福银杏学苑”通过几年的“养教结合”试点实践,努力在管理框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团队培育、教学管理、机制研究等方面探索积累,初步形成具有上述内涵的“养教结合”“学苑模式”。其中重点是在管理框架和机制研究方面。

    1.以政府部门为引导,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建立“养教结合”管理框架   通过这个管理框架的构建,一是强化行政行为,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具体任务;二是协调横向联动,落实机制保障,构建学习平台;三是优化内外联动,优化服务能力,推动养教结合,形成品牌特色。

    2.以养教科研为辅助,开展学苑“养教结合”机制研究   根据区域“养教结合”发展的规划,“安福银杏学苑”于2013年3月成立了“养教结合”老年教育科研小组,由学苑和镇老年学校联手,研究探索“养教结合”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模式的发展,并在机制和经费上予以充分支持。目前,科研小组已顺利完成“养老机构老人学习状况与需求研究”课题,并参与了市级重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完成了《城镇化进程中老年“养教结合”模式的研究》课题报告。

    3.以“安福”为品牌,促进形成“养教结合”“学苑模式”  秉承“老有所乐、乐有所学、学有所得、乐得安福”的宗旨,近年来“安福银杏学苑”以“安福银杏学苑养教结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安福银杏学苑‘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引领,求实创新,拓展思路,提出以“安福”+“养教结合”为品牌,全面深化区域“养教结合”的内涵发展和软硬件建设,逐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快乐氛围。

    综上所述,“安福银杏学苑”以“安福”+“养教结合”为品牌试点实践和“学苑模式”已形成雏形,取得初步成果,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但“学苑模式”要真正成为一个“养教结合”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养教结合”中运行机制的研究、教学主题知识性的含量、不同环境中“养教结合”教学方式的调整等,都还需要深入不同的住养老人群体,作出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