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在本市全面开展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全部纳入当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新增或改扩建功能教室,添置为老服务设施设备,改善校舍装修和校园环境提升等举措,全面改善、提升基层老年学校办学水平,使街镇级老年学校在建设标准上达到市级老年学校的条件,在内涵建设上逐步向市级老年学校靠拢,以达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就近、便捷、快乐”的老年教育工作要求,方便并吸引老年人就近入学。
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三大任务
(一)建设一批老年学校专用教室。结合老年教育课程要求和学科特点,专门为老年学校制定了30种老年学校功能教室的建设标准,从基础设施到设备配置,要求学校结合区域特色及课程设置特点,每所学校新建或改扩建3~6个老年教育功能教室,以适应钢琴、民乐器、烹饪、摄影、书画、语言等学科教学的特殊需求。
(二)改善老年学校的设施设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按需增设厕所、楼梯、走道的无障碍设施和地面的防滑措施,建设并完善网络配套设施等;添置和改善一批老年教育和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设备,为老年学员营造更为安全、卫生、舒适的教学环境;配备具有接待、报名、咨询、交流等多重功能的老年学校大厅,为老年人提供更亲切、便捷的人性化服务。
(三)统一老年教育机构的标识。为了实现“就近、便捷、快乐”的老年教育目标,方便老年人辨识身边的老年教育机构,吸引更多老年人入学就读。设计老年教育专用LOGO标识及色系,并在校园环境改造,新建或改扩建专用教室等方面,使用和凸显上海老年教育标准色系。
市、区、街镇层层推进实事项目落地
(一)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运行机制。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统筹,全面谋划,积极协调统筹街镇主管部门落实项目,统筹基建、装备、财务、审计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合理分工,完善进度督导。建立反馈统计、跟踪上报制度,各区县明确专人负责每月汇总、上报建设进度及各类动态信息,并在“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网”上进行公示,适时向市民公布实事项目有关文件材料及各区进展情况。
(二)加强过程指导和项目规范有序。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连续三年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市教委每年下发工作文件,并连续三年制作了《实事项目工作指导光盘》。组建实事项目专家组,全程跟踪指导项目建设,同时落实专人做好项目建设推进每月统计及进度跟踪。
(三)扩大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街镇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宣传途径,加强了对实事项目的宣传报道,引导广大社区老年人就近、便捷入学。市教委则于2013、2014年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头版作了相关报道,其他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均作大量报道。
标准化建设初现成效
市教委通过三年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全面覆盖全市93%的街镇老年学校,扶持196所有条件的老年学校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96亿元(每所学校投入100万)。各相关主办单位均按要求进行了一比一配套投入,该项目建设经费整体超过4个亿。
经过三年建设,全市街镇老年学校基本实现了“标识清晰、功能完善、环境优化、内涵提升”四大目标。与2012年项目实施前相比,项目实施后街镇老年学校的功能教室总数可达1554个,比建设之前增长905个,增长率将达到58%;街镇老年学校座位数达到11.3万个,增加了1.6万个,比建设前增长了16%。老年学校在学人数从2012年的50万增长至2014年73万人次,增加率46%;老年教育的专职教师人数与开设课程数都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
据了解,市教委在推进过程中,还关注了标准化建设之后各校在办学能力提升、功能教室使用等方面的成效。重点推进了老年人普遍喜爱的“科普保健教室”、“远程移动教室”和“团队沙龙教师”等四大功能教室的建设。在配套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培训方面开展了专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