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面构建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 促进老年教育资源向城乡开放
上海市政府已正式批准发布《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规划》提出,未来5年,上海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通过八项任务、八大项目等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全面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户籍人口深度老龄化将成为社会常态。从2016年到2020年,预计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20万,到2018年预计突破500万,2020年预计超过540万,占上海户籍人口比重将超过36%。
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的态势,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完善。上海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99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2.6万张,比“十一五”末增长25%。上海全市累计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42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其中13万困难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为积极应对上海人口深度老龄化,加快推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提出,要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到2020年,上海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15.9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按照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千人、兼顾15分钟服务圈的规划要求,实现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全覆盖。同时,上海将发展社区托养机构,全市新增40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引导社区托养机构向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方向发展,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依托、融合发展。
规划还特别提到,要促进老年教育资源向城乡开放,优化老年教育结构体系,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创设现代老年教育学习环境。鼓励社会各方参与老年教育,加强老年教育展示与宣传,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社会参与、资源融通、灵活多样、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促进老年教育资源向城乡老年人公平开放。
到2020年,实现参与学校教育总人数达到120万人次,在线教育学员总数达到80万人。实施老年人学习场所倍增项目、老年教育师资分类培训项目、老年学习资源配送项目、老年人学习组织培育项目、信息化促进项目、老年志愿培训项目,实现老年教育参与人数、老年教育机构总数、老年教育学习资源、老年人学习组织数量分别翻一番。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区老年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做到居(村)委全覆盖,并增加布点。
全面推进以社区体育设施为主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受老年人欢迎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场地以及社区小型体育设施,落实各类体育健身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开放。“十三五” 时期,在区、街道(乡镇)和居(村)委实现老年人体育组织和团队全覆盖。
(二)
“科技老龄”被列入总体目标之一 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营
在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科技老龄”一词被列入上海2020年将要实现的总体目标之一。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为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本市首个市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营。
即将上线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不但整合了本市有关老年人的全方位统计数据,还提供各类实用信息的查询,比如老年人可享受的优待项目、维权点、机构办事指南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一张“养老地图”,小小的三维图囊括了本市699家养老机构的布点,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助餐点等点位信息,都可以通过直接输入名称或区域一键查询。通过建立“综合为老服务数据库”,可促进为老服务信息数据的共享、决策分析和监督管理,有效提升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
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形成市、区“两级平台”,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网络”。目前,本市正在积极推进区级层面、街镇层面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的统筹建设。本市已有12个区基本建成区级信息化为老服务平台。政府主导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仅仅是上海科技助老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养老服务。
依托另一大平台——社会自主开发的服务应用平台的建立,将整合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更加高端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形成科技助老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