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耳顺,踏入老龄,有幸应上海老年大学之邀,加入老年教育行列,为广大同龄人讲授基本医学常识。虽已经执教高校讲坛三十余年,但作为一名老年教育行列中的“新人”,对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依然感到有些陌生。在近两年的老年大学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渐体悟到一些教学心得。
虽说“深入浅出”是所有类型的教育都应遵循的一个通则。不过在老年教育中有其特殊意义。其“深”若何?“浅”又若何?颇值探究。
“深”在目的与要求
老年教育从外在现象看,是一种愉快教育、无压力教育。但既然是教育,一定被赋予特定的社会使命和意义。上师大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在“关于建立老年教育学的思考”一文中,曾将老年教育的社会使命归纳为“退休教育”“陶冶教育”“技能教育”“养生教育”“生死教育”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都是意图通过老年教育这种社会教育媒介,让银发人群走向对生命的“达观”,避免进入老年生理期后出现孤独、焦虑、低落的情绪,摆脱绝望的心理困境。为达到这样的社会使命,老年教育的各类课程都应从立意、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立足于“达观”这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它要求教师能够将课程内的知识和宏观的哲学思考相联系,对学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例如在“细菌与疾病”的课程中,我们提到细菌在地球的物质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这里就会引申到生命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循环中的阶段表现,启发学员不要陷入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恐惧之中,从而坦然面对人的生老病死现象,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
对于老年教育,教学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其学历、知识背景参差不齐,但社会阅历丰富,联想能力强,接受度高,选课目的性明确,和全日制高校教育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因此,许多学员并不满足于就事论事的讲解和一般性知识介绍,而更关注教师对事物和结论形成过程的个人见解,课堂上常常出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境,学员参与讨论,情趣盎然。例如在“病毒与疾病”课程内,当介绍病毒是一种最常用的转基因工具时,许多学员马上可以联想到“转基因食品”,围绕这一热门话题,在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执教者而言,就必须对此有所预见,且有所准备,赋以相应的讲课内容。这对于长期从事医学教育的笔者来说,自然是一种新的挑战,所以站在老年教育的讲台上,可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梳理,对宏观世界的见识,具备更深厚的素养。因为,学员欣赏你的,不仅仅是你的专业水平、你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度,更多地是希望你能够向学员提供有关认知领域未见未闻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一些哲学见解。或许,这也是学员们来老年大学就读的本来目的,这样的学习要求,其实很高很深,要能够满足这样的学习要求,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一点也不亚于我原来从事的全日制高等教育。
“浅”在内容与形式
有鉴于老年教育“无压力”的特点,在课堂上,内容与形式上的“浅”又成为一种教学特色。在教学中,通常不能使用术语和使用专业解释,而需要提供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常例,从常识出发来阐明科学的基本原理。
鉴于这样的教育特点,我们对老年教育中的科学类课程,必须采用学员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注重趣味性、通俗性和直观性。所以,近两年我在上海老年大学开设的“免疫与疾病”、“病毒与疾病”、“细菌与疾病”、“营养与疾病”四门课程中,就选用了自己编写的“生命科学读本”系列中的《话说免疫》、《话说病毒》、《话说细菌》和《话说营养》作为基本素材,较好地适应了老年教育中的科学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也受到学员欢迎。
老年教育科学类课程的“浅出”,除了表现在合适教育素材的选用和编写上,同时也反映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上。我对其体会较深的有两点:一是形式的“喜闻乐见”;二是实现有效“正迁移”。
就科学类课程而言,其“喜闻乐见”不是表现在“哗众取宠”的热闹上,而是要切实关注学员关心的问题,如果能够以学员期待解决的“喜闻乐见”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那就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增强其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例如,在“病毒与疾病”课程中,要讲述病毒的致病性,如果选择登革热、乙型脑炎病毒为例,就不如选择埃博拉病毒为好。因为讲课的时候正是西非埃博拉病毒肆虐之际,也是中国医疗队派出最多的时节,结合新闻的时效性,很容易吸引学员的眼球。所以,在备课中,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学员的心理期待,这便是对“喜闻乐见”的注解。
教育心理学上的“学习迁移”现象,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基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如何寻求在科学类课程中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是实现“正学习迁移”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老年学员见多识广的特点,在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上,努力以他们普遍知晓的知识形成联系,就成为备课中最主要的关注点。例如在“免疫与疾病”课程中,创造性地将适应性免疫比喻为“导弹”,将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比喻为“炸药”,就很好地解决了学员接受这两个科学概念的困难,也受到学员的赞赏。
在近两年的老年大学教学实践中,我比较专注于发现老年教育与全日制高等教育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努力去发现与驾驭老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总结一些符合老年教育需求的教学心得,使这些科学类课程能够得到广大学员的认可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