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交大老年大学担任摄影技艺课程教学,从初级班、中级班到高级班,已经历了两个轮次,从中积累了一些老年摄影教学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数码摄影也几乎呈现了全民化。在城市里,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数码照相机。拍照已远远不局限于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中年人、老年人也喜欢上了数码摄影,报名老年大学学摄影的人越来越多。
老年大学摄影班,除学员平均年龄偏大、授课时间不多外,还有诸多“不一”的特点。我了解到,全班40名学员,有各类照相机型号28种;其中对摄影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的有20名;曾经在其他学校上过摄影课的有15名,其中先后听过不少于3位摄影老师授课的老学员9名;参加过摄影沙龙的6名;“一点也不懂摄影”的有20名。我将之归纳为:学习目的不一、对摄影的了解程度不一、使用摄影器材不一、理解能力不一。这诸多“不一”,给摄影课教学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因而成为老年大学摄影课教学的难点。
譬如,学习目的“不一”。据了解,基本包括的情况为:多数人是想学会一般数码相机使用,丰富生活,能和亲朋好友一起拍些好照片,或面临出国游,想马上派上用场;还有一些人有一定的摄影基础,会使用胶片相机,但对于数码相机了解不多,想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再有一些人是想在摄影爱好者圈子中交朋友、形成“沙龙”,一起外出采风拍摄;少数人是想成为摄影高手,参加影展或比赛,丰富生活、展示自我,等等。目的不一样,自然需求不一样,这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挑战。当教师的在刚接到班级时,就要摸下底,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多方兼顾。
又譬如,摄影器材“不一”。我曾感叹,最难教的一堂摄影课是讲解、操作各种数码相机。因为全班几十人,拿出来的相机可能就是几十种品牌与型号,操作菜单全异,老师一人,顾此失彼,很难兼顾。一台相机的构造要完全弄明白,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根本无法在课堂里整齐划一地操作学习。这堂相机的操作实践课该怎么上呢?课前我曾了解到,在摄影班里,有五六个学员已有二三十年的摄龄,有些人还参加了社会上的摄影沙龙、摄影协会等等。我本想将全班学员分为5个小组,在我统一讲授较为普遍适用的操作规律后,再由这几位“资深”学员带本组学员相互切磋,但由于学员们手中的相机型号太多,此方法也难以奏效。现在,我的解决方法是采取分段进行:前一次课堂讲理论,介绍数码相机的操作的共性、一般规律;后一次则直接去公园去,让大家用全自动模式先试拍起來,我则轮流看学员的各种相机,个别指导,并把有同类相机的学员分组集合,一起摸索,直至全班所有学员都轮到。
作为老年大学摄影教师,我认为有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遵循摄影学科规律,按逻辑顺序授课
老年大学摄影教师,既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又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即能在各种场合拍出不错的照片,又能系统地讲述摄影技术与摄影创作知识的各种门道。没有经过系统摄影理论学习,只有实际拍摄经验的摄影者,哪怕有摄影作品发表或获奖,仍然很难成为好的摄影教师,而仅可能是一位摄影沙龙中的个人经验传授者。针对老年学员学习目的不一的特点,我认为,作为摄影教师,应该遵循摄影学科本身规律,按逻辑顺序授课。即从了解照相机种类、性能,熟悉镜头、光圈、快门的特性入手,掌握构图、用光的基本方法,到专题摄影的拍摄要点及实践,引导学员由浅入深地掌握摄影技术技巧,循序渐进地参与摄影艺术创作,使学员从“不会用相机”到懂得摄影,从“不会拍照”到能拍出优秀的照片;而不可颠倒摄影学科本身顺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顾逻辑性地想到什么就扯什么,或者课堂上夸夸其谈自己曾参加什么什么摄影比赛获奖等个人经历。这些虽然也与摄影有关,但对学员摄影知识的掌握却是相差千里。
二、多多收集资料,认真制作授课投影片
学员基础不一、学习目的不一,要想上好这门摄影课,难度可想而知。不多动脑筋,不认真备课,肯定不行。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想着所有学员。例如,在准备讲述一个新内容时,既要有针对多数没有基础学员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实例和图片,也要考虑到少数有基础学员希望提高的需求,简要提示此类题材拍摄要点及拍摄技巧等;既要让多数没有基础的学员听得懂,记得住,“吃得饱”,也要让少数有基础的学员“有得吃”。充分地收集授课所需资料,认真地制作授课投影片,是可以部分地弥补学员摄影基础参差不齐这一不利因素的。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众所周知,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具有直观、方便、快速、经济、覆盖面广等特点。而摄影课教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摄影课教学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针对老年学员理解摄影名词概念快慢悬殊这一特点,我在摄影教学实践中,利用电脑和投影大屏幕,播放备课时制作好的摄影课投影片,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还能让学员通过大屏幕或液晶电视,看到清晰的文字、鲜艳的图片、条理的归纳,便于理解讲授内容。摄影的最终目的是要拍出好照片,每一节摄影课都离不开范例图片的展示。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摄影图片和文字,是提高摄影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四、合理分配讲课、实践、交流比例
大家都知道,学习摄影有“三多”:多看(听),多拍,多交流。老年摄影教学同样离不开这“三多”。既要在教室里讲解摄影技术,也要在校内外实践拍摄,还要通过大屏幕点评学员作业。如何把不多的课时作科学合理的分配,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时,就成为摄影教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老年摄影课教学实践中,将课堂授课、实践拍摄、作业讲评的时间做个1:2:1比例的分配,是比较合适的。即用一次课讲解一种摄影技术,然后用二次课实践拍摄(教师同时在旁指导、示范),再用一次课对学员作业做出讲评。不但要分配好讲、拍、评的时间比例,也要掌握好课堂讲授与实际拍摄的时机。这样安排有利于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便于学员的形象理解和加深记忆,再以作业配合,容易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这样比例的分配方法,是符合老年摄影学员特点的,深受学员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