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学习《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23点击:17作者:上海老年大学 高峰系统管理员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老年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这是在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在正式颁布的文件上,对老年教育的目的进行科学定位。它必将对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对老年教育目的探索的历史回顾

所谓教育目的,它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历来是任何教育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指导、调节、统摄、评价的作用。同理,老年教育的目的乃是指老年教育对所培养的老年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一切工作都必须为实现这一目的而竭尽全力。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三十多年来,一直为如何确定教育目的进行着激烈的讨论、争辩,先后产生了不少观点和看法。有的认为“老年教育是休闲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积极健康老龄化”;有的认为是“提高生活质量,适应时代要求”;有的认为是“提高生命质量,创造幸福生活”……众说纷纭。在尚无政府权威性文件出台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指导实际工作,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于1996年提出,中国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字办学宗旨,数十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年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也经历过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早在2001年,上海老年大学在一项对教学质量与学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中(N=1,552人),得出结论:“老年教育在提高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与作用,为老年人融入社会、再显生命的活力提供了条件;同时,老年大学也为老年人活出潇洒、活出价值、活出尊严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并提出,衡量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指标应该以“是否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为核心标准。嗣后,到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又引发了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深沉思考:人最终都是要死的,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该怎么活着?教育对老年人生命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于是我在《上海老年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对老年生命教育的思考》一文,提出:“老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以及生命质量”。“老年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年人在生命征程的最后一站,活得更充实、更潇洒、更幸福、更有价值”。文章发表后,引起我国老年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为此引发了一场颇具影响的关于老年教育目的的大讨论。不少地区的老年大学也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如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老年大学举办了生命教育讲座;2010年,重庆市老年大学与香港地区老年教育工作者联手开展了老年生命教育的实验研究;2014年,上海静安区社区学院开办了长达数年的“感悟生命”系列讲座;2015年,上海田林街道老年学校对本地区一千余名老年人开展“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现状调查”,摸清当代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真实状况……这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研究,都为明确老年教育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政府出台的文本提供了有力佐证。

 

  二、为什么“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必定是老年教育的终极目的

首先,从教育本质而言,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但由于社会变迁,竞争加剧,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对接近生命终点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面临着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困惑:养老问题、健康问题、子女问题、孤独问题、遗产问题、衰老问题、死亡问题……种种情况表明,现在应该是还原教育、尤其是还原老年教育本来面貌的时候了。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应该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也说过:“教育即生活。”这两种说法都揭示了部分真理,让我们感悟到:教育即生命,即生活,也就是说让受教育者如何善于用自己的“生命”更好地去“生活”,以成就自己完美的“人生”。这是当代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正如学者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所说:“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认识。这种教育区别于以往的‘社会教育’、‘物的教育’……而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尤其对于老年教育来说,教育的生命本质完全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因为老年人摆脱了官场、职场、名利的束缚,摆脱了就业与竞争的压力,加上有了养老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摆脱了“物役”的依赖,因此获得了相对充足的生命自由。所以,老年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以老年人的生命发展为本,它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持生命、充实生命、重整生命和超越生命,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其次,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乃是老年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何为生命质量?它与教育有何关系?对此,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即“个体根据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价值系统对自身生活上的主观感受”。这一概念包括: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周围的环境关系。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命质量一般是医学与伦理学界的称呼,而社会领域也称之为“生活质量”。人的生命质量是分层次的。首先是生存质量。它是生命的保证。人必须健康地活着;其次是生活质量。这是生命的基础,包括经济生活质量、家庭生活质量、身心健康质量等方面。最后才是生命质量。这是生命的根本,乃是衡量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综合标准。老年人首先要生存,所以要有生存知识的教育,要让老年人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树立科学的生存观。老年人还要生活,所以要有生活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观念。最后,老年人还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靠生命教育。生命质量是生命的根本,是衡量老年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综合标准,是对生命的总体性、全方位的评价。

既然老年教育是建立在老年人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直面老年人生命的活动,是唤醒老年人生命意识的活动;老年教育的目的又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那么,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学校教育就必须以此为灵魂、为主线、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令人振奋的是,不少地区的老年教育工作者正在以生命教育为中心、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为目的,在实践中大刀阔斧地推行老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如上海静安区社区学院近年来积极推进老年生命教育的“三步曲”:第一步,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将目标定位于通过讲座及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老年人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断激活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第二步,建设生命教育课程,编写了《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充满快乐》系列读本。现已出版了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保持健康”、“充满快乐”、“拥有智慧”三本读本,涵盖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内容。第三步,全面推进生命教育。他们强调面向“全老年人群”,深入“老年生活全领域”和关注“老年生命阶段全过程”,为老年人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他们通过多种老年教育渠道,全面推进生命教育的全程,让全区老年人通过生命教育,感悟生命真谛,提升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

笔者十分敬佩静安区社区学院对老年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精神,但也必须指出,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学校教育究竟是以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为中心,还是以增长知识、传授技能为中心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有些学校至今还在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至课程门类越开越多,内容越讲越专,学科越分越细,学制越办越长(钢琴课程竟要学八年),唯独忽视了老年学员生命质量的提升。其实,老年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本身,不仅是为满足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当代老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那种单纯的“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已不能再满足现在老年人深层次的精神渴望。须知,他们的文化素养、知识底蕴、思想认识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以对上海田林社区老年人最新的调查为例:具有大学学历以上的高达42%,高中学历的37.4%,初中以下学历的仅占五分之一左右。上海老年大学曾对三百多位老年钢琴班学员作问卷调查:“您学钢琴的目的是什么?”结果表明,排位居首的是“愉悦心情”(占40%),其次为“陶冶情操”、“享受音乐”(各占18%),排第三位为“培养兴趣”(占10%),排在最末尾的“为学钢琴打好知识基础”(仅占7%)。显而易见,老年人希望通过学习来激发自己的生命活力,心情得到愉悦,情操得以陶冶,进而提升生命质量,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技能的学习仅仅是手段,通过它来实现维持生命、充实生命、重整生命、超越生命,真正成为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老年人所期盼的“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老年人。

最后,从当代我国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现状来看,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当代我国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如何?笔者曾对上海田林街道千余名老人做过调查(见本刊2016年第一期)。尽管从整体上讲他们的生命质量是理想、积极、健康的,但依然发现不少老人有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关系问题……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老人全世界最辛苦》,文中引用了一组数据:“2013年一份与隔代教育相关的调查在北京公布。北京地区有70%左右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上海这一群体则有50%-60%……”我们这一代老年人一生奋斗,饱经风霜,到了晚年理应享受幸福,颐养天年。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生活得并不好。有的为儿孙辛勤操劳;有的还在为自己的生存拼搏……尤其是普遍缺乏科学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它是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老年人有了正确的生命意识,才能笑对人生,与各种生活的磨难抗衡,使自己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教育界很少开展“死亡教育”。其实,人到了晚年,不仅会感受到死亡的存在,而且会强烈地感受到死亡的逼近,对死亡的恐惧表现得更加直接、更加强烈。面对无可逃避的死亡,人们一方面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对永生的渴望,这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研究数据表明,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何在?正如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所指出的,自杀率高与我国生命教育几乎完全空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为老年人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三、老年教育怎样才能实现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有个体的因素,包括遗传、年龄、职业、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价值系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等;还有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此,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言:“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为此,政府必须着力健全老龄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让老年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学校教育领域内如何关注生命?我们认为,首先要注重课程建设。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曾说过: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现代课程论者认为,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系统、价值,顾及社会的要求,而且必须考虑学生本身的兴趣与要求、他们将面临的世界,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情境。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包括能力、人格和道德的培养。所以,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必须以丰富和发展老年学员的生命为起点,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强调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不断促进老年人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整体性”不是指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而是指人的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即每个学员都是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富有想象和情感的人,是集生活、学习和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过程性”是指课程开展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课程不断开展的过程,也是学员生命充分展现和不断构建的过程。因此,在具体课程展开时会遇到各种变化的情况,必然会引起学员不可预期的生命律动。课程应该加强和鼓励计划和预期之外的活动和结果,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命主动积极的发展,才能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其次,老年教育领域内开展生命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各地、各部门、各学校的具体情况有序推进。讲什么内容、由谁主讲、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例如,静安区社区学院借助于原有的“绿龄讲坛”开展“感悟生命”系列讲座,搞得有声有色;田林街道借助跟下属20多个居委会的天然联系,通过里委文教干部培训班、田林论坛、团队活动、征文比赛……把老年生命教育送到每家每户老年人的身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各种各样的模式都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生命教育应该在“感悟”上做文章。首先要让他们感受、感动、感觉,触动灵魂,然后才能悟出生命的真谛。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生命交融的过程,是情感、心灵互动的过程。从生命的视角看教育,教育者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任何教育课堂不只是教育者展示娴熟授课技巧的舞台,而是激发每个老年人生命活力的场所。老年学习者也不只是在接受教育,更是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去体验和创造精神世界的个体。惟有让老年人真正地感悟生命的真谛,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最后,从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老年教育领域内推行生命教育,其主战场当属老年学校教育。因此,老年大学(学校)理所当然应该率先开展生命教育,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总结经验,提出实施方略,进而拓展至老年社会教育等其它领域。但鉴于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时间不长,生命教育该讲哪些内容、怎么讲、由谁讲?这就需要编写出一本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生命教育》读本。其内容应该包括:其一,老年人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教育,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其中包括保健与营养、健康与锻炼、安全与防范、自然与环境的保护、抗挫折能力及忧患意识等教育。其二,老年人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教育,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热爱生活、尊重与关爱生命、与人沟通、自尊自信、健全人格、鲜明个性等教育。其三,老年人理想信仰与真善美教育,以提高其生命质量。其中包括崇高理想、正确信仰、培育真之情感、善之人性、美之情操等教育。这一读本应以提升老年人整体生命质量为目,以生命科学知识为理论基础,密切贴近当代老年人生活实际,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该课程教材的出版,必将为我国老年生命质量的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提高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是衡量我们老年教育成败的准绳。我们相信,在广大老年教育实际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在实践探索中寻找到它内在的规律。我们也坚信,老年教育一定会在提升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