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价值再创的主要特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6-12-23点击:13作者:无锡老年大学原副校长 华学伦系统管理员

笔者认为,人生价值是人在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其个人与社会存在、发展需要所满足的状况及其作用和意义。退休老人的价值再创,乃指老年人在退休前创造了各自的人生价值后,接着再进行余生价值的创造。这是一个在积极老龄化社会感召下所进行的人生价值的创新过程,因而必然会呈现一系列新的特性。探析这些新的特性,对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退休老人余生价值的丰富内涵、深远意义、发展趋势与一般规律,进一步提升涉老部门与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教育工作者对退休老人价值再创的理解与关注,进一步增强广大老年人价值再创的实践自觉,都是极其必要的。

  一、退休老人的价值再创 切合积极老龄化社会的主题

首先,积极老龄化为老年人的价值再创指明了努力方向。积极老龄化是“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提出的老龄发展战略。其政策框架是“健康、参与和保障”。其核心理念是转变老龄观念,宣告老年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动力而不是负担,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创造力是整个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挖掘老年人潜能,是建设美好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积极行动,既要调动和发挥每一个老年人在体力、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潜能,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使老年人老有所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又要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和潜力。

其二,国内政策法规的完善,为退休老人的价值再创提供了有力保障。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和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和革命、建设经验,尊重他们的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并指出根据社会需要、老年人的自愿和能力,鼓励老年人发挥专长和作用的八项具体活动;随后又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文件中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确定为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将发挥老年人专长和作用、创造新的人生价值,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之一;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和“学、乐、为”紧密结合的教学方针,则为广大老年人焕发活力、再创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

其三,老年学、创造学的研究发展,为退休老人的价值再创增强了自信。美国《星媒体》曾载文强调:“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创新精神,老年人更有创新优势”,认为60~70岁是“吸收思想和观念”、创新能力“解放的阶段”,很多老年人“希望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社会再作贡献”,他们退休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成功”。甚至认为80岁开始还是创新能力的“重现阶段”。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提出的“活跃理论”,主张在老年期应该继续保持中年人的活力和价值观;老年人可以从事有产出(产品、服务、或者是自身的生产和服务能力)的活动。尔后成为提出积极老龄化战略理论基础的能力本位论则进一步认为,年龄的增高并不必然带来能力的衰退,只从年龄来评介个人能力的高低是不客观的。这些新观点,有利于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老年人的余生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最后,退休老人的价值再创,已成为他们在积极老龄化时代的使命:一是创造为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自我价值,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创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价值,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添和传播正能量;三是以价值再创的丰硕成果和壮丽风采,折射全球积极老龄化意义之深远,昭示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功德之无量,为未来一代代老年人的终身学习、积极进取率先垂范。

  二、退休老人价值再创的主要特性

按我国老年人价值再创的主要动因及其结果影响看,退休老人价值再创的主要特性如下:

1.普遍的“自为”性,完全的自觉性。老年人的价值再创,以满足其身心健康、兴趣爱好、追梦圆梦等自身需要为主或为先。从全国各地老年大学对老年人入学动机如“你想得到什么”或“你要追求什么”的调查统计结果看,老年人“学”什么、“乐”什么“为”什么,其价值取向与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和意愿、判断和选择。用美国励志畅销书的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话说,这种完全的自觉就是“自动自发”,“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跨进老年大学以及学什么专业课程都没有人要求和强迫,哪些值得期盼与追求、投入与努力,均取决于完全的“自动自发”。也不乏老年人自身“要学出个名堂、活出个人样”的自我激励、“要成为儿孙辈榜样”的家庭激励以及“他能我也能”的相互激励。也有一些老人是在逆向激励的“鞭策”下创造奇迹的。如一位半身不遂的老人由老伴挽扶着去老年大学学书法,有人嘲笑他“连路也走不好,还想上学学书法”。他以无比坚定的决心和毅力,竟然在习艺、康复和重新为民服务中再创了新的人生价值;一位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人,买了台钢琴在家“乱弹琴”,邻里有人讥笑她“乡下人没有素质,弹什么琴”。于是她憋着一股气去老年大学学钢琴,经过多年的奋力拼搏,她终于能在钢琴演奏会上悠然地独奏世界名曲而“一键惊人”,使“农民学钢琴”的新闻报道传遍五洲四海。

2.取向的渐进性,内在的统一性。即大多老年人的价值取向呈现依次渐进的必然性。其总趋势为:由满足个人生存需要(个人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呈现“两个阶段”的渐进性,即由老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渐进为老年人的社会化发展,实现其社会价值。即由满足生存性需要,如追求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与安全,渐进为追求知识丰富、生活美化、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学习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以完善素质、提升自我、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等。

老年人价值再创所实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完美统一的客观性。老年人实现的个人价值,如通过“老有所学”满足了个人爱好、学得了一技之长、促进了身心健康、增强了个人自豪感、幸福感等等,不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健康、参与、保障”的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全面贯彻,因而在客观上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反之亦然,老年人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实现的社会价值,如在城乡社区的服务中,展示成果,发挥潜力,受到了民众欢迎,得到了社会承认等,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个人表现能力、展示风采、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的欲望,由此便进一步充实和体现了各自的自我价值。

3.服务的公益性,影响的广远性。“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爱因斯坦)。广大老年人出于爱党爱国、爱城爱乡、爱老爱幼等情结,敞开“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的大爱胸怀,将热心服务于公益事业作为余生价值再创的崇高目标。他们中,既有组织起来去城乡社区举办老年人书画摄影等作品义展、歌舞拳剑等才艺义演,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去敬老院抚慰孤独病残老人、去劳教所对犯罪青年进行“帮教”等公益活动;还有很多老年人自发、分散地从事公益服务,如在社区发挥各自专长,组建歌咏队、舞蹈队,当教练员;成立老年保健服务队、宣讲养生保健知识、定期进行“聊天心理咨询”服务、当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医师等等。我们还经常看到,老年人将学得的知识回报社会,在暑假中组织青少年书画兴趣小组并进行辅导;为地震灾区捐资捐物等等。他们心甘情愿不求索取,无私奉献,足见其精神之伟大,价值之高尚! 

老年人刻苦勤勉的学习精神和服务社会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其影响近至家庭、社区,远及国内国外,无处不有。在家庭里的深远影响是长辈们正在成为激励子孙后辈奋发向上的宝贵财富而被代代传承。如一位老人经常对她的女儿说:“我是工薪阶层,将来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只希望将我老而好学的精神传给你们。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才算活得有意义。”每天工作之余坚持再学习,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好传统。在街镇、社区,经过老年教育洗礼的老年人已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推手。在各级各类的会展中,很多老年的优秀作品频出,多才多艺的会演屡屡获奖,使“紧跟时代步伐的自尊、自主、自强、有作为的新一代的老年群体”的社会影响日益深入民心。在五洲四海,随着涉外探亲或旅游的退休老人走遍天下,他们形形色色的精品力作、“第二青春”的靓丽风采影响深远,到处都能耳闻“中国老年大学真好”、“中国老年人真棒”的连连赞扬声。

以上特性告诉我们,退休老人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有其如下多种特殊性:如“补缺性”,是当代社会人力资源不足的补充;“开创性”,是积极老龄化社会积极有为的创造者;“探索性”,是老年人适应社会、继续推进社会发展的探索者;示范性,是全民“终身学习”和老年人价值创新的示范者;多样性,为社会发展所提供服务,超越传统的“三百六十行”;不占有性,提供服务却不占单位编制、不占劳动分配、不计个人得失;文化性,服务项目、内容、形态,主要是精神文化的。无疑,他们是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土壤中再生的宝贵资源。

  三、退休老人价值再创的深刻启迪

上述关于退休老人价值再创的特性,适应了时代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尊重了时代发展。为此,值得我们为退休老人余生价值的成功创造点赞,借以全方位地加大推进力度。

1.值得关注和探索。要确立老年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的新观念,从而对隐藏于老年人中的经验、智慧、潜力深信不疑。我国退休老人余生价值再创的过程,是广大老年人从“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等消极悲观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时代进步和社会保障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全党全民共推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共享广大老年人“幸福感”、“成就感”、“自豪感”的过程。实践证明,在全球积极老龄化的社会环境下,退休老人已经焕发出春风化雨的活力,彰显出银发青春的魅力,我们理当多多关注。

在探索老年人价值再创的过程中,必须以全球积极老龄化战略为宏观指导,以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管和社会协同为强大支柱,以社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基本保障,以老年教育为根本途径,以老年大学(学校)为重要基地,在注重老年教育的转型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使更多老年人成为“紧跟时代步伐的,自尊、自立、自强、有作为的新一代老年群体”。

同时,加强普及,上下贯通,以各地老年学员群体为创新主体,以学员社团、居民社区和城乡街镇为主要依托,贯彻“学、乐、为”结合的施教方针,在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开悟与践行中,更新知识、积累技能和经验,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挥潜力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对我国退休老人价值再创的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的探索很有必要,没有退休老人的价值创新,也就没有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2.值得引导和积累。一要正确引导“康乐”与“有为”相互关系。以“康乐”促“有为”, 为“有为”而“康乐”,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老年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得有目标、有意义、有价值。二要正确引导“小为”(为自身)与“大为”(为社会)的相互关系。凡是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者都是受尊重、有意义、有价值的。允许老年人根据个人意愿和具体情况,先“小为”后“大为”,积“小为”成“大为”。三要正确引导“实现”与“自主”的相互关系。在创造人生价值的问题上,“实现”是追求、是目标,“自主”是动力、是根本。因为每个人都是自身的设计师或建筑师,是命运的主人,只有启发和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不断提升自我实现的境界与程度,才能在人生价值的创新中,活出精彩,享受真正的人生。

   探究老年人价值再创问题,既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也要关注实践升华为理论的研究,须有老年教育发展实践与退休老人价值再创典型事迹与实践经验的支撑和验证。笔者连续撰写发表的退休老人价值再创问题的“三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炳烛之明照人生——上海百位老人学习的故事》、《学习者之歌》等专题资料的启迪。殷切期盼全国各地的此类研究资料能互通有无,互相启示,广泛交流,多多益善。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