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伟民—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周易研究会会员、上海宗教学会会员。曾任《中华道教大辞典》《宋代文化史大辞典》编委。1993年开始从事老年文史类教学工作,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古代文学都有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
一、了解学员
1.老年学员热爱专业。大部分老年学员来我们学校读书,都是为了弥补年轻时喜爱古代文学,而又没有条件学习的遗憾。所以,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态度认真。看到一些老年学员用放大镜看书和做笔记,心里由衷地感动。因而对于学员来说,学到相关专业知识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在备课时,尽量顾及有关的知识,上课时多讲一些。
2.老年学员记忆力较差。所以讲课时,有的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不避重复,应该多次提醒。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典故,如“闻鸡起舞”“新亭对泣”等会在诗词文章中或明或暗反复出现,就需要备课时注意到,不要忽略,针对这个典故运用的明显或隐晦,予以简略或详细的解释,表达的方式力求与上次讲解有所不同。这样学员既“温故”,又不觉得这是枯燥的重复,起到了“知新”的作用。
3.老年学员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所以他们对于讲课进度的快、慢,讲授内容的深、广的教学要求必然不同。因为学员人数较多(50多),年龄相差大(年轻的50多,年长的近90),他们接受能力完全不一样,要求不同也很正常。有的要求讲得慢些,有的要求讲得快些;有的希望讲得深些,有的希望讲得广些。我认为,应该面向中间程度的大多数学员的需要,再略微提高一点。
就授课进度快、慢来讲,一些年龄大的,基础浅的,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那就请他们下课后再个别提问,就是问得再浅,也认真予以解答。另外推动基础好的学员自觉帮助他们。就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最好深、广兼顾。我学习当年读大学时听施蛰存先生讲课时的办法,让学员课后写条子提问,当场能够回答的,当场解决;否则,我回家查资料后,下次在他们的条子上批写答案。
比如讲南宋范成大《催租行》一诗时,因为文字平直质朴,内容易懂,对于已经学习了多年古代文学的学员来说,容易理解;对于基础较浅、或者插班的学员来说,可能还有困难,故仍旧需要串讲全诗。不过重点放在让学员了解此诗的特色和长处,这就要从文学史角度,介绍范成大的文学成就。下课后,一位基础好的学员即向我提出问题“《催租行》这首诗好像不押韵?”我回答,肯定押韵的。不过这是一首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体诗的押韵与近体诗、即我们通常看到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一首诗只能押同一个韵部的韵不同。歌行体可以换韵。具体情况,我查了韵书后,再告诉你。下一次上课前,我便把查韵书的结果给了他。每两句押一部的韵,平仄相间,符合古体诗的要求。他抄了押韵的情况,很高兴地说,弄懂了。感谢我说,老师一定花了很多时间。我说,要感谢你!因为你提了一个好问题,提醒我要向学员们介绍一下有关歌行体押韵的知识。下次上课,先讲了《催租行》的押韵情况,大家都说,学到了新的知识。
二、了解教材
1.课程特点。我们现在所上的“古代文学赏析”课,在全日制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它和《中国文学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所有的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作品选的教学,主要讲授文学史上的名篇以及代表作品(不一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在文学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与知识,倾向欣赏分析;文学史主要讲授中国文学总体和文学样式以及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探究一般规律,倾向于理论研究。这两门课是点和面、肉和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针对老年学员的记忆力较差、熟悉掌握作品的程度不一的具体情况,单独开设文学史课和作品选课均不理想。只开文学史课,比较抽象,举例时提到某作品,学员常常不知所云,因此理解理论有困难。只讲作品,学员如果没有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则不知作品的历史价值,好在何处,只学到一些零碎的知识,因此不能成体系。通过多年在老年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和经验,两门课互相渗透,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作品选课程需要讲授文学史的知识,针对本校开设的“古代文学赏析”课程,实际上在讲授作品时,我就十分注重讲授文学史的有关知识,实践的结果是受到学员欢迎的。
2.教材长短。现在使用的教材沿袭前任教师所选用的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共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此教材的优点是内容比较丰富;不足是编写出版时间较早(上世纪80年代),虽经修订,观点较老,与现在的学术主流观点有一定距离;而且长篇小说未选入,讲课时或者阙如,或者另外补充。在此向学校建议,这一轮教学(还有3年)结束之后,可选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一版),共四大册。这套教材比较权威,这既是一部高校广泛使用的教材,也是一部供社会上广大读者阅读的书籍,二者并重。在此特地推荐。
三、了解自己
1.专业基础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我对于古代文学作品面上的情况,好像还比较熟悉,但是一接触到具体的作品,深入下去,总会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讲解宋词,对宋词产生的原因,对收集、编订和流传的情况大致了解了;然而对每一篇的作者、背景、字句不可能全部掌握。况且,历史上对相当多的篇章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我讲课主要按照文学史上有定论或主流的观点来介绍,不过社会在发展,也有一些新的有影响的说法产生,比如复旦大学章培恒和骆玉明先生合著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就与传统的文学史有较大的不同。以上两点,是自己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需要不断学习,通过阅读资料,上网搜索,解决问题,补充新知。
2.已有的专业知识需要经常温习。年龄渐长,记忆力不可避免有所衰退。以前张口就来的诗词名句,熟悉的诗文内容,或者讲过几次的具体问题,现在有时也会忘记。而且我是上海本地人,从小没有学好标准的普通话,对一些字词,容易读错。所以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我至少要把明天上课的有关内容重新温习一遍,发觉当下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补课。
3.真心诚意向学员学习。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我只是一门专业课的教师,即使对于专业内的知识,也不是全知全能。我们的学员不少人在职时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医生、编辑、工程师、财会人员等等),具有各自领域内的丰富知识。同时凭着他们的年龄和经历,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帮助我解决教学上的具体问题。举一个我多次提起的例子:明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名篇,其中有一句“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意谓,朝廷表彰这五位义士,把他们的墓碑立在大堤上。备课时,我不理解,既然是表彰,就应该把墓碑立在大路即交通要道上,让人们看到,起到表彰和激励的作用;为什么立在大堤上?查各种工具书,堤没有路的义项。再查各种版本的《五人墓碑记》,这句话也没异文。这样,这个问题就成了我心里的疙瘩。上课讲到这句时,我老老实实提出了疑问,马上有几个学员告诉我,文章中的大堤就是大路。因为,五人墓在苏州虎丘,虎丘的七里山塘既是大堤,又是大路。他们有的在苏州居住过,有的在苏州工作过,故而熟悉情况。这样,我百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我十分感慨:这就是活的知识。
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教学相长。以我有限的见闻,这种学风,在全日制高校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所以我是真心诚意向学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