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班长路辛苦并快乐着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6作者:金君君系统管理员

课前读唐诗       体会意境美

2006年是我来到上海老年大学学习的第二年。这一年,文史系首开《中国文化》课,我担任了这门课的班长。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全班拥有78名学员,后来竟达到超负荷的113人。学员年龄相差近40岁,学历从初中生到研究生。在纪律比较宽松、学员差异这么悬殊的环境中,怎样管理好这个超级大班?我从以下方面尝试,创出班级管理特色。

1、严明纪律,从我做起;弘扬正气,以身作则

每次开学前,我都用十分钟时间来传达校会精神,宣读《学员守则》相关条例,并以板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凡事为别人着想,是第一等的学问”等名言强调增强学员的自律性。曾有一名新学员不顾旁人劝阻,抢坐在前面孔大姐的位置上,引起轩然大波。课间休息后,我对大家说:“今天早上,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多亏孔大姐宽宏大量,主动坐到后面去,才平息了风波。真是古有孔融让梨,今有孔大姐让座。看来孔家风范应该在中国文化班得到传承和发扬,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集体”。下课后,那名同学主动到我这儿道歉,我也向她说明了班级按年龄排位的原则。她服从了安排,矛盾迎刃而解。

我们班学员整体素质较高,蒋人杰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然而,安静的教室却偶有手机铃声响起,影响了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课,多数学员对此很反感,但也有同学认为这是小事。

为解决这个“顽症”,我多次宣布了学员守则[第三条]的规定,强调管好手机的纪律,并从自身做起。我对大家说:“以后如果我的手机响了,我会给蒋老师和全班112名同学每人写一份检讨书。”大家都笑了,并记住了这个上课不打手机的规矩,以后就极少再有这种现象发生了。

九年的班长工作,我力求以身作则,致知力行,班级管理有始有终,课堂纪律公认最好,形成了尊师守纪、好学笃行的班风。

2、配合教学,课前“热身”;传承文明,寓教于乐   

配合老师的教学进程,我每次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板书一首古诗、名家名言或保健知识,让大家交流分享。还适时唱首老歌等活动,活跃气氛。我们曾唱着《爱的奉献》,为汶川灾区捐款;唱着《今天是你的生日》,迎接国庆的到来;吟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苏东坡词中的深邃意境;朗诵《感恩》诗,为蒋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课前“热身”,内容丰富,提升精神,愉悦身心。有些学员还把黑板上的名句认真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年近90的肖老先生高兴得翘起大拇指夸我写得好。

2011年,课程进入《文言阅读》阶段,面对艰涩难懂的先秦两汉古文,有同学提出课前增加朗读的要求。这个建议很好,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就先在家反复朗读至熟练,到上课前领同学齐读学过的古文段落,温故而知新,师生皆满意。

根据老师讲课的篇目,有时我还配上相关的内容,加深理解。如《出师表》四次上课时,课前板书“凌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更有亲贤表,宫廷告百僚”,从不同时期名家对第一表文的高度评价,多方面理解感受诸葛亮其人其文千古不朽的魅力。讲到《苏武》一课,我们则在课前吟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愁十九年”的歌词一下子把人带入寒冷孤寂的北海之中,更深切地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品格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此外,习近平主席“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李克强总理“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箴言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知运用,也作为课前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希望。

3、凝聚人心,共渡难关;活跃气氛,情谊浓厚

针对本班学员年龄偏大的特点,我根据中医保健原理,自编了一套课间休息操,即头、腰、手、脚简易运动操,反映很好。听从学中医保健课学员的建议,又增加了敲打心包经、胆经和后溪穴等活动,课间休息时,做4-5分钟保健操,顿觉神清气爽,深受欢迎,坚持至今。

2013年秋,因校舍大修,我们班级93名学员被安排到东汇礼堂上课。这里是开会、看电影的好地方,但没有书桌,灯光昏暗,在小翻板上看繁体字课文非常吃力,详细记录就更难了。四壁无窗,只有南北两扇门,上课时要求关好。为了不影响走廊对面的正常办公,连麦克风也要调低声音。学员中难免有许多抱怨声,甚至到后来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请假不来了,我的心一直悬着。在那段时间,我时常宣传学校提出的“共渡难关,共创未来”的口号,并把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写在黑板上,开玩笑地对大家说:“坐在这么舒服的椅子上,有文字学大师给我们上课。我们的条件可比西南联大好多了”,鼓励大家放松心情,适应环境,终于实现平安过渡,完成了一年的学业。

在学期结束时,我会做个小结,或与老班长朗诵一篇《老有老的骄傲》,或合唱一首改写的《乐龄人永远是年轻》,或发一篇让人开心的文章,送上新年的祝福,结束一年愉快的学习生活。

《中国文化》,《说文解字》和《文言阅读》课共上了八年,真是“遐龄共赴学,厚谊长留怀”。每当最后一课讲完时,我们班级都会精心准备,给老师们召开一次欢送会。蒋人杰老师常常是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天就给我发微信表示谢意,说单位退休时也没这样激动过,希望有机会再相聚。春节后,我们约了34名同学聚餐,师生畅聊,有的还表演了拿手的好节目,直到尽兴才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后,我和一些老同学还几次前去看望恩师,始终保持着联系。

2013年我担任了新课《红楼梦赏析》班的班长。上课前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方沪鸣老师后,我用稍作改动的板书曹雪芹《自题一绝》,导入方老师的第一堂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师解其中味。最后一句“师解其中味”原为“谁解其中味?”一字之差,为我所用,熟悉这首诗的老学员连称“妙哉,妙哉”。根据教学进度,我们常常在课前朗诵《红楼梦》中的诗词、对联,或猜猜红楼灯谜,或吟唱《红楼梦》插曲,以营造学习氛围。学期结束时,同学们意犹未尽,又开了《红楼梦》漫谈茶话会,交流畅谈,其乐融融。

九年的班长工作, 18个学期,287次课,学习并传承经典文化,我在课前板书的古典诗词、圣贤名言,选唱的经典歌曲,安排的迎新小节目等,弘扬正气,富有教益,喜闻乐见,且几乎未有重复,尽我所能下了许多功夫。虽然做得比较辛苦,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赞赏,获得了文明班级、优秀班长、优秀学员的荣誉,感到非常欣慰。我们班的学员都酷爱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回到家中也会把所学所得用来教化子孙,修身齐家,何尝不是在为社会输送一份正能量?我为能利用碎片时间和大家开开心心多学一点,多记一点,多做一点,为能以秉烛之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之梦献上绵薄之力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豪!

常与书相伴       夕阳更灿烂

   (作者   上海老年大学)

图片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