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庄芹手记——《老师的教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3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曲日老师来稿《老师的教诲》含三个小故事,讲老师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笔者认为文章中,老师的讲法有的地方有失偏颇、欠妥当,如故事三:“坐黄包车不道德、可耻。”

一、当年的黄包车相当于今天的出租车,没有乘客,出租车司机这一天就没收入,他就亏本,他拿什么来养家糊口?按这位老师的观点乘黄包车是“不道德的可耻事”,那么大家为了不做“不道德的可耻事”事,黄包车夫又将何以生计?

二、上海独角戏曾说到过一个黄包车夫拉不动胖子的尴尬事,其实拉小孩对当年的黄包车夫来说既轻松又赚钱正求之不得呢,小孩乘黄包车对黄包车夫来说倒是很“道德”的好事!

三、这位老师的观点与教育方法很成问题,一)教条,认为让人服务是“不道德的”;二)片面,认为“小孩乘黄包车”就是“不道德的可耻事”(没明确说大人)。

四、这老师很会上纲上线,一个幼小、无邪的孩子就乘一次黄包车就被冠以是做了件“不道德的可耻事”。如此随便、轻率的“教诲”,会让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与事也会乱扣帽子,这种人在社会上似曾熟悉!他们随意、不负责任地给人一顶……其实教育孩子不做“不道德”事的方法很多,这位老师的讲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当学生不一定要铭记其师的“教诲”,是非还得自己分,既不要贬低老师,也不要盲信老师,学道理要明辨是非为好,写文章也如此。与曲日老师一起来时探讨。

——庄芹

附:曲日老师的《三、坐黄包车不道德、可耻》

解放前的孩提时代,我在读初小。那时候学校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很重视的。记得在课堂上,老师经常结合生活中的平凡琐事,给我们这些少年儿童讲述为人这道。

光阴似箭,半个多世纪的日子飞逝而过,然而老师的谆谆教诲仍记忆犹新。时至今日再提起往事,颇具新意之感。抚今追昔,又不免使人有所思考。

……

三、坐黄包车不道德、可耻

同学们,你们坐过黄包车吗?坐过的请举手(下面有几个同学举了手)。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年纪轻轻、无病无痛,自己为什么不走,要坐在车上让大人拉着你跑。夏日赤日炎炎,冬天寒风凛凛,你坐在车上忍心吗?安心吗?你们也许会说,我是付车钱的呀!我问你,有了钱,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做不道德的可耻事吗!(解放后,政府取消了黄包车,拉车师傅的工作由政府另行安排。)

我们的老师就这样孜孜不倦地向我们灌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用人文思想和精神熏陶我们,滋养我们的心灵。

一个人的品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从小事抓起。我们的老师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吧!

——曲日2011年11月2日

主编语:庄芹对曲日文章提出一些看法,其洞察力、责任心及率直的态度令人钦佩,编审名至实归,《常青藤》活力有望!

副主编语:庄芹言极是!黄包车被取消,并非乘黄包车不道德,而是这种交通工具太落后,被三轮车淘汰;若曲日师言成立,则乘三轮车也不道德;凡让人服务都不道德,如搓背的、钎脚的、剃头的......人家是一种劳动,你花钱买服务也是等价交换,没什么不妥。当然,如轻视他们,欺压他们则另当别论了。

文章首先要在理。

文学社副社长语:我觉得完全可以采用,并无意中引发了新的创意。今后可以在《常青藤》上另辟论坛类栏目,展开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版面,又增加兴趣。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