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陪伴我度过精彩人生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1作者:上海老年大学学员 吴厚澄系统管理员

我是2000年从上钢一厂储运站内退的职工,今年64岁。想当初,为了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我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摄影和烹饪班。虽然摄影对自己来讲有一点基础,但再去深造一下也是非常有益的。我从最基础开始学习,学了摄影原理、构图、人景区别、光的运用、拍摄技艺、选择命题等。

在班里,大家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学习都非常认真自觉,从彼此逐步了解到相互熟悉。课后就做回家作业,拿着相机,对感兴趣的东西“咔嚓咔嚓”不停地东拍拍西拍拍。因为学和用相结合,好奇心特强。拍后再去冲印成照片给家人看,拿到班级里给大家相互欣赏交流,切磋技艺,逐步提高拍摄水平。

2002年,外孙女出世了,我因提早内退回家,就担当起二年多的“外公保姆”,看带小孩,玩乐逗趣。在这段时间里,我也象年轻人一样买了本“宝宝成长记录册”,拍摄小外孙女生活起居的点点滴滴有趣的动作,摸爬滚打,喜怒哀乐哭笑----还在每张照片下面认认真真地作好记录,时间、地点加文字内容,连贯起来看就是我小外孙女的成长过程。后来小外孙女进了幼儿园,我又跟踪到幼儿园去经常拍摄她和伙伴们的幼儿生活,上学、上课、做操、活动等等的照片。在此期间,《上海幼托》杂志征集稿件:孩子和父母 “我象谁?”,我一看很感兴趣,挑选了我女儿小时候和外孙相仿年龄段的照片去投稿,结果刊登出来,我异常兴奋。小外孙女进小学后,我除了拍摄生活场景外,还异想天开地把她的考试成绩单、每学期学习手册等翻拍成照片,一一装祯在相册,同样注明时间,详细记录了小外孙女一点一滴的成长过程,2008年《家庭教育时报》征稿:小朋友成长的记录。我从大量稿件中,精挑细选出有代表性的一些照片去投稿,结果有幸在《家庭教育时报》登了一个版面。

我的另一幅照片《小区晨曲》反映了我居住的杨浦区浦江风景苑居民在晨练的景头,投稿到《中国摄影报》,也刊登出来了。看到自己的摄影有了点小收获,自然高兴得很,劲头更足了。生活中有了兴趣,有了追求,退休生活变得多彩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因有点忙碌而心情开朗。

平时与同事、同学相约,与亲朋好友相聚,无论是婚丧嫁娶或过年过节,我也总是拿着相机,记录下生活的瞬间。对生活的灵感和对摄影的抓拍,使我对拍摄的熟练成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我母亲病重期间,我每次去探望都要拍几张绝版照,几年下来也积累了不少母亲的影像,这是对母亲最好的追思和回忆,可留作永久的纪念。

生活因为有摄影爱好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尤其是因为我还喜欢旅游和冬泳,这样把摄影和旅游、冬泳比赛也息息相关联系在一起了。每年去全国各地参加冬泳锦标赛,我就顺道去旅游景区采风。2007年8月在黑河举办的“中俄风情节”横渡黑龙江邀请赛中,由我们上海6人组队参加的冬泳队,顺道从北京到承德、秦皇岛、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大庆、牡丹江等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从黑河旅游游泳出国界,又到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俗称海兰泡)旅游,虽然在俄罗斯只逗留了短短30来个小时,但也拍摄了不少照片,真算是“大丰收”了,回来后做成相册,这是第一次出境游的作品了。冬泳比赛期间还有摄影、诗词、书画作品展览,烘托赛场气氛,我有几幅照片、诗词分别获得了大会的几个奖项。

许多年来,我游览了全国大部分城市和风景区,拍摄了许许多多的照片,在各地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足迹。我和其他老年人一样,喜欢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走遍祖国的江河湖泊,天南地北尽情地享受人生的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我用双脚踏遍祖国的山水河海,走过美丽的城镇村庄;我用眼睛像蜜蜂采蜜那样,去发现景挖掘美;我用手按下精彩的一瞬,记录下有生活气息的身影;感到锦绣中华真是美景处处看不够,山山水水美如画,拍不完。

去年我参加了上海老年大学的“旅游创意班”,当我把成册成册的资料与大家观看分享时,教务处刘老师看到这些资料,提议办个个人展览会,所以有了去年十一月在本校上海老年大学为我举办的《吴厚澄旅游、摄影、冬泳展览会》。这个展览会从酝酿、筹划到举办,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费用,但我感觉很好,是我学习摄影以来对摄影作品的一个检验和总结。我把几十年收集、保存的有关旅游资料,其中有60年代从上海步行到北京的照片,又有外出旅游制定的详细计划表,化了几个月时间张贴的资料,以及旅游摄影作品、纪念品、明信片、书、奖品、札记、门票、车票、发票等等一一展现出来。不大的展厅来参观的人还真不少,看着看着大家就相互攀谈交流起来,述说各自旅游经历和感受。大家看得很仔细,说得很投机,还时不时地问这问那,称赞我真是个有心人,把这么多的材料收集、保存起来真不容易。我深感幸福和骄傲,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辉煌。

接下来我准备好好学习电脑,把我拍摄的数以千计的照片好好加以整理、归类,去粗存精,做到网上去,让更多的老人和网友共同分享我的作品,使自己多彩的退休生活更上一层楼。

(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供稿)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