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再耕耘 喜摘丰收果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2作者:上海老年大学学员 金德生系统管理员

我在上海老年大学读书已有七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我心中一直涌动着一首歌,一首献给上海老年大学的歌。是她让我重新扬起风帆,重新唤起写作热情,走上继续为社会作奉献之路。

我原来在单位时是出了名的“工作狂”,退休后又一直受原单位返聘。谁知突发患冠心病,做了支架手术,一想到以后只能居家静养,就此成为“老宅男”,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沮丧。这时,有位朋友建议我到上海老年大学读读书,融入到校园的求知氛围中去,在接受终身教育中寻找快乐。这是个好主意!我这一辈子没有进过大学的门,现在既然得闲,是应该静下心来补补课了。终于,在2006年秋季,我步入校园。入学的那一天,只见眼前红枫映日,顿觉心胸豁然开朗……

由于我一生酷爱文学,而且搞了半辈子的文字工作,所以在校七年间选学的全是带“文”字的课程——“古文精选”、“文学创作”、“说文解字”、“中国文化”。记得有一次,我在“古文精选”课上听了卫连才老师讲解欧阳修的《朋党论》,突然技痒,课后写了篇读书心得,竟然获得卫老师的赞赏,既在班级里朗读,又推荐到校报上发表。此后,相继得到“文学创作”课庞兆麟老师、“说文解字”课蒋人傑老师以及校文学社学友的鼓励和推动,使我精神为之一振,于是重新拿起笔来写文章。五六年间,从读书笔记到时事评论,或诗歌,或散文,先后写下二千多篇习作,约有二百万字。我还从中选出部分诗文,汇编成十二本小册子,印了百十来册分送给老师和同学,广泛征求意见,以便不断修改提高。我将这些小册子的书名串成了一首诗:《锈剑》自有《出鞘》时;《拾穗》莫忘再《重耕》;《雨丝》润物催《劲草》;《呢喃》且当《闲言》听;《晨思》百感《从心》出;《微言》句句是《心声》。

每当说起写作,往事历历在目,心中几多酸楚。我曾是一个“文学青年”。五十五年前,即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应邀参加上海市少年宫举办的“少儿诗歌大赛”,一篇处女作当即获得评委们的肯定:“做艘宇宙小飞船,载着我们上九霄。先到月宫看嫦娥,再往火星探秘奥。远航归来过瑶池,带回两只大蟠桃。蟠桃献给毛主席,敬祝领袖身体好!”幸运的是,著名电影演员黄宗英还用清脆甜美的声音朗诵了这首儿歌……”此后,这首儿歌还被《少年文艺》刊于卷首。后来我应征入伍,在部队也创作过一些文学作品,如短篇小说《战马高啸》,被刊登在《收获》杂志1965年第6期。可是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年轻的我又成了挨整的对象,我写的散文《苗圃春浓》竟成了批判“文艺黑线回潮”的活靶子。几多犹豫,几多迷惘,就此放弃当作家的美梦,改行当编辑……谁曾料想,四五十年后,我又获得了从事写作的新的生命,正用一个个鲜活的文字来漫谈人生阅历,诉说切身感悟,谱写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乐章。

在我谱写的诸多乐曲中,有一首歌真真切切算得上“句句是心声”,它就是《长者风范之歌》。去年三月,我接到任务,写一首歌颂“长者风范”的诗歌。回想起在校期间“一番番细雨润物,一阵阵和风送暖,一首首战歌催人,一次次心灵呼唤”,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着手酝酿,很快构思出了“心路篇”、“百花篇”、“风采篇”、“展望篇”四个乐章的大纲。经校领导首肯后便投入创作,夜以继日三十天,终于在四月上旬完成了长达300行的朗诵诗《长者风范之歌》。后经诗歌朗诵班师生的润色加工,精心排练,于六月二十六日的《歌的旋律  诗的情怀——“长者风范”经典诗歌朗诵会》上亮相,演出取得成功。

写作“长者风范”诗歌的过程,也是我学做风范长者的实践过程。近几年,我在学校的众多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感召下,也力求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做点事情。前年,学校举办“长者风范讲坛”,我应校教研室的邀请,以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切入点,作了《趣谈文字》的演讲。去年,我根据“记实写作”班课程的安排,与学员们阐述了《文字功底是写作的基础》这一切身体会。加入校文学社后,我曾多次与文友交流,谈了《怎样写散文》、《怎样写游记》等创作体会。有几位文友写作欲望很强,但写作技巧欠缺,于是我们经常相互切磋,我不仅帮助他们修改稿件,还特地写了《想、写、改》等杂谈文稿赠送给他们参考。后来,我又汇总了大家的提问,作了一堂题为《用“心”读书,用“情”写作》的演讲,受到诸文友的欢迎。文学社有一本《常青藤》杂志,每学期出一期。我自从担任该刊的副主编后,不负众望,不敢懈怠,力求认真编稿,满足大家都愿望。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断学习的一生,接受教育的一生。我虽已古稀之年,然而,我在上海老年大学找到了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我深深体会到,老有所学才能振奋,老有作为才有快乐,老有追求才是幸福。我将一如既往地以写作为乐,用我手中的笔,谱写心中的歌。文末,附《自勉诗》一首:

儿时美梦未成真,花甲之年再耕耘。

文字多从心底出,信马由缰任驰骋。

 

   (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推荐)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