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敬老,老人也要自重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2作者:钢琴拜尔二(2)班 吴幼萍系统管理员

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己达23.4%。近些年来,“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在努力让进入老年的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就拿“老有所学”来说吧,不少老年人都报名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在上海老年大学,要报上一些热门的课程竟要通宵排队,这对许多小青年来讲有点不可思议。

笔者的家就住在上海老年大学附近,退休后也一直在这里学习。据笔者观察,来这里学习的绝大多数老年学员是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但也有个别学员的行为不尽如人意,如上课时交头接耳,接听手机;在走廊里大声说笑,若无旁人;在校园和教室里乱扔纸屑;对学校的设备不够爱护,有的甚至为了抢一个前排的座位,争吵不休。少数学员的不文明行为,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乃至社会风气。联想到前不久热议的老人摔倒无人扶、宜家免费咖啡场所人满为患等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政府和社会要继续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召开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把老年教育作为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市财政将投入l000万元,区级同比配套投入,着力扩大学员覆盖面,改善学习条件,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我们相信在五年内,上海有六成老年人一定会很好地在老年大学受到教育,欢度幸福的晚年。

第二,老年人对社会敬老要有尊重和感恩之心。现在,社会尊老敬老已经和正在逐步形成风气,比如,乘车让座、老年人有困难给予帮助等,已成为多数人自觉的行为。但是我们看到有些老人认为“理所当然”,人家让座了,说一声道谢的话也没有。更有甚者,有的老人摔倒被扶起,反而指责搀扶者,给人背上莫须有的罪名,令社会心寒。另外,在物质条件还满足不了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前提下,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多一点理解、谦让和自重,少一点“凑热闹、占便宜”,努力做到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第三,营造老年人自觉养成文明习惯的氛围。上述个别老年学员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当然不能采取简单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老年大学的领导是下了功夫的。他们认为,老年大学不仅要向老年人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老年人的素质教育。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活动。随后又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在全校开展“三征集”活动,即征集长者箴言、征集风范长者的典型、征集展现学校精神风貌的校歌,在平等、尊重、关爱的氛围中,引导老年学员自己教育自己。这种做法应该在各个单位和各类老年团体、组织中加以弘扬。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