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声琶音师生情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5作者:琵琶初级三班 钱康廉系统管理员

“今天请不要引老师笑!”我走进教室坐到座位上,拿出《古筝考级曲集》放在谱架上,抬头一看黑板上写了这一行字。是不是同学信手涂鸦,或是开个玩笑?我有点摸不着头脑。问旁边同学,她也云里雾里纳闷着。“我知道!”前面一位同学,边戴上假指甲边回头说:“昨天,吴蓓苞老师到医院动手术,缝了针,如果一笑,会引起刀口疼的,所以我在黑板写了这些字,为大家提个醒”。听她一番话,如揭谜底一般,恍然大悟。

这堂课的纪律特别好,大家再也不随便拨弄琴弦了,连平时最爱讲话的小张也不作声了,大家都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让老师的声音讲的轻一点,并在心里默默祝愿她早日康复,师生之情从中窥见一斑,大家心中溢满融融的暖意。

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吴老师,在老年教育这片校园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爱的种子。为了这份爱,她执着地付出,无私地奉献。记得教琵琶“轮指”课时,大家跟着老师的慢动作一遍遍地学,似乎弄懂了,学会了。可是到第二星期上课老师检查时,大多数人没有掌握,显露出许多错误的动作,有的大指夹紧用手掌弹,有的手腕带动手指弹,我也是其中之一。其实老师前一节课早已特别关照过,要避免这些错误动作,我们也没有忘记,只是年纪大了,手指不听使唤。吴老师并没有责怪大家,而是走到同学们的身边,轻声地纠正不正确的手势。经过几个星期的反复练习,大家才掌握了正确使用轮指的要领。虽然练得手臂酸痛,但没有心理负担,学得很快活。

吴老师待人热情、真诚,但绝不敷衍教学要求。当我们很顺手的弹奏一首由熟悉的歌曲改编的琵琶曲,自我感觉很好时,只听见老师连声喊“停、停”,大家停住了手,惊讶地望着老师。吴老师舒了口气,缓和地说:“你们是跟着感觉在弹,音符中一拍的弹了半拍,有休止符的也不停顿,不照课本上的要求,一口气弹下去,这个习惯一定要改正,不然的话技法再到家,也弹不好听……老年人不为考级弹琴,但也要学得正规,弹得好听。”

我的座位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空间太窄,一次上课弹琴时觉得两手不够舒展,我就悄悄把靠背椅换成没有靠背的塑料凳,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连坐在旁边的同学都没有觉察到的动作,却被老师看在眼里。她一边呼吁同学们把座位往前移,一边走下讲台,帮着前面的同学搬动古筝。并说:“塑料凳不牢固,会摔倒的”。

有一次,有位同学弹筝时双眉紧锁,并不时弹错琴弦。原来她家中有烦心事,心里放不开,经过老师耐心询问并及时地开导她,下课时,只见她与同学说说笑笑地走出来教室。

胡老师多才多艺,古筝、琵琶、二胡演奏样样精通。由学员参加考评汇报演出的一曲民乐合奏《夜深沉》,吴老师也参与其中。吴老师轻巧而靓丽的身姿应着娴熟的擂鼓声摆动着,俨然是一位专业的擂鼓手;在班级演奏古筝时,吴老师和吴蓓蕾老师为学员伴唱一曲《风含情,水含笑》,姐妹俩唱得委婉动听,俨然又是一位专业的歌唱家。

学期将结束了,最后一堂课,全班同学弹奏了《快乐的罗嗦》、《新年好》等琵琶曲。吴老师深情地、满含鼓励地说:“你们真努力,进步真快,学了一年弹得真不错!”“都是老师教得好!”我们手抱琵琶齐声说。教室里充满着欢乐的笑声。筝声琶音在教室里回荡,我觉得非常亲切,快乐,因为它含着吴老师对学生们的深情,含着学生们对老师的厚意。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