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历史大潮推动下,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发展。老年教育应属于终身教育体系范畴,它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侧重强调老年人学习者自由地、个性化地、主动性地进行学习活动。本文着重研究在终身教育过程中,如何促进老年人个性化发展,并促进老年大学创办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起到示范性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长寿时代和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也可谓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终身教育的世纪。
我国是世界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二是老年人口增加快;三是老龄化先于工业化,属于穷国先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成人教育中的老年教育应运而生。20多年来,老年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现已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三种发展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工作、不同文化、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学习的需求。这对提高老年人的素质,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年教育又是一个特殊教育。如何抓住老年教育的特殊性,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老年人个性化教育,是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2、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是:
(1)生理上特征:一般来说,60-65岁以上老年人,年老体衰,听力变弱、视力下降,反应较慢,但他们阅历丰富,富有人生经验,对事物认识深刻,尚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2)心理上特征:从认知心理特征来讲:一是虽然认识深刻,但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不如年轻人;二是记忆力下降,前做后忘;三是创造性能力减退,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不如以往,因而往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从老年人的情感心理特征来讲:一是兴趣减少,沉默寡言;二是疑心变重,常常以“我走过桥比你走过的路多”,用固有标准衡量新事物,这不满意,那也不够放心;三是心理空虚。退休后,大势已去,雄风不在,常常喜怒哀乐变化无常。从老年人的意志特征来讲:一是不服老,想拼搏一番,却力不从心;二是自尊心强,现虽已退休,但还要人关注和尊重,对周围的反应过分敏感;三是心理脆弱,经不住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压力,承受能力减退。
了解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特征,目的在于有的放矢地促进和发展老年教育,让更多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转变角色观念,“换位思考”,跟上时代步伐。同时要求我们研究老年教育个性化发展,办特色教育,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使他们无忧无虑,心情舒畅,安度晚年。
二、老年教育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及表现
1、老年人个性化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需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老年教育对老年人来说同样存在共性和个性,即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二者结合了,则展现老年教育的内在逻辑。
所谓老年人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是指老年学员从个人意愿、兴趣、特长、爱好出发,为优化和提升老年人生素质,在专业学习上的开拓性努力,包括思想方面和才艺方面的个性化发展。与之相关联的是老年学员的“社会化”发展,是指它像其他人一样,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之下,逐步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从而对社会的延续、进步和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作出一定贡献。
毫无疑义,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始终融合于社会化发展之中。老年人个性化发展是开启社会化发展的进程,迈开人生更加完备、再造辉煌的“第二春”的主观必备基础;而社会化发展是追求个性化发展目标、铸就人生“第二春”的客观必然归宿。老年学校、老年大学是老年人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2、老年人“个性化发展”的表现。
(1)老年人性格的个性表现。人的性格是个性的重要部分。性格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如“外向型”,性格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兴趣广泛,有所追求,刚毅耿直;“内向型”,则寡言、沉默、忧郁,不善于表达,兴趣乏陈,无所追求等等。“外向型”的人表现为好“动”,如外出旅游、体育健身、唱歌跳舞等;“内向型”的人表现为“静”,爱好书法绘画、听书弹琴、插花陶艺等。
(2)性别的个性表现。男女性别区分,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男性多数表现为比较爱好自由自在、自学自创,独立思考;女性一般比较温顺,循规蹈矩,安静沉默,独创性较欠缺,爱好打扮是女性的天性。
(3)老年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不同。一是老年人学习兴趣不尽相同。由于老年人个性不同,经济地位不同,兴趣爱好差别甚大。“外向型”的人喜欢“动”,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多样;“内向型”的喜欢“静”,兴趣爱好较为狭窄,范围较少。一般退休人员兴趣爱好首先是强身健体;离休老干部把听报告、讲座和关心政治时事当作最大的爱好;一般退休知识分子则喜欢看书读报、书法绘画、摄影等等。二是学习方式不同。一般退休人员学习方式比较喜欢教师辅导为主,自学为辅;喜欢聚读交流;离休老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则倾向于自学为主,读书看报、听听讲座,独立思考。三是学习环境不同。一般退休人员选择环境优美、管理完善、服务周到、交通便利的老年大学;离休老干部选择就近入学,在家自学或看电视或远程大学。
3、老年人需求个性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层次,他将人的需求层次依次序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自下而上为五种基本需求。由于个体的成长背景与抱负以及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的个别差异,人们的需求层次各不相同。通常是越底层的需求,个别差异越小,如生理、安全的等;越往上的层次,个别差异越大,普遍性越少。因此,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需求,常使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老年人个性需求主要有:一是应付需求。离开工作岗位后,随着经济来源、社会地位、权力、健康和职业发生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问题,老年人必须学会应对,使生活更完善。二是贡献需求。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感到能对别人做贡献,而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就是对别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有的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后,将知识带到社区,组织各种团体,增进自我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三是表现需求。许多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中,重拾旧有的爱好,为弥补年轻时因工作或家务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的兴趣爱好和表现欲望,把学到的书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技能技巧在社区中露一手,展现个人的创造力。四是超越需求。老年人退出岗位后,仍想发挥潜能,超越自己,再造辉煌,如有爱好书法绘画者,经几年的磨炼,大器晚成,成名成家。老年教育扮演的角色在于:创造温暖的环境,满足老年人个性需求的条件,促使心灵提升,自我完善,生活充实,身心健康。
三、促进老年人个性化发展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人类实践的本质特征。促进和适应老年人个性化发展的中心议题,就是老年教育的教学创新,并依靠创新来使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读书,提高素质、完善人生,提高生命的质量。
1、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突出个性化发展的创新机制。
(1)教学内容的创新,一是突出现代化科技内容。社会在进步,时代的发展,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老年大学要紧跟时代步伐,设置科技发展的内容。如新材料、高科技、影视制作等前沿性技术内容;二是适应老年人个性化需要的内容。如法学、保健、心理健康等;三是开一些本土性的课目。
(2)课程设置的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是教学创新的首要环节。课程设置可以从二个方向展开。一是广度方面创新。为了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的目标,可以开设各种课,设置多个专业或“菜单式”课目以适合不同人群、不同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学习需要。二是深度方面的创新。深度上的创新就是开设特色班、特色专业、特色学科,以满足一部分有特长、有才艺、有潜能的老年人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解决这些人学习上吃不饱的问题。有特色方能体现老年教育个性化发展。只要老年大学适应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办出特色,老年大学办学才能办出水平,办出示范校。
特色,即突出风格或特点,就是不平常,与众不同,超过一般,起到示范作用。
第一,有一套特色专业和学科的方案。这个方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些特色专业和学科,经过整合、培育、打造,能够代表一个老年大学的品牌学科和专业,如摄影、书画、舞蹈、戏曲等。从而涌现“一手好字”、“一笔好画”、“一技之长”、“一口流利的外语”、“一支舞蹈队”,甚至办一个“艺术团”等充分展示一个老年大学的特色和品牌。
第二,有一套适应老年人个性化的办班形式。一是为了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按照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乐、求为和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的要求,办班形式可采用主体办班与“菜单式”相结合的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为了打造老年人个性化的“精品工程”和“品牌专业”,采取老年大学办特色班为主,与企业“联姻”的办班形式,发挥老年大学人才优势和企业资金力量,打造“***俱乐部”或者“***活动基础”,为老年特色教学提供“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广阔舞台。
第三,有一支师德好、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事业心强、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和“品牌学科”的带头人。带教教师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带出“一技之长”的人才,才能打造一个“精品”。教师自己要树立德艺双馨的风范,成为学员的明星。
第四,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管理队伍和一套适合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的管理办法。加强教学管理,重在坚持规范化管理。在规范化中抓创新,在创新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抓特色,构建一套适合老年大学发展并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老年教育模式。
2、不断完善科学、高效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使管理充满人文情怀,更好地服务人、发展人、提高人。人性化管理对学员来说,要使学员时时、处处感到更加自由方便,突现个性,受到尊重,感受温暖,增强幸福感。对老师来说,要用感情留人,也要有适当的待遇。要用老年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精神来激励老师,关心老师,爱护老师,使教师充分享有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让教师真心实意地为老年事业作出贡献。
3、加强适合老年人个性化的特色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研究。
老年大学已走过20余个春秋,发展到一定规模,对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学习型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老年大学蓬勃发展,满足了离退休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理心理和再学习方面的需求。
但老年教育既不是国民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也不是成人教育中的择业教育。对于老年教育的目的,学术团体持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莫衷一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年教育要在创新中逐渐从“娱乐性”教育向“知识性”教育、“特色性”教育转化,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教育必须根据老年人个性化的特点,办“特色性”教育,开设特色学科,办出特色,逐步提升办学水平。
办什么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是提高特色意识。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有学校的风格和特点。创办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就是创品牌、创精品。从上级主管部门到老年大学,从领导到教职员,要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的生命线;拿什么去示范、去规范、去带动、促进老年大学的发展,那就是创品牌,搞精品,才能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亮点突出,措施得力。目标就是办什么特色班,是声乐或绘画,或健身舞、民族舞;思路就是目标选定、教学管理、学员招募、教师选聘、经费筹集、设备更新等等,有一个详尽而可行的方案;突出亮点,就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编写上有特色,有优点,有长处,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创造条件。其一要具备三性:即要有创新性、前瞻性、稳定性;其二要有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其三调整授课时间、地点及教室或活动室。
办好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是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事业面临的新课题,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等,需要统筹兼顾、认真研究,抓紧、抓好。
(作者单位 长宁区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