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声”,并非笔误。我以为,学唱歌须将天生的说话借喉咙用劲发声,改为后生的唱歌不借喉咙用劲发声,就要像炼钢那样千锤百炼才行。
戚老师当属最优秀的教授声乐基本功技巧的练声教师了,他把练声当作“炼声”,刻苦求工,推敲细究,以求得学生声乐水平提高为己任。其最出色成果是能够将我辈五、六、七、八十多岁的老太老叟们培养成练声后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而仿佛于一时“梦境”间成为了“歌唱家”。
老学生在戚老师领唱之下,伴着钢琴节奏旋律,练声音调逐步升高又复降低,情至深处,大家合着不变口型,转而高唱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和《我爱你,中国》中起始高音类的经典歌曲;随着连自己也不太相信竟然能够直上头腔的男女混合优美动听和谐之声时,自我欣赏情真意切,自我感觉无与伦比。说来单调重复乏味的练声课程,声乐提高班教室却座无虚席,老学员们从来风雨无阻,小恙中症也都匆匆赶来。以我个人体验,虽届耄耋之年,每周来上声乐课,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戚老师“从平淡中见真功”,他深知练声教学须有一套适应且具效率的练声曲,能使学生在不太长时间内取得较明显进步,进而产生继续学习之兴趣且坚持不懈。从mi到yi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yi转ya,最后再由ya逐渐拉伸到a,直达头腔终点。如此渐变的过渡性设计,词作者煞费苦心,只是为了初学者易于学唱,因其口型改变很小之故。唱词变去转来,就为能自然平和,并逐步利用气息跃升到高音。练高音只要进了喉咽壁,利用气息逐渐拉伸,就会自然而然进入鼻咽和头腔共鸣了。声乐四大要素之“发声”,学唱者不妨自我体验,——当你用尽腰腹之劲吸气时,一定会感觉胸腔里仿佛生出一条正向上拔气的铜管乐竖管一样,根本不觉得还有喉头也不可能存在喉头用力产生油炸声的情况了。这不正是以u通道练习“发声”所追求的吗?
能兼具“一箭三雕”而又相辅相成效果,这绝对是一首极其巧妙的练声曲谱,请读者千万不要轻看了这微不足道的小谱短词,什么事首先发现或有所创意都不简单。由此我想到,设计这“看似寻常”简单,但又易懂易学高效的练声曲,也是不可能“成如容易”的,戚老师该是经历过多少次反复推敲琢磨的“艰辛”呵。在此,作者且代表同学们诚恳地道一声感谢:“老师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