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年大学教师核心素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3作者:上海健康医学院 孙云系统管理员

    在我国,作为夕阳工程、朝阳事业的老年教育,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条是有一支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我国老年教育事业要继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老年学员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这对老年大学的教师素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高校老年大学教师的个性化素养要求

    面对老年学员这样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应具备提高老年人素质的全面教育理念和更高的素质修养。教师的个性化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身体健康  高校老年大学的教师大部分来源于退休人员,整体年龄段相对较高,这就对高校老年大学教师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出于对教师身体健康的考虑,高校老年大学一般都对聘用教师有年龄限制。

    有爱心  由于老年学员的特殊性,高校老年大学的教师需要对学员有更多的爱心,帮助老年朋友们“学有所成,学有所乐”。

    有耐心  老年学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这就需要老师不断重复指导。此外,老年大学课堂的纪律普遍不是很好,这也需要老年大学老师不断强调。

    细心  老年学员对待学习非常勤奋、认真。他们记课堂笔记,字迹工整而且对教学内容常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中有很大部分是知识分子,甚至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这些都要求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应具备细心的素养。

    有责任心  课前备课准备,课堂认真授课,课后关心学员的反馈,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做到一丝不苟,在学员身上注入自己的精力,这些都是有责任心的表现。来高校老年大学工作的教师本就不图报酬,更多是出于对社会特殊群体的贡献,责任心在他们身上尤为明显。

    关爱学生  要关心老年学员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引导他们积极乐观,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要为老年学员提供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建议,包括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保健等等。

    和蔼亲切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面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高校老年大学教师不能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应该是和蔼亲切地去对待每一位老年学员,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关怀真诚的眼神、微笑温暖的表情、优雅大方的手势、亲切得体的身姿、合理适度的空间距离、整洁端庄的仪容。

    情绪控制力 一是作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师,要为人师表,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二是老年学员本身情绪变化比较快,也易在学习中产生消极低落情绪,这时需要老师给他们传输正能量。

    表达能力  口齿清楚,逻辑清晰,表达明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老年学员的生理机能衰退,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这就需要老师放大图片,放大声音,口齿清楚,逻辑清晰,让老年学员听得清、听得懂。

    学习能力  面对人生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的老年学员群体,更需要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具备学习的能力,与老年学员教学相长,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沟通能力 老年学员对老师的教学能否听懂、是否满意,都需要教师和学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二、高校老年大学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中外学者纷纷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范畴展开研究。其中,学者万文涛将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三大类: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学者唐玉光认为,教师应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根据高校老年大学教学的特点并借鉴两位学者的观点,可以将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素养分为三大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系统专业知识和深化的教育理论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对象是老年人。他们人生阅历丰富,知识面宽广,理解力和分辨力较强。这些特点就决定了高校老年大学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不仅专业知识强,还应该广泛学习其他领域或学科的基础文化知识,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饱学有识”,这些都对高校老年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精深的系统专业知识

    系统专业知识即指学科专业知识。高校老年大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钢琴、声乐、舞蹈等。因此,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应该对该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将之系统化,此外应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3.深化的教育理论知识

    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深化的教育理论知识,包括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方法知识。其中心理知识和教育方法对于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尤其重要。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应该结合老年学员身心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老年大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

    高校老年大学教师授课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老年学员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征,如记忆力差、人生阅历丰富、理解力强等,这都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素养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者。

    高校老年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主要有: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课前备课、写教案;自编校本教材;驾驭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课堂与学员互动;课堂教学幽默风趣;作业的布置与修改;等等。高校老年大学的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素养,并以课堂呈现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艺术性地传递给老年学员,给老年学员带来知识和快乐。

    要恰当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能太简单,但也不能太理论化,教学内容还应紧跟社会潮流,不能太落伍。此外,老年学员的感知觉会逐渐衰退,这就需要老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视力不好就需要老师将黑板上或PPT上把字体调大,记忆力不好就需要老师上课时多多重复,听力不好就需要老师课堂上大一点声音,注意力不集中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想办法吸引学员等等。

    要为老年学员提供慢节奏、轻负荷的学习安排。老年学员的生理特性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课程不能是剧烈的、快速的,而是轻缓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此外,老年学员和年轻大学生有很大不同,后者的学习课程需要应对大量的考试,但是老年学员的学习宗旨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所以教学活动中不宜布置大量的作业。

    要教学相长,互为师生。高校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他们的知识程度都比较高,有的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再加之他们人生阅历丰富,知识经验丰富,思考问题比较周到和全面,理解能力比较强。这些都要求高校老年大学的教师需要尊重老年学员的想法和意见,和老年学员互为师生,教学相长。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