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阳光下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5作者:朱华萌系统管理员

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大好时节。这时,冬天已经远去,大地回春,一片盎然,四野明净,天气温暖清朗,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所以今年的清明节,我除了照例去浙江余姚祖籍地扫墓以外,还游故地,观新景。先去了当年插队时曾付出汗水的相岙水库,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记得我好几次挑着簸箕,带着干粮,天蒙蒙亮就随着农民一起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相岙修水库大坝。那是公社摊派的工,各大队都安排了劳力。在工地上,壮劳力拿着铁镐挖土,其他人挑土。我的簸箕尽管比别人小,但一天下来还是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这个记忆原本已经淡化了,是一首诗勾起了这段遥远的回忆,也引起了我旧地重游的念头。

自从我定居上海后,我在余姚加入的姚江诗社,还是按期给我寄诗讯,其中有一期里的一首诗引起了我的关注,题目就叫《相岙水库》

突兀巉岩大坝连,群峰环抱水连天。

波光掩映晨中曦,涟影回旋岭外山。

追忆当年忙运土,喜看今日换新颜。

桃源景色迷人眼,泛棹疑为蓬岛仙。

这首诗描写如今的相岙水库,多美啊!而且作者也参加过那里的劳动。我不禁照着他的原韵,和了一首,寄给了诗社,题目是《相岙水库忆旧》

舜水浦江逐浪连,诗情唤醒旧时天。

寒春远别故乡地,炎夏初临陌路山。

泥担晃挑咬皓齿,嫩肩火痛挂愁颜。

蹉跎岁月终究尽,更喜晚年乐似仙。

正是由于这无意中引发的因缘,我不仅和那位素未平生的作者结识,还在离别四十年后,站在了相岙水库结实的大坝上。

旧地重游,别样一番滋味在心头。山还是群峰林立,水还是清澈无比,改变的是公路直通坝顶,小游艇停靠在一边,还有垂钓俱乐部小楼的红色屋顶,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我还是我,只是我从二十岁的姑娘,变成了六十岁的外婆。从上海到农村,到余姚,再回到了上海。时光荏苒,改变一切,只有天地永存。

之后,我又来到了相距不远的田螺山遗址。那是在2001年5月新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离开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只有7公里,属河姆渡文化支系。经专家考察,田螺山遗址总面积有三万平方米,2004年和2006年进行两次考古发掘,面积625平方米,出土了1500余件器物和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和食物储藏坑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状况。余姚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在遗址上建造了现场馆,一个是出土文物陈列馆,一个是遗址保护馆。

踏着清洁的道路,欣赏着满园开放的紫玉兰、茶花,我先来到了陈列馆,观看了有关的录像片,参观了各类展品,先人的智慧和勤劳,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其中有一个双耳深腹陶罐,竟有一米多高,堪称史前古陶艺之最。还有各种石器、骨器、莹石饰品,木质构建等。

遗址保护馆是一个钢结构的大棚,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蒙古包。只见有民工在里面挑土,原先的地面被挖出一个个的方块,大约有两米多深。这是发掘现场原址保护展示的第一处,实施边发掘边展示的方法,使参观者能感性直观地看到,七千年前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情景。我为我的家乡是中华民族又一个发源地而自豪。

这个清明节我过得与往年不一般。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