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随着孩子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大上海。如何在这个大都市过好晚年生活,是摆在我面前的大问题。我冷静地想了一下,为自己做了安排。首先要过语言关,其次是想办法通过网络交朋友。
我刚到上海时,因为不懂上海话闹了不少笑话。有位老人问我:“侬有几个nizi啊?”我把nizi听成了梨子,我想这个人很奇怪,怎么问这样的话啊?两只眼睛睁得老大的看着她。旁边会说普通话的人立刻解释,不是梨子,是儿子。我才明白。按照朋友的建议,我每天看有普通话字幕的电视,很快我就可以听懂大部分上海话。第一个拦路虎被我战胜了。
要说这语言,还有一关。看到这里大家要感到奇怪了,听懂上海话就可以啦,还有什么关啊?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性格极其内向,在公共场合基本上不和任何人说话。还没有说话脸就红,讲话对我来说比登天还要难。过好晚年生活,必须和朋友交往,说话交流是最基本的方式。
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下说话,是刚加入九九网不久。那时九九网发了一个通知,《金色年代》杂志和“小窗”老师主持的“为您服务”联合“九九关爱网”,要召开一个网友、读者座谈会。我得到了参加座谈会的机会。
记得那次会议是在一个社区的会议室召开的,二十多位与会者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桌子四周。那时候我只与为数不多的几个网友见过面。《金色年代》杂志的茅雯婕老师主持会议。“小窗”老师发表了讲话,许多网友和读者纷纷对当时的热点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决定在会议上说几句,利用这个机会锻炼自己。对一般人来说,讲几句话是小菜一碟,对我来说却是个大难关。我把想说的事情在心里酝酿了很久,心砰砰地直跳。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发言,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再不说就要散会了。我鼓足勇气,第一次在陌生的公共场合下讲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说,我是随着孩子来到上海的外地人。像我这样情况的老年人有很多。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说完以后,砰砰跳动的心慢慢平静下来。跨出这第一步,后来在人多的时候讲话不觉得那么难了。
2013年底,《金色年代》杂志和“九九关爱网”联合我和两位网友参加“小窗”老师主持的“为您服务”的节目录制。一个刚到上海不久的外地人,有这么好的机会,我特别兴奋。但也有几分顾虑,怕自己在录制节目的时候不会讲。
茅雯婕老师邀请我们到杂志社开预备会,在那里我看到了网友李兰老师和胡民老师。看到他们爽朗的性格,讲起话来滔滔不脱。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一定能正常发挥。正式录制的那天,“小窗”老师和善的面孔,亲切的话语,让我紧张的心情减去了八分。节目录制顺利进行。过了几个月我又主动出击,在微信上得到了一次讲述“我的人生故事”的机会。两个节目都在东方都市广播电台的“为您服务”节目播出了。
我逐步克服了不敢讲话的障碍,在网络上找到了许多好朋友。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