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讲师团——高校老年大学师资建设的新抓手

发布时间:2016-10-18点击:13作者:复旦大学老年大学 沈文龙 董群系统管理员

    高校举办老年大学已成为上海市大力推进老年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高校办学体制与办学目的等方面的原因,加上老年学员的身心特点、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高校教育对象有很大差异,高校老年大学一般不易直接从所在高校获得师资和课程等资源的支持。因此,如何丰富师资队伍、开拓不同类型的课程、加强老年素质教育内涵建设,便成了各高校老年大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复旦大学老年大学从2013年起,尝试与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开设合作课程,作为开展老年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创新实践项目。几年来,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作为上海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学生志愿者群体,在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有力领导下,凭借其成熟的组织架构、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复旦大学老年大学提供了优秀的青年师资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课程。本合作项目非常契合高校老年大学的办学特色,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老年素质教育内涵建设以及新老两代群体间的代际交流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

 

    一、开设合作课程的实践过程

    1.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久负盛名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以下简称为“讲师团”)成立于2002年4月。它由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直接指导,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包括部分优秀硕士生)组成。讲师团以公开竞聘研究生特别助教的方式,以“学术与实践、校园与社会、他人增进与自我增进、供给与需求双向互动”的崭新理念,通过定期进行选拔、培训、淘汰,建设成一支研究生自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

    讲师团自成立以来,组织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走进社区、学校、军营、企业,开设各类讲座,推广优秀文化,开展时事解读,进行理论宣讲,为社会提供服务,累计开展讲座千余场,受到校内外人士的好评;现已成为学校宝贵的学术资源,是研究生学术文化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一支有益力量,也是校园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师团现有讲师60余名,可提供各类讲座共80余个,内容涉及时政、文化、科普、健康、法律等多个方面。除了与复旦大学老年大学合作,讲师团还与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静安区乐龄讲坛、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复旦附中、向明中学、控江中学、虹口中学、同济初中、闸北星雨社区等单位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在常规讲座外,他们还组织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解读”等紧扣党的方针政策的系列专题讲座,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在研究生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2012年3月,讲师团荣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也对讲师团工作做过报道。

    2.复旦大学老年大学周全落实合作课程

    复旦大学老年大学与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开展合作课程,受到各级领导和学员的广泛支持。学校认真学习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和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的相关文件和指示,明确要以“尊老敬老”为首要原则,严格做到不强制、不简单说教;加强正面引导,依靠校园文化熏陶、学员相互启发,在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积极配合宣传下,高效推进课程建设。

    为培育这项课程,学校在宣传、场地、排课、经费等各个方面作了周全的部署。一是领导挂帅,只要有时间,校长就准时到教室听课;二是组织学校所属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成员一起听课;三是腾出学校新装修的成果展示中心,用最好的教学环境接待师生;四是课程推广初期,对所有学员实行免费听课,并评比奖励班长和骨干;五是课前充分准备,免费发放课程资料(PPT打印件);六是在招生简章和教学楼显著位置突出宣传本课程;七是每学期结束前接受学员评议,会同关工委、老教授协会的老专家与讲师团骨干教师反馈修正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老年学员以及老年教育机构了解这一合作项目的经验,扩大社会影响。

 

    二、开设合作课程的理论意义

    1.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层面分析项目存在的充分性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老年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见》(沪教终【2015】2号)文件指出,在老年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老年教育机构应当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团队、进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老年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作为基本任务。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在2015年4月下发的《关于在本市老年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示,各老年教育机构需充分重视教委相关指示,坚持时事政治宣传教育、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上海城市精神宣传等工作,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抓手。

    强调社会正能量传播,把守老年教育课堂的政治阵地,是学校工作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在得知讲师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项目之后,学校主动联系,反复协商合作细节,并在复旦大学研工部和退教协的支持与指导下,制定出一套“由浅入深、由专题到课程”的合作方案。具体操作是,第一学期,组织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学校组织抽样调研,再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更新报告内容;第二学期,开设“中国梦、法治梦”系列讲座,组织老年大学各班骨干听讲。经听讲后反馈数据表明, 90%的老年学员从“不了解相关政策”变为“基本了解相关政策”,100%的学员表示“希望有机会了解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各班骨干将讲座情况介绍给班级学员,又为第三学期开设16节课的“文化专题讲座”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老年学员在听课后,意犹未尽,还积极推荐给所在居委。2015年6月,在街道组织的要求下,讲师团配合复旦老年大学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站赴兰花教师公寓,为社区居民200人做了“十八届五中全会解读”讲座,受到街道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后双方还邀约,每半年组织一次定期讲座,至今已开展三场。至此,该社区居民报名老年大学的人数也显著增加。

    2015年12月,讲师团在复旦大学老年大学年终文艺汇演的三个分场内分别作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解读、中国人口政策解读等报告,使声乐、舞蹈、戏曲班的老年学员近距离地接受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益学员约450人次。由此,讲师团在2016年的计划中,准备进一步扩大讲座范围,寻找机会为钢琴、书画摄影、养生保健等班级的老年学员开讲座。

    实践证明,以讲师团为代表的青年教师群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出色的课堂表现能力和高效的学习迭代能力,完全可以将类似于核心价值观宣讲等政治性很强的内容迅速推广到老年教育机构,并且在形式上更加生动、全面、平和,易于老年学员接受。

    2. 从老年素质教育内涵建设层面分析项目存在的必要性

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使其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得以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越与人文精神相接近的课程,越能体现老年素质教育的精髓 。学校与讲师团联合开设的“文化专题讲座”课程,大多偏向于人文社科方面,比较典型的主题有“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丝绸之路”、“上海乡土民俗”、“历代诗词鉴赏”,等等,其在内容上完美地契合了在老年素质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直接的正能量。

从教学方式层面看,本课程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在设计之初就特别强调充分调动和激发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摒弃传统的“我讲你听”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宽松的授课环境。学员与教员的角色可以互换,时间、内容可以调整,发言顺序可以打乱。他们还采用了“关键词法”、“阅历激发法”等教学方式,鼓励师生自由对话,引导老年学员重视阅历和重塑经验。由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同时又主题鲜明、规范有序。老年学员学得轻松、快乐。从老年素质教育内涵建设层面可以看出,合作开设课程很有必要。

    3. 从代际交流层面分析项目的延展性

    复旦大学老年大学与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共同开发的课程还在老年学员和青年讲师之间搭建了一个和谐的代际沟通平台。在课堂上,新老两代、甚至是祖孙三代,都可就同一话题展开讨论,并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特别是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讨论中,老年人可提供他们所亲历的历史事件、背景条件等具体信息,青年讲师则可以从时代角度发表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过程以及判断逻辑。这种深入的交流能非常有效地加深代际间的相互理解、补充代际间的认识缺失。这对提高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了解时代变化和提升精神生活质量非常有帮助。

    另一方面,青年讲师群体也能通过老年教育课堂的教学过程,获得不一样的社会经验,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素质水平。复旦大学关工委的老教授、复旦老年大学老年学理论研讨班的老同志也会经常参与到讲师团的课程中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教学方法、内容设置等提出非常专业的修改意见,帮助讲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进而使整个合作项目呈现双赢的局面。

 

    三、开设合作课程的阶段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老年人群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老年素质教育非常契合学员的内在需求,在适当的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下,老年学员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素质,凝聚起一股正能量,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校始终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学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老年学员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弘扬长者风范,将社会正能量带回自己的家中。

    经过近两年的合作,其实践意义初步显现:一是显著拓宽师资渠道,优化了老年教育教师梯队的年龄结构;二是大幅度提高课程资源的数量,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也更加灵活;三是有效整合高校优势资源,给予关工委,老教授协会,青年讲师(学生)团体交流的渠道;四是在老年学员和青年讲师之间搭建起代际和谐沟通平台;五是为青年讲师(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预演、试错的机会。  

    目前,以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为代表的青年教师走进老年大学课堂的合作课程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比如,在课程安排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素质教育课程多、科学技术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素质课程少的情况仍然存在;引导和激发老年学员参与的热情,需要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增加课程频率,让老年学员真正学有所得;等等。但从其合作的效果、社会的反响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类型的合作,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于老年大学的课程拓展、于老年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均是共赢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值得推广。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