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写往事 同样可出彩

发布时间:2016-12-01点击:11作者:上海老年报记者 程峰系统管理员

    近日,上海老年大学回忆录写作班学生的第3部作品集正式出版。有关人士认为,在为老年人撰写回忆录之风盛行的今日,这样的课程能引导老人成为自己人生的书写者,从过往岁月中找出属于自己的真实故事。

    巧挖,普通人能自撰“精彩叙事”

    “把襁褓里的婴儿脱光,用我的胸膛紧紧贴在他的背部……我还在值班被窝里塞进4个冲满100度开水的盐水瓶,让这些热水熏我,再把热量传给婴儿。”学员叶正兴早年在工作中曾救活一名婴儿,但他忘了具体细节,好在任课教师让几位同学站在读者的角度轮番追问,老人这才记起了多个救人步骤。他写道:“到了下半夜,婴儿开始蠕动,先是小头颈稍稍扭动,然后小肩胛开始挪动。”一篇颇具个人独特“印记”的回忆录文章就这样“出炉”了。“老叶的这次经历绝不亚于很多名人轶事。”回忆录写作班任课教师、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会员沈全梅认为,一位老人就是一本书,他们的人生经历的“总和”就是未来历史拼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和很多老人接触过程中,沈全梅发现他们有书写回忆录的需求,却不得不由擅长写作的朋友或相关机构代笔,以至于最终形成程式化作品,其中有的还充斥着太多溢美之词或悲观情绪,这门课程旨在解决这些难题。

    有我,过往岁月不再像本“流水账”。教没有文学写作经验的老人写回忆录绝非易事,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沈全梅采取的独有教学手段是引导老人努力从过往岁月中找回“我”。

    “那时出了不少不同以往的苏联电影和文学作品,它们渲染战争恐怖,提倡不分敌我的人性论。记得老师选了‘解冻’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片段让我们读,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当时的国人是把保尔·柯察金视为偶像的,但日瓦戈医生截然不同。”在《我的第一次去苏联学习的经历》一文中,学员朱丽云根据沈全梅的修改意见,补写了这些融入自己深刻体会的内容。

    沈全梅表示,很多老年人的回忆录之所以“千人一面”,就是因为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好比把别人早已讲过的话再重复一遍,殊不知老人回忆往事的过程也是一次拨开个人历史迷雾的过程,老人要学会判断那时遭遇的人和事究竟是对还是错,把这些观点写进去,以此与过去的自己达成一种理性的“和解”,使回忆录的内容更充实,写作本身的意义也得到真正的升华。

    传播,更多“公共记忆”能被传承

    在沈全梅看来,老人自行撰写的回忆录文章不仅能供本人和家族成员阅读,其中很多内容属于值得分享的“公共记忆”。很多老人活跃在和今天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亲历过很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事。这些文章虽有“私人印记”,但却能满足很多有好奇心的严肃读者,可谓意义颇深。

    为将回忆录里精彩的“公共记忆”得到传播,回忆录写作班除了每年出版一本学员作品集外,还于近日成立沙龙团队,该团队计划将部分学员稿件节选改编成朗诵作品,以此形式参与本市部分社区文体活动,从而引领更多老人把亲自撰写回忆录作为自己的文化养老新方式。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