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老年大学学习近四年了,给我的启迪是:在这块老年人圆梦的乐土上,只要你找准方向,选对专业,肯下功夫,你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2014年4月10日,经过近半年磨砺,由我执笔的三幕话剧《大城小事》终于公演了。我和上海老年大学“表演与创作班”的十余名同学一起倾情出演,获得成功,半年多来为之付出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求学之路
回想起2012年3月,我怀着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走进了上海老年大学计算机系的《flash 动画制作》班学习,翌年又选修了《影视后期制作Premiere Po》。这款软件是国际上影视后期制作较为先进的版本。获奥斯卡电影大奖的多部影片如(阿凡达)等后期制作,均采用该软件进行编辑特效制作。两年的计算机基础学习,使我提高了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业结束后,我又开始寻找新的学习方向。机缘巧合,文史系开出了《表演与创作》班,由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王腼老师任教。因为戏剧与影视是一对姐妹花。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我没多想就毅然报了名。但要进入该班学习,还要通过才艺考试,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此后,我每天早上九点到上海图书馆报到,借阅有关戏剧与表演的资料,仅几天时间,就记录了20余页老话剧艺术家有关表演艺术的经典心得体会,这让我增强了一点点信心。
紧张的考试开始了。报名人数是43名,我排在第41名。应试者都有功底,不是文学班就是朗诵进修班的优秀学员,而我什么都不是。陪考的女儿看出我心中的惶恐,建议我陪她去喝一杯热咖啡,这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回到考场正好叫到我。原本考试前我选了一首陆游的词《钗头凤》作为应试题。女儿说这首词未免太婉约了些,亦有些伤感,不如选一首壮烈激昂的才好,经斟酌后我选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考试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就是在家里去卫生间时也要把手机带上,惟恐错失时机。在我到学校《表演与创作》班报到的时候,才知道本次考试结束后录取了21名学员,我为自己感到庆幸。
《表演与创作》班任课的老师王腼,是上海戏剧学院在职的青年教师,她的教学还真有特色,而且和我们相处融洽。她说:我和班里的老年学员就如同一家人那样,他们都是我的长辈。后来我们戏称《表演与创作》班有两个80后,一个是80年后出生的王腼老师,一个是82岁的老年学员。
寻找平台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由单人、双人、多人小品到语言训练、表演基础练习等,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这些老顽童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戏剧艺术表演的殿堂。也让我们了解了影视艺术与话剧艺术的区别:前者在镜头前可以重拍以弥补差错,而后者因为是舞台现场表演,不允许出现差错,对演员的艺术修养要求就更高,除了声音以外肢体语言及其面部表情尤其是关键,还要博闻强记。另外,一台话剧需要灯光、布景、音乐、音响、服装、道具、化妆等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要经过对词、初排、走台、彩排、合排等一系列的反复磨合,才能公演,这些程序一个都不能少,所有相关的人员也一个都不能少。对于这一点,我有极为深刻的体会。我们《大城小事》剧组的同学演员共12位,平均年龄68岁,加上灯光、布景、音乐、音响、道具等人员悉数到场,共计近30人之多,这是需要相互密切配合的。我经常为人员不能齐聚而感到忐忑不安,直到《大城小事》公演了,上海老年大学校领导亲临现场,街道道社区一致给予好评,我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征途坎坷
为写剧本,我经常搞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有一天早上觉得头有些不舒服,去医院测量血压,结果是95/180。这下可把老伴吓坏了,取好药回到家中,被约法三章:1、不准开电脑; 2、不准外出;3、按时吃药睡觉。并把电脑的所有接插头拔掉,把连接线锁进她的柜子里。尽管如此,脑子里装着的都是剧本《大城小事》,半夜里醒来还想着那些角色、那句台词该怎么说,我真变成 “戏痴”了,整个的七八个月都不知是怎么过来的。这期间,老年大学的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我遇到困难要放弃的时候,鼓励我要战胜困难、树立信心,并对剧本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要求宣传当前社会的正能量,弘扬先进,该删改的要删改,该增补的就要增补,相信我能把剧本写好。现在的演出本是经过12次修改后的剧本。为了寻找排练场地,系主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安排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一个空教室供我们排练,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啦。
话剧艺术更加注重舞台实践和演出技巧,这是《表演与创作》班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而老年大学是授业解惑的学府,无法提供剧场这一实践平台。为此,我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剧场。尽管都被一一谢绝了,但凭着我做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犟劲,后来通过好友介绍,与“徐家汇文化中心”领导见面商谈。该中心是上海市街道五大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常年安排剧场演出约200多场,而且很多都是专业演出,要将300多个座位的剧场交给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演出能力和演艺水平信心不足,后经过我耐心解释和朋友帮忙,他们才答应试试看吧。
在排练过程中,对剧本中人物的理解免不了有分歧,大家七嘴八舌,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我在给王腼老师的一份邮件里说道:《大城小事》已排了一段时间了,我感觉这部戏还缺少灵魂,希望得到王腼老师的帮助。王老师回复我:可以,但要事先通知她以便做好安排。真是贵人多相助,现在有专业老师在现场辅导,太好了。《大城小事》第二幕讲述的是“杜绝群租”。剧中摇滚青年角色的年龄偏小,在28岁左右。这对我们60多岁的老年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经过王老师的精心设计,在人物造型、服装、化妆、演员的肢体动作上都作了恰当处理,使演出效果极其成功。
真没有想到,要演出一部话剧是如此之复杂,我要背词要排练,要演满全局三幕戏,而且还要联系幕后人员,配灯光、换布景、置音响、搬道具等,很多都是重体力活。我们这些“白头翁”到剧场来演出,想不到还要兼做搬运工,真够辛苦的。此时,我想起在老年大学计算机系学到的知识,不是可以制作情景视频,通过投影仪显现在舞台的背景屏幕上吗?这样可以将大件的布景和笨重的道具省掉。这个想法真好,我马上拿起摄像机、照相机,四处寻找外景拍摄素材,回到家中在电脑上进行编辑制作,然后再配上音乐。拿到剧场在投影仪上放出来一看,哎呀,感觉还真不错,别提有多满意啦。这种把话剧舞台与影视写实结合在一起也算是一种创新吧,我真感谢老年大学给了我学以致用的机会。
演出已结束,掌声已淡出。对我来说百尺竿头,暂时休整一下,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