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镇老年学校以“开心小屋”作为中老年人参与学习、服务社会、感受幸福的创新载体,通过倡导老年人自主互助的学习模式,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进而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开心小屋”在学习团队组织、学习需求匹配、人群分类选择、学习资源获取等方面,为老年人群体形成组团式自主学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载体和方法。
一、“开心小屋”推广发展的背景
关注老年人、尤其是中高龄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已成为当前促进老年社会群体改善的重要切入点。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诱因可以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物质性因素主要是由于老年经济问题导致的居住条件、照料条件、身体自理状况、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困难;非物质因素指的是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性格障碍、家庭变故、婚姻质量、自我效能等方面的问题。非物质性因素在大多数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中比较常见,尤其是不少老人在性格和心理情绪方面存在社会适应障碍,在与自己过去生活的对比中容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引发颓废和自卑等消极性心理,身心健康受损。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状况监测,许多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被忽略。
在诸多涉及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当中,个体和群体的幸福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正是“开心小屋”作为中老年人参与学习、服务社会、感受幸福的创新载体意义所在。它通过倡导老年人自主互助学习模式,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加强老年人群体社会存在感,提升老年人群体社会认知度,加强老年人幸福感,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活质量,帮助老年人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二、“开心小屋”学习模式的做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独馨。”小屋有大爱,无论是喜爱,还是关爱,或是友爱,这份爱留在中老年人的心里,传递在中老年人之间,闪光在社区的角落。八年来,虹桥镇老年学校的“开心小屋”不断壮大,已发展到22家,固定成员近300人。
“开心小屋”是中老年人共同学习的小屋。声乐是“开心小屋”的主要学习内容。小屋成员的年龄和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有的成员不识谱,更不敢独自开口唱歌。针对中老年人学习声乐的特殊困难,学校选择了老年人容易识别的简谱,以取代通常的五线谱教学;选择广为老年人熟悉的通俗歌曲,以方便老年人“现学现卖”。梁明等四位年龄在70到90岁的老人,原本一起报名参加过老年大学的钢琴班,后因五线谱识谱不易等原因,放弃了课程。结缘“开心小屋”后,她们对钢琴课重新产生了兴趣。这几个对音乐没有半点基础知识的老姐妹,不仅通过学习开办了自己的“开心小屋”钢琴演奏会,而且还成立了一个新的“开心小屋”——“耄耋小屋”。近年来,虹桥镇老年学校帮助“开心小屋”开发出弹琴、唱歌、开演唱会、读书、捏面塑等学习内容,这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小屋朋友”体验并绽放着无限的学习快乐。
“开心小屋”是中老年人情感交流的小屋。“开心小屋”除了开展学习活动外,还设有谈心角,专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有一位项阿姨患忧郁症多年,经常住院、服药,脸上一直没有笑容。自从参加小屋活动后,大家经常在谈心角和她聊天,进行心理疏导。慢慢地,项阿姨的心灵之窗被打开了,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还在住院期间用自己康复的经历去开导同病房的病友。这位病友受其开导和启发,精神面貌也变了样,她们成了好朋友。面对这一切的改变,项阿姨激动地说:“是‘开心小屋’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开心小屋’让我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近年来,虹桥镇老年学校多次为“开心小屋”开办心理课程讲座,帮助老年人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积聚正能量。
“开心小屋”是中老年人成果展示的小屋。“开心小屋”成员绝大部分是老年人,自从参加开心小屋的活动,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寄托,面貌焕然一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因为相聚变得“美丽”了。每次小屋活动,大家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相聚在小屋。“开心小屋”还通过组织外出演出和参与社区活动,走出一般团队自娱自乐的模式,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提升了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价值感。“开心小屋”开办以来,已走入社区,成功举办了邻里演唱会、耄耋老人演唱会、老少同唱一首歌、在职人员家庭演唱会、庆“三八”妇女节家庭演唱会等52场演唱会。近年来,虹桥镇老年学校借助学校平台和虹桥镇的活动平台,帮助“开心小屋”提供学习成果展示机会,而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心的生活理念,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掌声。
“开心小屋”是中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小屋。“开心小屋”源于社区,服务社区。三年中接连失去父母和老伴后,居民郑阿姨曾把自己整天关在家中,一蹶不振。社区“开心小屋”的老年人得知后,主动上门,“你的亲人们肯定不希望看到你天天以泪洗脸。不如多唱几首他们喜爱的歌吧,也是一个纪念。”从此郑阿姨进了“开心小屋”。从一开口就泣不成声到能唱完一整首歌。琴声中,“开心小屋”的伙伴们陪着郑阿姨,度过了她人生中这段艰难岁月。多年来,小屋成员们为感谢社区楼组长,举办过“爱与感谢”的演唱会;定期为社区内的独居老人送歌上门;平日里,大家还自发加入社区卫生督导队行列,劝告大家不乱扔垃圾,有序停车。这种社会责任感使得小屋成员们觉得生活变得充实更有自我价值,他们将歌声送进医院、送进敬老院,用歌声温暖人心,用音乐传递幸福,不仅提升了自身幸福感,家庭和睦,也促使社区变得越来越和谐。各个小屋也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成立起多支小屋宣讲队,结合老百姓身边的事进社区宣讲。
“开心小屋”是中老年人感受幸福的小屋。“开心小屋”的快乐传递犹如蒲公英的种子飞扬落地,到过的地方马上就会生根发芽。“开心小屋”的名字名副其实——许多老人愁眉苦脸地走进小屋,容光焕发地哼着歌出来。“开心小屋”的朋友们,中年没有凶相,老年没有老相,开心快乐是他们共同的形象。走进“开心小屋”,可以尽情倾诉烦心事,走出“开心小屋”,可以尽情体味快乐生活。“开心小屋”点燃了一团火,温暖了许多人。近年来,虹桥镇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公益为原则”的培育方针,不断加大对“开心小屋”的培育力度。2013年5月18日,位于龙柏三村内的“开心小屋”示范点成立,这是虹桥镇第一个官方的“开心小屋”。
三、“开心小屋”学习模式的成效
“开心小屋”在帮助中老年人从丰富精神生活到提高社会参与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在学习团队组织、学习需求匹配、人群分类选择、学习资源获取等方面,为老年人群体形成组团式自主互助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载体和方法。
成效之一:中老年人学习参与率显著提升
我们选取了虹桥镇两个区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比组进行对比。这两个区域,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分别为实验组3305人,对比组3292人,规模相近。其中实验组65岁~74岁老年人占比37.2%,对比组65岁~74岁老年人占比35.6%,比例相近。
分类 |
内容 |
实际参与人数 |
区域参与率 |
实验组 |
开心小屋学习 |
536 |
16.2% |
对比组 |
普通社区活动 |
167 |
5.1% |
成效之二:参与学习的中老年人幸福感显著提高
我们采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模型进行测试。综合幸福感问卷建构的多方位、多测度、多功能、适应国情化的测量幸福感的量表,包括一个指数(幸福指数)、两个模块(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九个维度(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加权平均,满分为一百分。
分 类 |
参与人数 |
综合幸福感 指数(平均) |
男性平均 |
女性平均 |
实验组(参与“开心小屋”) |
536 |
90 |
88 |
91 |
对比组(未参与“开心小屋”) |
167 |
65 |
62 |
66 |
成效之三:参与学习的中老年人社会认知显著改善
社会支持分为社会情境、主观认知、客观行为三类。社会情境包含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主观认知包含经济支持、学习支持、客观行为包含活动支持、成果支持。心理健康得分采用《综合幸福感问卷》模型(MHQ)。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学习的人群整体社会认知度高,整体综合幸福感指数高,其中社会支持度高的学习群体比社会支持度低的学习群体的综合幸福感指数平均高出1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社会支持度高比社会支持度低的综合幸福感指数平均高出14个百分点,女性社会支持度高比社会支持度低的综合幸福感指数平均高出14.5个百分点。同时,从数据可以看出,社会支持的高低,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主观社会支持和客观社会支持各自影响的区别显著。社会支持越高,社会认知越好,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四、对“开心小屋”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总结“开心小屋”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是“开心小屋”出现并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发展初期,因缺少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老年群体往往以自娱自乐为主,与社区、社会活动的衔接比较欠缺。在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从学习团队的组织、学习需求的匹配、人群分类的选择、学习资源的获取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提倡老年人体验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推动了这类群众自发团体的发展。
参与教育学习是老年人的重要权利,老年教育不仅是“老有所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改善和促进“老有所养”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本途径。然而,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教育学习需求相比,老年教育发展滞后、覆盖面相对较小、参与率较低、教育学习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通过载体创新的模式,解决社会面向中老年人教育资源的不足、老年人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问题,实现中老年人就近方便地学习,提供中老年人有效进入社会参与的支持系统,是每一个类似“开心小屋”这样的学习载体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而完善了这些不足,才能实现参与人群的不断扩大、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社会成效的不断显现,进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推动老年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