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必须融入“互联网+”的时代大潮

发布时间:2016-05-12点击:12作者:龚诞申系统管理员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全面进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在传媒、社交、商业、金融等领域大规模运用,给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带来强烈冲击。2015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领域互联网的应用,使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作为面向老年群体的老年教育事业,必须把握机遇,积极应对,适时建立“互联网+老年教育”平台,为老年教育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推进老年教育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近年来,新一代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公众广告“百度”、新兴媒体“新浪”、虚拟社交平台“微信”、电子商务“淘宝”、电子银行“支付宝”、交通旅游“携程”等等,已经改变甚至颠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方式。在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中,有政府实行“网上办事”、上网寻医问诊、高等教育“慕课(MOOC)”课堂、教育培训“新东方”等等。可以说,互联网技术作为人的辅助工具已经无所不在,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将其称之为新一轮技术革命毫不过分。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是老年教育发展的机遇

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数将达到近5亿人,接近全国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与年轻群体相比较,由于传统观念及生理机能变化所限,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在老年群体中步履维艰。这与进入老龄社会后,老龄群体绝对量大幅增加的社会现实很不匹配。老龄群体不应成为互联网的“看客”或“门外汉”,也应及时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红利。对此,老年教育必须有所作为,要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认为,各级政府主管老年教育的部门、各级老年教育机构尤其是那些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卓有成就的老年大学,应该重视“互联网+老年教育”的应用,尽快开展“互联网+老年教育”平台的建设。

“互联网+老年教育”是什么?

它基于互联网交互平台,充分体现教与学两方面的需求和优势,资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便捷,是适合老龄群体特点的一种教育形式。传统意义的老年教育是,有限的学生集中在一间教室里听取一位教师的讲授。“互联网+”的老年教育则是,只要拥有一个网络平台、一部移动终端设备,不计其数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随意地选择听取教师的讲授,并且还可以做到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答疑与考核,学生向教师提出咨询或提交作业。有些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专业实验教学。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查询每所老年学校的办学情况,可以收看每门课程的教学演示,可以向各位老师提出疑难咨询,可以与各方面学员进行学习交流等等。

“互联网+”对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出挑战。它是一个开放的、大众的、互动的、即时的、无处不在的教学平台。在这里,课堂教学、讲台授课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虽然,“互联网+”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但是,它可以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可以帮助传统教育改革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尤其在老年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互联网+”更能适合老龄学员的自身特点和学习期望。

   “互联网+”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有些什么好处呢?

“互联网+”可以充分适应老龄学员规模日益扩大的需求。未来3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要大幅度增加,老年教育学员人数也会大幅度增加。为了应对这一趋势,除了继续办好现有的老年大学(学校)、陆续开办新建老年大学(学校)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应用技术,创建“互联网+老年教育”平台,是解决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互联网+”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教学效益。目前,各地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优秀教师授课的班级、高水平教学活动往往一座难求。每到招生之时,常有学员通宵达旦争相报名的现象发生。如果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那么,教育活动就不仅限于一时一地,学员可以遍及五湖四海、随时随处地参加学习。

“互联网+”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特点学员的个性要求。依照教学基本规律分析,老龄学员因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等变化,在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适应性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以至于教与学的预期和效果之间常常难以吻合。在“互联网+老年教育”的方式下,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依照学员特点有针对性地施行,也可以根据学员要求实行“私人定制”,还可以由学员各取所需、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实行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交替,能极大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互联网+”可以充分拓展老年教育的社会功能。从教学内容来看,老年教育所设的课程大多明显具有实用性、指向性、普及性,许多课程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能惠及更为广泛的教育对象。“互联网+”可以为老年教育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既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还能体现出它的传播功能、科普功能、娱乐功能等社会功能,使更多人从这些教育活动中受益。“互联网+老年教育”可以成为凝聚老龄群体、充分利用资源、传授专业知识、丰富社会生活、推进社会教育服务一个重要阵地,开辟出为社会服务的新天地,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老年教育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每个老年教育机构都应积极应对、从速发展,谁抢得先机谁就可以尽早占领“互联网+”的制高点,取得新一轮发展先机。即使一时难以立即启动,至少也应该开始规划,以便适时推出。我们将怎样迎接“互联网+”的挑战呢?

首先,要建立一个适合老年教育应用的互联网平台。现今这方面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一些老年教育机构或协会的网站目前仍然只限于信息发布的功能,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要建立“互联网+老年教育”的应用平台,以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有两种选择方式:一是自力更生,由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老年教育机构为主,联合各方,以现有的老年教育网站为基础,成立“互联网+老年教育”的开发服务中心或专业集团,专门从事老年教育方面的互联网应用;二是“借鸡下蛋”,利用已有的互联网专业网站,依托已经成熟的社会化网络资源和技术力量,合作开辟老年教育专用频道与栏目。

其次,要着手集聚和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性都很强,要把它们应用于老年教育,适合老龄群体的使用,必须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制作才能投入实施。实施后还需要专业人员的维护改进、资源更新。为此,必须尽早着手配备并建立一支懂得老年教育规律、熟悉老年教育业务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只有依靠他们,才能保证“互联网+老年教育”的顺利运行。

再次,要积累经验和建立各专业(课程)的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料库。“互联网+老年教育”的平台,应该是一个老年教育的信息源,汇集有关老年教育机构、教师、课程、教材、理论研究等各类有用信息。为此,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准备,着重做好那些与各门课程、各项专业教学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课件、多媒体制品,尤其是教学过程的声像实录等可供互联网传输的文件收集与积累。这些内容都是老年教育资料库的基本构成。

与此同时,应该在组织层面上建立一个专业机构(或专业委员会)。不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具体的办学机构,都应该重视“互联网+”急剧发展的形势给老年教育带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议有关部门、有关学校必须尽快成立一个类似领导小组的机构或设置专职人员,尽快着手考察和调研互联网的情况,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实施“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让老年教育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为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

实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互联网+老年教育”的应用,是对传统办学理念的突破,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对做大、做强、做出高水平的老年教育事业作出的一种努力。为此,希望引起老年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参与,积极行动起来,尽快投入到“互联网+老年教育”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去。

(作者:上海交大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