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列为评价高水平老年大学的指标之一,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要求在老年教育活动中加强理论研究,要求理论研究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上海老年大学提出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办学理念,就是彰显了理论研究在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转折期。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尤其是省市级的老年大学都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老年教育的发展规律。比如南京市金陵老年大学、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苏州市老年大学等分别开展创建了“示范化”、“规范化”、“现代化”老年大学的活动,借此树立典型,推动本地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在创建活动中,他们都把“理论研究”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是否达标的考核项目之一。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顺势而为,在全国示范性老年大学基本评价标准中,专门设立了一项“教育理论研究”,具体有四个规定:一是要有专门的教育科研部门;二是要有阵地建设,编印理论刊物,搭建交流平台;三是组织科研活动,开展调查研究,重视课题研究,举办专题研讨会;四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指导教学工作。
将理论研究列为高水平老年大学的评价体系既有理论的依据,也有实践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一是构建老年教育学的需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老年教育纳入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从此以后,老年教育有了姓“教”的名分,但是它的教育属性并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其中包括教育界。它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还需长大;像一个花蕾,还未开花。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早有之,但是终身教育,尤其是老年教育还是近几年来提出的新理念,还未构成体系。今年5月,在27年老年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但它只是一部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奠基作品,按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剑杰教授的说法“其理论观点、学术主张、逻辑构成均具有较大空间的批判性。”真正构建中国的老年教育学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是老年教育从自发到自觉的需要。自发是一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为,而自觉是一种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行为。现在,我们的老年教育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这反映在我们对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性的认识正在进一步深化;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科学、规范和对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正在进一步明确。但是,在老年教育中还存着无序的、随意的、盲目的情况。比如: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对老年教育的“教育”属性的认识还需提高;办学形式还需多元;办学规模还需扩大;课程设置还需丰富------。因此,老年教育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认识,从而创新理念,创新课程,创新教学管理,使我们尽快结束“摸着石子过河”的探索阶段,进入以老年教育学为指导的自觉阶段。
三是总结老年教育实践的需要。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老年教育已有27年的发展历史,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应该在27年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上海老年教育成功的发展充分说明了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必要性。以上海先后开的三次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为例:第一次会议建立了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明确了教委牵头、各方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第二次会议提出了老年教育的三种形式: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市、区、街道、村居委四级老年教育网络;第三次会议提出了“个(建设若干个高水平老年大学)、十(建立包括理论研究中心在内的十个指导服务中心)、百(编写一百本老年教育教材)、千(建设三千个老年人标准化学习点)、万(培育一万个老年人学习团队)”和“东西南北中”(上海老年大学在五个区设立分校,将老年教育重心下移,均衡布局,使老年人能便捷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次会议的内容不仅反映了随着老年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全社会对老年教育越来越重视,更说明了全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四是研究老年教育问题的需要。老年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还是新兴事物,27年的办学实践证明:老年教育除了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外,还有很多问题、难点制约着它的发展。比如:老年教育的法规政策、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师资队伍,以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学方法、教材等。这些问题和难点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在上海老年大学校长研修班上也强调:“我们要研究老年教育的内涵。它与我们现在的国民教育体系、与青少年教育本质有什么区别?老年教育应该是怎样一个体制?老年教育的方向到底是什么?高校的资源如何为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教育的特点、规律是什么?”
二、实践依据
提问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在老年教育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理论依据,更应看到在上海开展这些工作的可行性,即它的实践依据。这个可行性就是指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已经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求新求深求实的大门,它是指标设立的依据。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考核指标的设立将更加积极地推动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纵向看,老年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理论研究刚走出粗浅、稚嫩的境地,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从横向看,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伴随着27年老年教育实践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的成绩主要反映在这样几方面:
一是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前提。
今年市政府增强了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给老年教育投入一个亿,有效地改善了老年大学(学校)的办学条件,为老年教育重心下移创造了十分良好的条件,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认识上的引领。市委、市府、市教委对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殷一璀副书记在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办好《上海老年教育研究》,要总结经验,对老年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她还多次到市、区老年大学听取汇报,调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近期,市教委还专门成立了“高水平老大学建设研究”的课题组,(由上海老年大学承接)不仅要求研究如何建设个体的高水平老年大学,而且还要求研究高水平老年大学如何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社区老年教育示范、引领、辐射,从而带动全市老年教育的发展。去年,作为市府实事工程的上海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正式启动,11月2日,“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在上海老年大学成立,标志着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心和在8个分校成立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和“老年教育实验基地”,都由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理论研究组,拟定了研究课题。“研究中心”有五名专职研究人员和一支专家学者队伍、一支通讯员队伍,学校还每年从经费预算中列支科研经费。
二是组织经常性的活动是开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条件。
论文征集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每年下发“课题指南”,征集论文,并都能收到150—200篇的论文。每二年进行一次优秀论文评选,对优秀论文给予适当奖励,或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举办的理论研讨会推荐。
进行课题研究又是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市、区老年大学和街道老年学校根据“课题指南”或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有效地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发展。其中,有上海老年大学完成的“社区老年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老年教育三个课堂的研究”(丰富第一课堂,搞活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老年教育的三动模式”(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员主动),闵行老年大学的“老年教育的重心下移”。长宁区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研究”等等。
此外,编辑、出版《上海老年教育研究》和《论文汇编》,它既是上海老年教育界理论研究的真实反映,又是开展理论研究的交流平台。
三是队伍建设是开展理论研究的根本保证。
2012年,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向全市征集论文。从收到的155篇论文来分析,它有这样几个特点:(1)区县老年大学的发动面广。全市17个区县,其中有14个区县提交了论文,参与率达80%以上;(2)基层参与论文征集的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前几次所没有的。以街道为例,黄浦区的打浦桥街道有7篇、瑞金街道有2篇、淮海街道有2篇、五里桥街道有2篇;(3)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人数有了增加。市老龄大学有9名教师投稿,黄浦区老年大学有20名教师投稿。从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它将为上海开展理论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是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初显成果。
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研要为教学服务。比如:上海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提出“四个结合”的理念,即:需求性与引导性相结合、普适性与提高性相结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使学校从开办时的数门课程、数个班,扩大到9个系、134门课程、349个教学班的规模。还比如:上海老年大学本着“把学校办成长者的精神家园”的理念,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主题活动,通过赞扬“我心中的好老师”、寻找“自己身边的好学员”等活动,探索在老年大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得到了领导和兄弟单位的肯定。在2009年和2011年,上海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九次和第十次理论研讨会先后提交了一批有关老年教育的研究论文。经专家评审后,每次均有5-6篇的论文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基于上海的实际情况,,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将“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称号授予了上海,并在2010年将全国12个省市参加的“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与建设学习型城市研究”的课题交给上海牵头完成,又在2011年要求上海参加《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的编写,并具体负责其中三章的起草。
此外,上海老年大学开展的“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活动得到了其他省市的积极响应,有的老年大学也借鉴上海的经验开展类似的活动。
但是还存在不足。一是论文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教育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专家、学者参与老年教育研究的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是我们组织不力,从客观上讲是对老年教育还缺乏了解。从长计议,我们应该尽量动员专家、学者加盟老年教育理论研究队伍,唯有此,才能提高研究的质量。
三、建议
1、加强校本课题研究。校本课题是英美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它具有三个要素:(1)研究课题主要来自于学校面临的问题;(2)研究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3)研究结果直接用于学校实践的改进。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原则。因为我们开展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老年教育中的问题。而校本课题研究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应用研究。
2、教师应成为老年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实践证明:没有学校教务部门参与,特别是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教师是老年教育的实践者,他们最了解教学活动、管理活动,最有资格对老年教育提出改革、创新的建议。当然,校长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校长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最后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为《老年大学教育研究》一书作序中的三句话来结尾。第一句是“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强调了老年教育的教育属性;第二句是“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强调了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第三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强调了教育部门要重视老年教育。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