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圣女公墓”游记

发布时间:2016-12-30点击:13作者:作者为文史系学员 庄 琦系统管理员

    去年我与学校朗诵沙龙同学前往俄罗斯、北欧四国游,最难忘还是“新圣女公墓”。

    莫斯科三里外的“新圣女公墓”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总面积7.5公顷,安葬着二千六百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遗骨。

    到达“公墓”那天,丝丝细雨,缓缓飘落,却无一人想要去撑伞。我们带着缅怀和敬意走进墓区。已近墓园关闭时间,只有我们一个团队,这里更显安静,只有游客踩着片片枯叶发出的声响,如同在轻轻告诉亡灵,中国朋友也来瞻仰你们了。

    导游首先介绍了前苏联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在墓碑的雕塑上,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她在舞台上轻盈、美丽的舞姿。在她的左边是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和卧在他身旁的忠实“爱犬”,据说主人与狗同日死亡。

    转了一个弯,来到卓娅深褐色的铜像前。只见她昂着头,挺着胸,天鹅般的长颈上留着绞索的痕迹。她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迎接胜利曙光的姿态永远坚强,美丽。导游很详细地介绍了卓娅。在纪念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七十周年的前夕,有机会来到卓娅墓前,缅怀和敬意更有意义!卓娅墓对面是她弟弟舒拉之墓。为了革命事业,他们的生命如此短暂。而让他们长眠一起,让世人瞻仰,亦是让人们永远不忘这对为革命献身的年轻姐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给人以永远积极向上,用顽强毅力去书写人生的感觉!他和卓娅,舒拉都曾影响过中国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我们都有这个不忘的情结。离开他们时,不少中国游客脱帽、站立、瞻仰、鞠躬。

    来到赫鲁晓夫黑白分明的墓碑前,他光光圆圆头像,镶嵌在半黑半白的花岗石墓碑中。游客问“为什么他不安置在红场墙边”?原来他去世时己不是国家领导人身份了,他又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就让他长眠这儿,结交朋友,平息心情,静静安息吧。

    在“新圣女公墓”里也埋葬着中国人,曾留学苏联的王明先生。他穿着中山装,双眼放光,他身后是苏联籍太太的墓碑。据说他们的孩子也安葬在此地。我们看到了墓前有安徽省某单位旅游团朋友,远道而来献上的花篮和花束。

跟着导游来到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墓碑前。他生前喜欢安静,墓碑安放在一个小型的玻璃房里,十分简洁,这与他生前创作了大量的乐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柴可夫斯基享誉世界的交响曲、协奏曲,犹如在上空缓缓奏起。音乐不分国界。一曲曲悲怆和优美的旋律世人怎能忘怀?他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在“二战”中接生了两千多名孕儿的女医生,她的墓碑四周鲜花常年盛开,替换着多少个春夏秋冬。幸存者及他们的后代来到墓前,铭记历史,心存感恩,不忘给予生命,给予生的权利的好妈妈,好大夫!

    长眠在这里的每一位先辈,他们的经历不同,却有着同样的伟大和卓越。如果不是导游带领,这里真如迷宫。别了,“新圣女公墓”!别了,不朽的灵魂!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