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深浅谈

发布时间:2016-06-17点击:13作者:保健系教师 王易系统管理员

我年届耳顺,踏入老龄,加入老年教育行列,为广大同龄人讲授基本的医学常识。虽然已经执教高校讲坛三十余年,但作为一名老年教育行列中的“新人”,我对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依然感到陌生。虽说“深入浅出”是所有类型的教育都应遵循的一个通则。不过,在老年教育中有其特殊之处。其“深”若何?其“浅”若何?颇值探究。

“深”在目的与要求

老年教育从外在现象看,是一种愉快教育、无压力教育。但既然是教育,一定被赋予特定的社会使命和意义,杨德广先生在“关于建立老年教育学的思考”一文中曾将老年教育的社会使命归纳为“退休教育”、“陶冶教育”、“技能教育”、“养生教育”、“生死教育”五大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都是意图通过老年教育这种社会媒介,让银发人群走向对生命的“达观”,摆脱进入老年生理阶段后时常出现的孤独、焦虑、情绪低落、心理绝望的精神困境。所以为达到这样的社会使命,老年教育的各类课程本身无论从立意、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须立足于“达观”这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足够的深度。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其学历、知识背景参差。但社会阅历丰富、联想能力强、接受度高、选课目的性明确,是和以往全日制高校教育相比更为突出的特点。对于老年教育而言,可能需要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上显示更深厚更宽广的素养。因为受到学员欣赏的或许并非是你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度,而是你能够向学员提供其未见未闻的有关认知领域和相应的哲学见解,或许这也是学员们就读的本来目的。这样的学习要求,其实很深很高。要能够满足,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点不亚于我们原来从事的全日制高等教育。

“浅”在内容与形式

有鉴于老年教育“无压力”的特点,在课堂中,内容与形式上的“浅”又成为一种教学特色。通常不能使用术语,使用专业解释,而需要提供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常例,从常识出发阐明科学的基本原理。

鉴于这样的教育特点。在老年教育中的科学类课程,必须采用学员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注重趣味性、通俗性和直观性。所以,近两年我在上海老年大学开设的《免疫与疾病》、《病毒与疾病》、《细菌与疾病》、《营养与疾病》四门课程中,就选用了自己编写的“生命科学读本”系列的《话说免疫》、《话说病毒》、《话说细菌》、《话说营养》作为基本素材,较好地适应了老年教育中的科学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也受到学员的欢迎。

       老年教育科学类课程的“浅出”除了表现在合适教育素材的选用与编写上,同时也反映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而体会较深者有两点,即一是形式的“喜闻乐见”;二是实现有效正迁移。

       就科学类课程而言,其“喜闻乐见”不是表现在“哗众取宠”的热闹上,而是体现在学员对哪些问题的关注上。换句话说,学员关心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喜闻乐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这样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往往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增强其对相应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例如,在《病毒与疾病》课程中,要讲述病毒的致病性,如果选择登革热、乙型脑炎病毒为例,就不如选择埃博拉病毒为好,因为讲课的当时正是西非埃博拉病毒肆虐之际,也是中国派出医疗队最多的时节。这个病毒很吸引眼球,具有很好的新闻时效性,容易吸引学员的关注。所以,在备课中,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员的心理期待。这便是“喜闻乐见”的注解。

教育心理学上的“学习迁移”现象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基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如果将人类生活中所有的耳濡目染都视作是广义的学习的话,那么,如何从学员的日常所见所闻中,寻求与科学类课程相对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就成为实现“正学习迁移”的关键之所在。因此,针对老年学员见多识广的特点,在专业性较强内容的教学上,努力以他们普遍知晓的知识形成联系,就成为备课中最主要的关注点。例如在《免疫与疾病》课程中,创造性地将适应性免疫比喻为“导弹”,将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比喻为“炸药”,就很好地解决了学员接受这两个科学概念的困难。也受到学员的赞赏。

       在近两年的老年大学教学实践中,我比较专注于发现老年教育与全日制高等教育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努力去发现与驾驭老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了一些符合老年教育需求的教学心得,也使这些科学类课程能够得到广大学员的认可与欢迎。不过学无止境,在老年教育,尤其是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这深深浅浅的探索还只是刚刚开始。希望有更多的时日,能够与学员们一起教学相长,为我们共同的老年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