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大学做大做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27作者:作者:胥宏英系统管理员

内容提要:办好老年大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构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是老同志晚年生活的加油站。目前,老年大学面临着办学压力大的问题,主要是老年大学投入严重不足、老年教育欠公平、老年大学发展不平衡。本文提出老年大学要做大做强,既包括在数量、规模、速度上的扩大,也包括质量、效益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借此逐步形成省(区、市)、地(市)、县(市)、乡(镇)、社区老年学校教育和老年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完善的教育体系。

我国的老年教育是晚霞工程,又是朝阳事业,20多年来,经历了初创起步阶段、探索拓展阶段、科学发展阶段。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老年人教育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发展老年教育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又是一项艰难的任务。本文就老年大学如何做大做强进行思考。   

一、老年大学面临着办学压力的问题

许多城市老年大学学员爆满,老年教育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老人越来越多,许多跨过老龄门槛的老年人,要想走进老年大学的校门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老年人喜爱的学校和专业更是人满为患,有的办学规模已到了极限。过去,人们形容高中生参加高考是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老年人要选择一所理想的老年大学也是越来越难。

镜头之一:“银发浪潮”呼唤老年大学扩容

人口老龄化,构成对老年教育事业的严峻挑战。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l.7765亿;老年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3.26%。据重庆市老龄委2010年统计:重庆市60岁以上人口超过51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6%,位居全国第六。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老年大学4万多所,在校学员450万人,约占老龄人口总数的2%。据重庆市老年大学协会2010年5月统计:重庆市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945所,这些学校的学员加上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员共计43.69万余人,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8.9%。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提前退休或下岗的60岁以下的“准”老年人。老年朋友“上老年大学难”已是全国各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有关调查测算,有各种学习愿望的老年人至少占30%。而每年新增老年大学的速度并不快,远远不能满足每年新增老年人的学习需要。

镜头之二:老年学员“出不去”,新学员“进不来”,热门专业“一席难求"。   

老学员不愿“毕业”,新学员又一心想进来,这是现在老年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老人将老年大学当成了“家”,学校开办多少年,就有上了多少年的学生;还有的老人自动当“留级生”,一门课程从初级上到高级,再回到初级班,为的是和老年同学们经常呆在一起。据报载,重庆市老年大学每年新学年数千人争相报名,火爆场面超过中、小学生入学。《重庆晚报》就有这样的报道:“许多老人当晚没睡觉,怕报不上名,凌晨赶到学校,自发排队占位子。有的老人实在抵不住困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老年大学的盛况足以证明,让生命再次年轻,不仅仅是每个进入老年大学学员的愿望,它已成为成千上万老年人的行动。为了让重庆市老年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惠及更多老年人,学校鼓励一些学员走出学校,融入社区,但不少老年人十分爱学校,连续读了好多年,甚至就盯着一个专业读,根本不想毕业。老学员不肯毕业,势必减少新学员入学的机会。

镜头之三:老年大学资源不均衡,老年人也“择校”

老年教育也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老年人也有“择校"的烦恼。 2009年,重庆市老年大学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迁出位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好的市中区校区,搬到位于两江新区的冉家坝。当时,校领导担心因地理位置的变化会使生源大大减少,很多老人会在居住地附近“就近入学”社区的老年学校。然而,很多“懂行”者还是看中市老年大学,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去家门口的老年学校。因为他们感觉社区学校“不正规”,课程也太少,无论硬件还是师资,都不能满足许多“眼光高"的老年人的要求。因此市老年大学成了老年人眼中的“市重点”,他们努力挤进这所学校,要接受“正规的老年大学教育”。

二、老年大学面临着办学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1、老年大学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严重不足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年型国家。和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有的地区连“脱贫”问题尚未解决,老年教育摆不到议事日程。《中国老年报》2009年12月11日报道: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长近日透露:去年全球养老金资产有25万亿美元,而中国不足2000亿美元,占全球养老金总额不足1%,大大低于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7.3%。据重庆《华龙网》2009年2月25日报道,市扶贫办在重庆市整顿脱贫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重庆现在还有接近150万的贫困人口。重庆市渝中区老龄委办公室曾对辖区13个街道l300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经济收支上“有困难”和相当困难”的有241人,占调查问卷1300名老年人的18.54%。其中处于城市“低保"线以下的特困老年人占6.77%。现阶段工作的重点还是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则限于养老、医疗、中小学教育等方面。由于老龄化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尚未显著地表现出来,老年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老年教育欠公平。

由于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关注点集中在职业教育与职后培训方面,有的地方忽略了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老年教育。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写上了“重视老年教育”这金光闪闪的6个字,标志着从国家制度层面给老年教育定了位、定了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有的靠党委、政府领导人的重视,有的靠老干部的“余威”办学,而不是靠“立法”,甚至有的认为老年大学不姓“教”,姓“玩”。老人在家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还要上什么老年大学?显然,有的领导由于认识不到位,也就不可能在老年大学发展上进行大的投入。

3、老年大学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办学差别大,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老年教育发展的资源条件并不充分,而且非常不平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更显不足。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发展就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个地区,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也会呈现发展的不平衡。

三、老年大学做大做强的主要对策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袁新立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明确这项事业的战略性、政治性、持续性,从这‘三性’上看待老年教育,解决好老年教育的发展问题。”

老年大学要做大做强,既包括在数量、规模、速度上的扩大,也包括质量、效益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在现有体制下,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省(区、市)、地(市)、县(市)、乡(镇)、社区老年学校教育和老年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完善的教育体系。

1、城市老年大学要做成“强校”和“名校”,彰显 “中心校”和“示范校” 的领先水平,发挥示范、领头和样板作用

(1)要有一流的基础要素,在“强”字上下功夫

老年大学要做“强”,除了要有坚强的领导和职工队伍、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课程、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等软实力外,在硬件上也要投入,中心城市老年大学要有一定的规模,既要考虑到国情,也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把建设老年大学作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来落实。老年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理应得到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和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大学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也要与之相匹配,与老年大学的教学需要相适应。只有做大,才能做强。

(2)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特”字上下功夫

根据学校所具备的办学条件,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特色课程,并与其他老年大学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上海宝山区老年大学的瓷绘工艺、北京海淀区老年大学国画、广州市老干部大学的钢琴等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很有名。由于学制班课时少,学员之间交往交流的机会不多,他们渴望在获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学校能为他们搭建一种不受专业学制制约,可以长期学习而又不同于学制班课堂教学的模式,例如重庆市老年大学最近成立的“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培训基地”,通过主动学习、互相切磋、开展研修、求得提高,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了一批大器晚成的学员。逐步解决老年学员“出不去”、新学员“进不来”的问题。

特色专业和学科建设是一个创品牌的过程,它涉及面比较大,是要经历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还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

(3)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效”字上下功夫

发挥“中心校”和“示范校”的作用,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效果上,通过 “展示”来体现。它既是对老年教育教学成果生动、形象、有效的检验,又广泛宣传了老年教育,提高了老年大学的知名度,扩大了老年大学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广大群众亲眼看到老年大学学员所表现出的现代老人的风采,直观地感受到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温馨的校园,健康长寿的乐园,是值得向往的好去处。同时随着老年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更激发了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2、大力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扩容的良策

据调查,目前我国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占90%以上,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养老为主,仍将是现阶段主要的养老模式。社区办学是解决老年人就近就便上学,提高入学率的必由之路。老年人是社会的一员,而社区是离退休老年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可以把一批健康、奋发、有为的老年人吸引到各种老年教育活动中来,这样不仅使老年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激发生命活力,在社会参与中产生“存在感”和幸福感,而且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使老年人在参与社会发展中,既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要求,正是老年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张文范会长在2010年第九次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三个延伸”,即老年教育向社区延伸,向高等学校延伸,向企事业单位延伸,这正是对《纲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这一任务要求在老年教育中的具体演绎。

一是社区可以依托市、区、县办得好的老年大学,建立分校。例如武汉市老年大学常青花园分校,作为一所社区老年大学,拥有3000平方米教学大楼,共有42个班,学员1200余人。该分校成了社区学习的推手、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手、社区工作的帮手。良好的老年教育,也使该社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产生了品牌效应。二是高校和社区联合办学,高校提供教学场地、师资和教学管理,社区组织生源,共享教学资源。这样的管理体制使人、财、物资源能合理的使用,避免社区教育重复建设。三是在社区设立教学点,作为市、区、县办得好的老年大学的教学点,根据社区学员的需要,组织教学。

3、发展灵活、开放的现代老年远程教育是加快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

要满足老年人口的教育需求,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较大总量的潜在教育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远程老年教育以办学的开放性、手段的现代化、学习人群的大众化等特点,可以使广大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到高质量、高品位的教育;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设置灵活多样的教育课程,以适应老年学习者的特点,不仅顺应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教育大众化的世界潮流,同时也符合我国老龄人口增多而教育资源不足,财力物力有限的国情。她将为老年人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便利条件,也将有力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因此,她将成为老年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重庆市老年大学在2008年6月30日成立了重庆市首家向农村开播的老年现代远程教育,利用远程教育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声画兼备、传播便捷的优势,“送生产发展的‘套餐’,促农民致富;送精神文明的‘宝典’,促社会和谐;送科学养生‘方法’,促身心健康;送法律政策‘规定’,促一方平安”。重庆市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员3万余人,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员40万余人,远程教育的开展,使更多的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自选时间,自择课程接受各类教育。更有利于那些偏远地区和广大老年人学习,更有利于那些身体虚弱或残疾的老年人学习。

办好老年大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构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老同志晚年生活的加油站。办好老年大学,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关心,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进一步支持和帮助。需要老年大学师生员工的进一步奉献和努力!

(作者单位    重庆市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