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90年的邹地,比孔夫子晚出了足足160年,他与孔圣人一样也是个长寿老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养老思想,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在他看来,养老不只是家庭的事业,也是社会的事业。只有当人们自觉地认识到不仅应把爱心献给“吾老”,同时也把爱心献给“人之老”时,那样的社会才是完美和值得称道的。而孟子自身就是一个为此奋斗终生的身体力行者。
“以天下养”—养老的新思维
如何养老?这是个大问题,人们思考得很多。一般认为,中国社会是家族根子和家族观念极为深厚的社会,因此,当然应由家族乃至家庭来实施养老了。最早的“孝”的观念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植根于家庭养老的。你是个孝子,就得践行和实施养老的义务,承担他们的衣食,进而要求在精神上抚慰他们,关切他们。
最早跨出家庭养老门槛的是孔老夫子。有学生问他,你老先生为何不从政呢?他回答道:“《书》云:‘孝乎谓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他把家中的尽孝与政治连接在一起了。当孔子与学生讨论“志”时,孔子自己的答案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里表白的意思是明确的,全社会都要关心老人,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老者安之”的大境界。而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在激情地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一再申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实施王道不是句空话,它应该是很具体的,要从改善民生、善养老人、追念死者做起。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反复地对养老作了具体的设想:如果一户农家有五亩的宅基地,在其周边种上桑树,学会养蚕,这样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绸着缎了;在家里养上鸡呀狗呀猪呀一类家禽家畜,这样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肉食吃了;如果每户农家有一百亩耕地,那么再大的家庭也可以做到丰衣足食了。孟子是把养老当作极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提出来的。
一天,孟子在回答一个叫咸丘蒙的弟子的发问时,也说到了养老问题。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这里孟子第一次——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天下养”这个话题。他这里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叫孝子呢?那就是不只要让老人衣食无忧,还要“尊亲”,给他们以应有的人格尊严。第二层意思是,这样还不够,还要让天下人都来关怀老年人、帮助老年人,在物质上资助老年人,在精神上抚慰老年人。显然,集天下之力来养老,效果是会更好的,因此称之为“尊亲之至”、“养之至”,也就是尊亲和养亲的最高境界。
社会尊亲和养老就其影响而言,涉及的面就不只是老年问题了。“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自己的归宿)矣。”(《孟子?尽心上》)只要政府是善于养老的,那么会使天下的所有仁人志士都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大家都齐心协力的来献身国家政府,社会也就会繁荣昌盛。孟子举例说,伯夷、太公,是“天下之大老”,也就是社会上最有影响的老人。商纣王不能用他们,他们就逃到深山里去,后来,周文王发现了他俩,并给予重用。这样,这两位“大老”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更为难能的是,“天下之父归之”,上一点年纪的人看到“大老”如此的受尊崇、受重用,于是也都愿意为周王朝服务,那些年轻一点的志士仁人更是全都站出来献计献策,真正是“仁人以为己归矣”。
大约孟子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 他的“以天下养”的观念更为明晰了。他对当时的大国之君梁惠王说了这样一段名传千古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治国之道并不复杂,只要解决好两大弱势群体问题——老者和幼者——就可以了,就必然会“天下运于掌”了。那么,如何解决好老年群体和幼年群体问题呢?孟子开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十六字妙方。只要全社会都把不是自己的父老当成自己的父老,把不是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孟子的这十六字方案,大家都承认是一贴妙方。这段话,后来被改造和丰富后用孔子的名义写在经典《礼记?礼运》篇中。
人人可以“为长者折枝”
“不为”,还是“不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辩题。
社会乱到那样一种程度,道德更是沦丧到可怕的地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不少人会长吁短叹,两手一摊,说:“我作为一介子民,不能有所为也。”就连那些当权的人,也常会唉声叹气的在那里叨念说自己“不能也”。
孟子不这样认为。他是达观的,也是务实的。他给出的答案是:“挟太山(即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了着重说明“为长者折枝”这个问题,孟子引了《诗?大雅?思齐》中的几句话:“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这里的“刑”为“型”之借,“寡妻”指的是“嫡妻”,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儿女做出榜样(典型),然后推到弟兄们身上,再进一步以此来治理家族和邦国。只要一步步的扎扎实实的去做,这都是如“折枝”般容易的事。只有那些决意“不为”的人,才会说这也办不到那也办不到。这些人说的“不能”,从根本上说就是“不为”。
“为长者折枝”云云中的“折枝”二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孟子说的“折枝”就是为老人折一根树枝,用来当拐杖什么的。另一种解释认为折枝的“枝”通“肢”,这样“折肢”就是弯腰行礼的意思了。我们认为,此二解皆可。折根树枝也好,为老人行个礼也罢,都是极易办的事,问题只在于你愿不愿干。
实际上,“为长者折枝”是一个妙喻,是特别的能发人深省的。
在家里,如果老人手脚有所不便,你主动地为老人端个菜、喂个饭,不是如“为长者折枝”般易如反掌吗?为什么有些人就不去做呢?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每天都会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事情也不大,无非是过马路扶一把,在拥挤的公公场所为他们让让道、让让坐这样的“折枝”小事,我们为何不去热诚地做一做呢?
在老龄化的社会里,多么需要弘扬孟子当年倡导的“为长者折枝”的精神啊!我们平时说的“个人一小步,社会一大步”,那就请你从“折枝”做起。
老年人是“养其大者”,还是“养其小者”
追求长寿是人的天性,按照庄子的观察,在当时的境况下,追求长寿之风更甚,以至于在这位多少有点儿悲观色彩的大思想家看来,这是一种社会祸害。
说追求长寿是社会祸害,多少是夸大其词。孟子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实在。在他看来,追求长寿没有错,为了长寿必须“兼有所养”也没有错。问题在于,作为老年人你是“养其大者”,还是“养其小者”呢?在《孟子?告子上》中有这么一段著名的论述:
“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专养口腹而失去道德的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这里说了几层意思,值得我们深刻体味。
第一,在这段话中,孟子一再说到一个“养”字。“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养”自我是与“爱”自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真心“爱”自我的人,才会尽全力地“养”自我。孟子在文中大讲其爱己和养己,这应该说是社会层面的极大进步。这里说的“养”,指的就是养生。在孟子看来,人的生命既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又是一个主观的自我养生的过程。他在谈到自己的时候,就明确地说:“吾善养浩然之气。”可以说,孟子是战国时期养生的典范。
第二,既然养生是一个必然的人生课题,接下来就涉及到如何养生的问题了。在孟子看来,大致上有两大类养生法:一种是“养其大者”,另一种是“养其小者”。那么何谓“养其大者”和“养其小者”呢?宋代大儒朱熹注道:“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朱熹的解释是正确而贴切的。一种人认为,所谓养生就是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把身体养得胖胖的,如此养生,在孟子看来是“贱而小者”,即既低贱又渺小的。另一些人认为,养生要把重心放在心志的修养上,“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要把精力放在善心的养成和保存上。“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要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肩起“治平天下”的重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要把自己修养成人格精神完美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才是“贵而大者”,也就是高贵而伟大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在养生问题上,如此鲜明而尖锐地提出问题的,只有孟子一人。
第三,孟子最后归给为:怎样的养生,会形成怎样的人。这也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孔子很明确,人生下来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称为人,只能称为“孩”、“童”,只有经过一定的修养,才能成其为“人”。“成人”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孔子在与弟子的答问中常常以“请问成人”为主题开展严肃的讨论。“成人”的过程并不是人人都能完成的,有的人一辈子成不了那个大写的“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些思想,并有所发展。在他看来,不同的“养”,会形成不同的(下转第62页)(上接第59页)“人”,即所谓“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小人”、“大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兴起来的两个词,诠释也各不相同。孟子说的“小人”指的是那种只知饱口腹、不知有天下国家的“狼疾人”、“饮食之人”。而“大人”云云,指的就是像他那样有浩然正气、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人。
第四,孟子的高明处在于,他既划清了“养其大者”和“养其小者”的界限,又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单讲“口腹之乐”不对,那么是否要否定“口腹之乐”呢?孟子没有把问题如此的简单化。他明确说,他反对的只是“养小以失大”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并不反对“饮食”对人体的保养作用。“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这段话说得有点儿模糊,但基本的思想还是清楚的。他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必然要关注饮食,注重吃穿,在这点上,“无有失”,即没有什么错的;再说,“口腹”也不是小事,它哪里只是“为尺寸之肤”啊?它关系到人的生命啊!孟子要批评的是“养小而失大”,即只注重于口腹之乐,而忘记了心志的修养。很清楚,孟子是希望养身和养心二者兼而有之的,但必须又重在心志的修养。在这点上,不只对老年人,可以说对所有年龄层次的人来说,都是极具教养价值的。
在孟子八十来岁的时候,他在总结自己人生阅历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三乐”的理论。“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可以看成是他对人生美景的终极追求。孟子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不然他就压根儿不会提出“君子三乐”这样的人生命题。孟子也是个完美主义者,在他关注的“乐”中,有家庭的幸福,有个人的完善,更有人际的和谐。他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般学者都以为是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指明的美好前程,其实,以整部《孟子》观之,这是一个作为“君子”的老年人对全体年长者的一种祝福——愿天下的老年人都能“养其大者为大人”,并以“大人”的学识和胸怀去教育我们的后代,以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天下英才”来。
(作者单位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