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老年人满意的老年大学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23作者:吴筱英系统管理员

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宝山老年大学却走过了不平凡的艰苦创业历程。一九九二年三月,在一无校舍、二无经费、三无师资的情况下,凭着四位退休人员的赤诚之心,白手起家,创办了宝山老年大学。经过了二十年艰苦办学的实践、探索,终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今天的宝山老年大学已成为面向全区离退休人员,并服务街镇、社区的老年学校,成为受老年人欢迎和满意的老年教育园地。

一、坚持办学宗旨,按需办学,让老年人老有所学。

二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提高思想,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以全面提高老年人素质为目的,按需办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学校为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在月浦、泗塘、第一干休所、未央苑(养老机构)设立了四所老年大学分校,学校还设置校本部、吴淞地区、友谊地区三个教学点。学校坚持把老年大学办成向老年人传授先进文化、启迪智慧、开发潜能的课堂。

学校根据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开设了政治理论、生理心理保健、书法、国画、瓷绘工艺、手工编织、烹饪、音乐、舞蹈、时装表演等专业课程。近十年来,还先后开设了受老年人喜爱的新课程:如电脑、钢琴、英语、数码摄影、中医养生等二十个专业课程,共60个班级,在校学员1800余人。老年大学逐步成为老年人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艺的求知乐园,营造新的科学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教育基地。

例如,92岁高龄的老学员徐忠,坚持来老年大学学书法、学英语、学音乐。他说:老年大学是我的精神支柱,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自抱自弃在家等老死。知识和艺术使他精神矍铄,越活越年轻,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健康老人。

农民钱婉英,过去因家境贫寒,断断续续只读了一年半书,就辍学务农了。想不到在她花甲之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生活条件改善了,家里添置了钢琴,她萌发了学钢琴的念头。可是她大半辈子与锄头、铁鎝、锅碗瓢勺为伴,没半点音乐细胞,连简谱也不识,一切从零开始。在老师热情耐心的指导下,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在琴键上已能娴熟地弹奏出悦耳典雅的钢琴乐曲。她还参加了市钢琴演奏比赛,得到评委的一致赞赏。宝山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先后采访报导了她的学习事迹,她激动地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老年大学,我不可能学习钢琴艺术,现在只要一弹起钢琴就觉得自己年轻了。”

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离休老干部程琏城,在老伴陪伴搀扶下走进了老年大学,学书法、学绘画,在老师的热情鼓励、耐心指导下,十六年来他锲而不舍,绘画、写字,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终于奇迹出现了,他的字和画大有长进,他的书画作品还参加了市、区、街道的老干部书画展。在2010年学校举办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的书画展中,他的书法作品获得了二等奖。同时他的身体在学书画的过程中得到了康复。一个半身不遂的人现在竟然能独立行走,上下楼梯。他感慨地说:“老年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丰富而愉快的学习生活,使老年人精神有了寄托,知识技艺有了提高,情趣有了拓宽,体质有了增强。“花甲古稀上学堂,老有所学精神爽,幸福晩年乐淘淘 ”这就是我们老年大学所有学员的共同感受。

二、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老年人学得快乐

在教学内容上要符合老年人需求实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因此我们老年大学十分重视教师的聘用,并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聘请对老年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对老年人有爱心、有耐心、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任教。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心、用情进行教学,能关爱尊重老年人。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从学员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示范、演示、点评、指导等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生动活泼,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个学员都能听懂,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新的知识技艺,给学员一把入门的钥匙。

我校的特色课程瓷绘工艺,是一门高深的绘画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瑰宝。按照传统要求,学习瓷绘画必须要有相当功底的绘画基础,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绘画基础,只能望而却步,为此老师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实际,大胆创新,设法化难为易,用简易的拓印法替代传统的临摹法,为老年人学瓷绘画敞开了方便大门,开拓了一条老年人学瓷绘画快速成功的捷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拓印法勾线画轮廓的技法,讲解调配颜料,着色的基本方法和色彩明暗过度衔接的技艺,学员听得明白,看得清楚,让学员兴趣盎然,增强了学习瓷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如今,瓷绘工艺班越办越红火,深受老年人青睐和喜爱。慕名前来报名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学校为满足更多老年人学习瓷绘艺术,决定向街镇社区老年学校普及这门瓷艺课程。近几年来,先后为街镇社区老年学校免费培训了三期瓷绘工艺师资。现在我区已有十个街镇老年学校办起了瓷绘工艺班,吸引了众多爱好瓷艺的老年人就近参加学习瓷绘艺术。

时装表演是我校的品牌课程。老师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老年人学习时装表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有创意地把舞蹈元素揉进了时装表演的教学中,把优美的舞蹈动作、组合造型、多变的队形和时装表演融为一体,让时装表演舞蹈化。这样的揉合既强化时装表演基本步伐的训练,又让学员有新鲜感,兴致勃勃地百练不厌,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学员们虽都已年过半百,然而只要音乐一响,立即会精神抖擞,挺胸扩肩,朝气勃勃地进入时装表演舞蹈化的意境,高雅而时尚,在弥漫着艺术氛围的课堂里,学员们神采飞扬迈步向前,体验着老年生活的潇洒和美丽。

我校各专业班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学员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耐心指导学员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脚,把老师的教和学员的学和谐统一,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而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得满意。

三、每年举办一次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让学员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每年年终,学校坚持开展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为老年学员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整个活动分两大部分,一是展示书法、国画、瓷绘工艺、手工编织等学习成果的作品,二是展示音乐、舞蹈、钢琴、交谊舞、健身舞、时装表演等学习成果的汇报演出。这是老年大学每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大展示、大交流、大学习活动,尤如是老年学员的盛大节日活动,全校师生都兴高采烈的参加,有的学员还特邀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在书画瓷绘工艺作品展示馆内,作品琳琅满目,学员人头攒动,赞美声不绝于耳。

在文艺展演剧场,有大合唱、四重唱、独唱、民族舞、健身舞、交谊舞、钢琴演奏、时装表演等18个节目的汇报演出。精彩的表演,令学员们大饱眼福,场内不时响起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老年学员们在舞台上象年轻人一样,青春焕发,光彩照人,展现了夕阳的美丽和潇洒,表现了老年人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精神风貌。

一年一度的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展示了学员们取得的丰硕学习成果,不仅鼓舞和激励了学员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多姿多彩的展示活动让学员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一年一度的教学成果展示,让师生间、学员之间更融洽,更和谐,确保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学有所用,学为结合,服务社会

二十年来,学校一贯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融为一体,在“学乐为”的结合上下功夫,组织学员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文化艺术知识和技艺应用于社会实践。经常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员积极参与全国、市、区、部队、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组织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员的艺术才能,展示他们的艺术风采。

每逢新春佳节,组织书法班学员上岛下乡开展送春联活动,每次活动学员们挥毫泼墨都要写出七百多对内容丰富的春联给家家户户过春节,增添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受到乡镇、村领导和村民群众的欢迎,赞扬。学校每年都组织书画班学员积极参加区、市乃至全国的书、画、瓷艺作品展览和书画大赛,不少作品还荣获多种奖项,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和专题报导。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学员们学有所用,老有所为,其乐无穷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书画艺术的积极性。

音乐、舞蹈、钢琴、时装表演班的学员,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向社会,参加区、市及全国的各种比赛和文艺交流演出,连续参加了六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的交流演出活动,还幸运地参加了世博园区的文艺巡演,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赞扬,使学员们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

他们每年都有近三十场在不同场合的演出活动,无论是在正规的大舞台演出,还是在社区广场,甚至在敬老院的弹丸斗室演出,学员们不论条件好坏,个个都神采奕奕,充满自信地把艺术和欢乐带给观众。学员们的精彩表演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老年大学丰硕的艺术教育成果,展现了绚丽多姿,潇洒美丽的老年生活,表现了老年学员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精神风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老年大学的形象,扩大了老年大学的社会社会影响力。

我们的学员还把老年大学的教学成果幅射到街镇社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有的当合唱团长、舞蹈队长、时装表演队长,有的担任舞蹈、时装表演指导老师,有的担任瓷艺班指导老师、书画兴趣组组长,少儿书画辅导老师及阳光之家辅导老师等,他们成了活跃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力量,为社区群体文化活动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为丰富和活跃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年已古稀的老学员李东海觉得唱歌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于是他想把老师教的音乐知识、唱歌技巧和教的歌曲“批发”到居住小区,组织一支老年合唱队,让更多的老年人都来唱歌,他的想法得到了孙诗文,杨龙飞等老朋友的赞同,在居委会的支持下,一支老年合唱队伍拉起来了,大家推选李东海当队长,每周活动二次,嘹亮的革命歌曲,优美的抒情歌曲,使这支队伍唱出了名气,经常在街镇各居民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演唱,宝山电视台曾专程前去采访,报导了他们的演出实况。现在这支队伍不断扩大,并发展扩建成为街道老干部合唱团,经常参加市、区老干部文艺演出活动。在上海市社区老干部歌咏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街镇有关领导对老年大学为活跃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所起的引领、示范作用和老年学员为社会服务、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五、引导学员组织开展互助互学课外社团活动

课外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师生积极互动,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可是老年大学的各专业班每周只上一次课,两小时左右,学习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只靠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帮助学员课后能消化、巩固、提高老师所教的知识和技艺,需要学员之间开展互助互学。老师通过班长组织学员自愿结合,自愿参加各种互助互学社团活动,有课外钢琴互助学习小组、课外舞蹈互助学习组、时装表演兴趣队、钢琴校友沙龙,瓷艺俱乐部,老干部书画社等丰富多样的课外学习社团活动,围绕课堂里老师教的内容,能者为师,互助互学,使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艺得到消化吸收、巩固提高。活动中,使兴趣爱好相仿,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形成团队,经常开展学习交流和各种参观、访问、旅游,以及文艺表演等兴趣联谊活动。在活动中,学员们广交了朋友,开阔了胸怀,活跃了思想,愉悦了心情,增进了学员间的友谊,感受着友情的关爱和温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老年大学的凝聚力。

六、坚持不懈办好师资培训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我区是城乡一体化的地区,地域宽广,有420平方公里,12个街镇,402个村(居)委,老年人口近2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2%。20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教育也得以不断发展,现已有街镇老年学校十二所,村(居)老年分校260所,形成了老年教育三级网络(区、街镇、村居),与此同时,还有上海远程老年大学收视教学点346个,扩大了老年教育覆盖面,能让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方便入学,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为此,老年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显得十分重要。20年来,我校坚持不懈抓好师资培训工作。每年年初都精心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相关授课讲师。

1、组建老年教育讲师团。我校为适应每年师资培训工作的需要,聘请热心老年教育,有奉献精神,有相当专业水平和资历的知名人士参与,组成老年教育讲师团。这些讲师都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态和蔼、耐心、语言通俗深入浅出,让大家都能听得懂,学得到。

2、培训内容广泛。有政治理论与时事形势;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老年生理、心理保健知识;科普知识与国防科技成果;孙辈教育与家教艺术;老年人权益维护与社会道德;以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等。每年都有14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授课教材都是讲师自己编写,而且每年都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让大家每年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批发回去都用得着。

3、免费培训服务。每年的3月初至4月中旬,每周二上课一天。14讲的培训课程七周完成。各街镇报名踊跃,每期都有200多人参加。为方便大家学有所用,每期培训学校都把14讲课的讲课提纲和收集的辅导资料一并打印装订成册,做到人手一份,便于大家带回去备课参考。

总之,老年大学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创业办学之路。由于坚持了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办学思路,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两次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评为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2009年荣获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集体,2010年获得上海市孝亲敬老模范单位。

 (作者单位  宝山区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