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怎么会来老年大学上“回忆录写作课”
我是慕名来上海老年大学听课的。我喜欢读书,喜欢上网,喜欢写东西,喜欢交朋友,喜欢有创意的东西;不喜欢看无聊的电视剧,从不参与打麻将,不想无意义地消磨时间。退休后,我一直在高校上新闻类的课,因为我先生病重而中断。到老年大学来,我也只想来当一名学员,与愿意文化养老的朋友们一起安度晚年。
老年大学文史系当然是我选择的地方。但刘光震老师认为“你这正教授还听什么课?应该来上课,我们有个纪实文学写作班,你正合适。”尽管我对纪实文学、大特写非常熟悉,当年我在报纸终审签大样时天天有大特写这个版,但我认为“老年人采访不便,应是写回忆录的时候了。” 刘老师说:“对,我们开回忆录写作班,这课就是你上。”我觉得很突兀。
其实,相对纪实文学来说,我认为老年人写回忆录比较合适,不是说我喜欢回忆录写作。不久前,有一位好朋友就叮嘱我,别去写回忆之类的东西,咀嚼痛苦,而且,我对回忆录写作一无所知。我是学新闻的,从写新闻、编新闻,到办报纸、研究报纸、策划报纸、上新闻课,可说是干了一辈子新闻了。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就是回忆录,到真的允诺下来要上这门课,还真找不到一本教材。回忆录和新闻毕竟是两回事,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啊。
我四处搜寻回忆录写作的指导,结果令人失望。唯一在网上找到的一本,买回来翻开一看,还是以前大学语文写作文的思路。
当时,我在家中书架上找了别人送的回忆录,又到我所在的上海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的同道们那里借了一大堆回忆录。回家一看,在删除官话套话后,生动可读的事实少得可怜,不是评功摆好,就是怨气冲天。想不到回忆录与新闻有那么大的距离,我把书还了,课也想回掉不上了。
这时,江晨清校长给了我几本学员写的自传:《我的成长》、《三次婚姻》等等,真实生动的往事,朴实无华的语言,唤起了我这个老新闻工作者的激情,这分明就是当年生动的新闻,是不经修饰的真实历史!应该形成一门课,来开发这个富矿,时不我待。
我作了可行性调查:为什么一家为老人撰写回忆录的北京回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居然能在电视台养生堂节目做广告?为什么《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能在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还成为书店的畅销书?北京老人的写回忆录热会不会蔓延至上海?
我在上海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的同道们那里作了试讲,也调查他们的意向。他们有畏难情绪,但都很感兴趣,鼓励我开这门课。
我先作为志愿者开始教学,也向学员作调查。学员说得好,退休后生活无忧,但有倾诉的愿望,回忆一生很多事,有开心的,也有不开心的,总想告诉人家。我发现老人的经历太丰富了,就是不知从何说起,又从来没有写过东西,提笔也没有勇气,对做作文视为畏途。
我懂得了,一个老人就是一本书,他(她)的人生经历就是未来历史拼图上不亚于有新闻价值的一段历史。他们有那么强烈的内在需求,我有责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用自已的笔写出来。
老年人退休后不是弱者,是一本书,还是一笔财富;老年人是一个长者,也是一面旗帜。岁月有情,写回忆录也是一种追求,是老人依然有理想有活力的一种表现。写回忆录也是文化养老,是减缓衰老、保持思维健康的长寿之道。但是,老年人写回忆录有不少心理障碍。
二、首先,我要帮学员越过写回忆录的心理障碍
朋友说写回忆录会咀嚼痛苦,有道理啊!回忆中有火有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来自学习、事业、情感、人际、物质上的挫折和坎坷。
首先要与学员一起越过这个障碍。写回忆录就是为了纪念曾经的得失悲欢,找到一个美好的角度去看待人生,撫平历史留在我们心底的伤痕。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的回忆,就是对人生的感悟;一份阅历是一份积蓄,一番感悟是一段华章。要让老年生活“丰富起来”、“快乐起来”,不灭了这“火”,不解了这“气”,能过得舒坦吗?
写回忆录不是为了唤起恨而是为了唤起爱;不是树碑立传,美化矫饰;不要咀嚼痛苦,发洩愤恨;要放下,要感恩,要宽容,要庆幸,要欣慰。写的时候尽量用当时的环境谅解别人,用健康的回忆培养出一种好的养老心态,这就是从历史的高度,用博大的胸怀看人生。要庆幸,逃过一劫又一劫;要欣慰,跨过一坎又一坎;要感悟人生,肯定自已的一生,恢复自信,展望金色的夕阳。不要为自已的人生画句号,要在岁月历练中淬火,童心未泯,继续向前。
至于回忆中涉及的人与事,可以直抒胸臆,说真话解心结。经过岁月风雨,我们要大度地看他和当年事,相信别人也会大度看你和当年事;假如不能,说明心结依然,有的已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就可以隐去真名。但我们要笑看此辈,别往心里去,再用他历史上的错来气自已一次,那就太不值了。
学员赵玉虎在文化大革命中双手被红卫兵拗过喷气式。他在《我“享受过”一次喷气式》这篇回忆录中,解开了心结,大度地说:“当时的几个小毛孩早已步入中老年,他们当时的错误是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我相信他们当时年幼无知,是无过之过,是诚实的错误,因此,我完全没必要耿耿于怀,应有一颗宽容的心,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历史的小插曲,让过去的就过去吧。”
我倡导这种长者风度,营造一种开心写回忆录的氛围。我与大家说:“当你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将发现很多有兴味的事值得庆幸,值得自豪,值得回味,值得纪念,也值得写。在时光倒转中,重温故乡思,家园恋、朋友缘、山水情……,在人生回眸的旅途中‘再活—次’,岂不快哉!”
学员龚钦华写了《妈妈的笋脯豆》,这舌尖上的妈妈多生动啊。她做了笋脯豆给大家尝,我也根据她写的制作流程做了一次让大家尝。然后,就有曹赛春的《醉酒酿》和杨银娣的《数“豆”》,先从舌尖上的回忆写起,味道真好呀!就是要让学员一进门就尝到写回忆的味道是开心的。
三、鼓励每一个学员迈出第一步
学员的第二个障碍是:写作是不是件苦恼的事?我行不行?怎么迈开么一步?
做任何事情,第一步就要决定能不能做下去,能不能有信心地做好。我十分重视学员的首次习作,第一步要让他们迈好。
相比文学写作来讲,我与回忆录有着某种天然投缘的维系。一辈子读新闻、做新闻、编新闻的看家本领起作用了。我用对历史负责的采访激情激发学员回忆,让学员开发自已脑袋里的有价值的富矿。
首先让他们相信自已头脑里的回忆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模仿,也无处可模仿。因为我们自已就是一个发光体。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也有光华四射的瞬间,而且是我们自已的,我们的回忆录是写我们自已的一生,被接见、被表扬、被评价都是“被”,这个亮是别人照过来的亮,我们值得留给后人的是自已发出的亮光,这是真正不负一生的光芒。莹火虫虽小,发的是自已的光。
其次,我不拿名家作品来让学员“高山仰之”,吓退他们。我不讲文学写作手法,强调每个人都有讲故事的能力,没文化的老奶奶有,你也有。没有写过东西的人比写过的还要行,因为没有框框。回忆录就是要没有格式,没有框框,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别人批准,只要自已说好,看的人看得懂,它不是总结报告,飞机大炮;不是鉴定,盖棺论定;不是档案,字字较劲;不是申诉,要有旁证;而是聊家常。谁不会聊家常,没有吧?现在看来,越是没受过文字枷锁影响的越写得好,平时舞文弄墨的写起来反而吃力,条条框框松不开,顾虑重重挥不走,作茧自缚,不洒脱。讲故事谁不会?讲掌故是老人的特长,自已经历的事,如今还能记住的一定历历在目,就是说细节都是现成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这就是写作的激情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或者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潜质,因为回忆录写的是自已亲身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事。
与此同时,我不怕看作文,无论你是电子还是手写,我都能看。几十年看通讯员、记者、作者的稿子,什么样的潦草字都能识,几十年编通讯员、记者、作者的稿子,需要倚马可待,能立马讲出个修改意见来不是难事。我用学员的习作做教材,当场分析,当场改。
在他们迈第一步写之前,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套话,什么是戴帽子穿靴子,不用现成的套话,用手写我心是写回忆录最重要的一条。套话有很大的概括性,一用就把生动的有个性的东西全扼杀了。废话连连,没有真情实感,写这样的作文无疑是种痛苦。我们写的可是真情实感,心想之,笔写之;写是为了快乐,可不是为自己立碑树传,更不想歌功颂德,而是为了重新拾起儿时玩伴的调皮,少年同窗的艰辛,青年战友的情谊,成年同志的执着,以及老年活的快活生活。我努力让他们踏上回忆录写作这个快乐的写作旅程,让他们享受到,写作可是件开心事呢。
第一步就要让他们开心迈出,踩准点,不走弯路,不落空,就像医生的“首次治疗”,不能失误,让他们马上出成果,信心就有了。
四、用学员的作品当写作课教材
学员跨出第一步了,然后才开始讲如何写。端正文风是回忆录的根本。回忆录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虚构。回忆就是当年生动的新闻,是不经修饰的真实的历史。
端正文风最紧要的是为他们打破以往众多束缚人们的“作文”框框。一开始只是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把事情说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就是有头有脑,不是没头没脑。用他们自已写的东西来举例,为啥有的一看就懂,有的别人看不懂,只有他自已懂。
接着用他们自已写的东西来讲述叙事的方法,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一听就懂,原来,写作方法不高深,“我已在用了!”本来,写作方法就是从作品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一种莫测高深的理论。
有了写作实践后再讲主题,不是像大学语文教材,上来第一章先讲主题,第二章结构,对于没有写作实践的人来说是一头雾水,反而吓退了本想迈开的写作的脚步。我总是用土巴拉几的写作道理来讲。我说,事实本身往往像一团乱麻,与我们平时读的小说、文章、看的电影、电视剧不一样,没人帮你整理过,像一团乱麻是必然的。我们写回忆录就是要整理这乱麻。理乱麻就要先抽头,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件事,没意思写它干啥?线头牵出来的也就是主题。
接下来,你不能离开这根线。主题贯穿全文,与此无关的一律不讲,冬瓜不能牵到豆棚。
如何围绕主题?不跑题就要紧扣主题。首先给自己列出一个写作提纲,开始写作的时候开头一定要扣题,中间按照自己列的提纲围绕这一件事写,写结尾的时候也要扣题,这样写出来的作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绝对不会跑题。
学员何玉英写的《使命-甘做绿叶从医教》,第一稿内容庞杂,在医教下乡的内容中夹杂了当地知青如何生存适应,当地当年如何饿死人,当地人犯罪因何而起、处决情景等等。我请她修改,去掉枝蔓,就是与主题有关的材料也要注意分类,一是分大类,二是分这一类中哪个最重,哪个次重。
我提示:主线是你们做了什么?一是救死扶伤,即在艰难的条件下的亲身经历,是你自己做的事,而不是上海医疗队的总结。二是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你做了什么,那些是你本来就会的,那些是临时学的,有了提高,是你的提高,不是全队的。
为了不纠緾很多当时的大背景,我再三提醒大家,我们是私人叙事,不是宏大叙事。对当时很多政策、很多得失的很多评价,我们缺乏全面的调查材料,你就讲你的事,你的亲历,你的真实的见闻。
由于是结合实例,就是讲一些比较深的道理,他们也容易接受。
五、尊重学员,不代替他们,让学员发挥创造力
一是要尊重学员,学员好多是我的大哥大姐,要肯定为主,鼓励为主,表扬为主,以朋友的姿态。因为这不是我的通讯员、我的作者,不是我的记者编辑,不是我的部下,也不是我在大学上课时的同学;他们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推心置腹,我们一起探讨,我们共同创造。我还把我自已也放进去,我不行的地方也不掩饰,实言相告。
所以,我本来如改稿似地改学员的作品时,就发现不对。一、我不是审稿,有一定报纸杂志的预设立场;二、老哥老姐费力地这样写有他们的道理,文字没有对错,在讲清楚事情让人看得懂的基础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不能代替他们。因此,我只提修改意见和建议。
越是尊重学员,他们越是努力,好多学员都是改了四五稿才成就现在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就让他们没有依赖,全凭自已。我们班的学员有医生护士、教师、会计、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企管机关工作人员,还有院长和教授,他们对写作不熟悉。所以,我在学员作品集《悠悠往事》的代后记《我为我们学员感到骄傲》中说:“这里,除了少数学员过去曾写过文章外,大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写回忆录,第一次自已打字,第一次发电子邮件,部分文章已第一次发表于公开刊物,还第一次得了好几个奖。我没有把着手作修改、润色。没有!完全是靠他(她)自已的努力,有的自已反复改了四五遍。看这些回忆,看似简单不寻常,背后有蹒跚学步的艰辛,也有重新发现自已的喜悦。”这完全是真话。当然,学员反复改四五遍,我就不厌其烦看四五遍,这,义不容辞。
六、为写作神秘拆招,让他们快速掌握诀窍
迈出了第一步后,他们会自觉要求如何写得生动。我对他们讲的诀窍是第一是要写你的亲历。若不是你的亲历亲闻亲感,你有什么必要一遍遍重复别人早已讲过的历史?
在讲亲历中,如何摆脱概括叙述变为生动叙述,这个绝招就是把文章写具体。我用最简单直白的办法教他们具体化的技术;假如有一个不知情的人聆听当事人叙述时,若发现当事人陈述的内容有含糊不清的地方,他就会问:是谁呀?在什么地方啊?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怎么会发生呢?经过情形如何?结果怎么样了?你当时怎么啦?等问题,协助当事人更清楚、更具体地描述其问题。这个具体化技术就是多用别人的视角多问几个“怎么样”或“怎么了”。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与此同时,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亲历的细节历历在目,动作,对话,眼神,心理活动,完全是还原了当年的情景,非常逼真。我们的子孙看后一定会吃惊的,这就是珍贵的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真实的历史碎片。
我告诉他们,回忆录不等于自传。回忆录就从记忆中最深的一件事写起,以事为基础,再写人,写人从一人一事开始到几件事写一个人。
在叙述的基础上,讲描写、讲议论、讲抒情,也以学员的作品为例,一讲就懂。
再接下来,就要让他们抓动情点,要在铺垫基础上推高潮,让人看得能掉眼泪。
学员龚钦华写了她父亲的一件动人的往事。她先是写《找个“外地人”后》,我总是觉得没有抓住动情点,与她多次讨论如何修改,她摸索着改了几稿,后来终于找到了,改成了《老爸拎来了大闸蟹》。
为了鼓动学员们的写作热情,我设法让他们的文字变成铅字,除了鼓励他们向《上海老年大学》投稿外,还鼓励他们向《上海退休生活》杂志投稿。我们班已有五位学员发表了十一篇文章,在《生活中的暖意》征文中,有四位学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老爸拎来了大闸蟹》就是这征文中唯一一个一等奖。在获奖作者座谈会上,我发现有不少得奖者是报社退休人员和通讯员,而我们的四位学员均是第一次登上文坛。
学员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我比自已发表还开心,在班上推广。因此这个班的学员就有了好多第一次。这里,除了二三名学员过去曾写过文章外,大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写回忆录,第一次自已打字,第一次发电子邮件,第一次发表文章,第一次获征文奖。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愿望,每个人都能讲故事,每个人就都能拿起笔来。我为学员打破写作的神秘感,用最简单朴素的道理揭示写作的真缔,让学员发现,原来只要不“做”文章,写作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啊,这里不仅有岁月留下的珍贵记忆,还有从心中流淌的真诚话语,像在良宵品一杯好茶,在月光下与朋友神聊,把肺腑之言诉之切切。
学员写回忆录的成果给了我信心。我编写了第一本教材《你想过写回忆录吗?》,试图跳出几十年以主题结构框架的写作课窠穴,故意回避名家名作,用土巴拉几的写作道理让学员大胆迈出第一步;接着,我要用没有套话官话的名家名作的范例让学员提高一步,激发大家向深度开发脑袋中的富矿,似编写《你的回忆还在吗?》。
回忆录写作是一门刚刚开始探索的学问,也是一个正在慢慢兴旺的事业。我感谢上海老年大学为我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在这个领域里尝试,让我不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重新焕发了活力。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