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课程的教学管理,是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核心和实质,符合老年大学的办学特点,适应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的要求。走向课程管理要求老年大学在理念上要超越教学管理主义;在内容上要突破教学管理的片面性;在方法上要避免主体的单一性。
一、走向课程管理: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提出
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提出,主要源于目前的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并不能完全适应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教学”与“课程”的概念及其关系来看
对于“教学“与“课程”这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来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大教学观”,即教学包含课程,课程是教学的一部分。相应的,教学管理也包含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一部分。目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基本上都是沿用这种理念。还有一种是“大课程观”,即课程包括教学,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管理包含着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只是课程管理的一部分。
而就我们所观察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基本上都是第一种情况,即“大教学观”下的教学管理。在这样一种理念指导下,我们可以说,所谓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就是根据老年大学教学要求来组织教学各要素,以保障教学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管理如课程、教材管理等,教学方式的管理如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如教学评价的管理等,以及教学事务的管理如招生、班级管理等。
在这样的“大教学观”理念之下,教学管理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教学”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至于“教与学的内容”,也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如何教学”来开展的,处在一个相对附属的地位。在这里,课程只是教学管理的对象之一,是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服务的。而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教学管理要想对其进行有效支持,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把课程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教学”与“课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用“大课程观”引领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实践。
(二)从老年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现状来看
除了从概念分析角度,考虑我们有必要对老年大学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之外,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大教学观”理念指导下的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与课程相关的教学管理实践现状并不乐观,这一现状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与课程相关的教学管理实践现状主要有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重视不够。
由于绝大多数的老年大学对课程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再加上课程管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而外部又没有对课程管理的行政压力,因此,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交织下,不少老年大学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招生管理、班级管理、学员管理、教师管理等教学事务的管理上,而对课程管理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科学规划和设计重视不够,在构建具有老年大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方面缺乏自觉意识。
其二,观念滞后。
目前,老年大学教学管理中涉及到课程的部分,主要有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教科书的选择等几个方面。然而对这些方面进行考察发现,第一,很多老年大学对涉及到课程的教学管理活动缺乏一定的元认知,仅仅把课程管理作为一种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工具,对课程的管理主要还是从经验出发,缺乏更广阔的视角,尤其是缺乏深入全面地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老年人自身需要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老年大学课程建设和管理的问题意识。第二,很多老年大学缺乏现代课程理论的指导,或者是沿袭普通教育传统模式,缺乏基于老年教育特殊性的思考与实践,很难体现老年大学课程的特色;或者是围绕着教学来定课程,单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现有教师资源进行课程的设置和管理,缺乏一定的引导作用和主动意识。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理念角度还是实践现状角度来看,目前老年大学教学管理都难以全面、有效、深入地涉及课程,在对老年大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支撑方面力有不逮。老年大学教学管理与课程体系建设要求之间的差距,必然要求对老年大学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要从“大教学观”转向“大课程观”,从教学管理走向课程管理。
二、走向课程管理: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意义
走向课程管理是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核心和实质。因而关于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意义,主要围绕“走向课程管理”进行阐述如下:
(一)走向课程管理符合老年大学的办学特点
一般来说,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因为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受国家和地方的制约,其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整个学校的课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因而,总体来说,基础教育在课程方面主要关注的是课程的执行和实施,也就是如何通过教学落实课程目标的问题。所以教学管理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老年大学的课程教学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课程的校本化。可以说,校本化的课程承载着老年大学的教育价值,是老年大学教育哲学的集中体现。通观我国老年教育发展30余年来的课程发展历程,老年大学的课程实际上呈现出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理念、资源、特色进行课程开发的特点。对老年大学来说,其当然需要关注如何通过教学实现校本课程的目标,但是,更为基础,同时也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开发课程。没有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教学实现校本课程的目标”就无从谈起,教学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说,老年大学的办学特点,尤其是其课程校本化的特征,为老年大学从教学管理走向课程管理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二)走向课程管理适应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如前所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及配套建设的研究》课题,其目的主要是对目前全国老年大学纷繁复杂的课程门类进行梳理,尝试构建一个科学、全面而丰富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同时对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配套支撑进行研究,以期对推动我国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而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关注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和内容,同时要关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它是一个静态与动态共存、宏观与微观兼顾的整体。而就目前在“大教学观”理念指导下的老年大学教学管理的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教学内容管理,其主要关注静态的、单一的授课内容和教材,对课程规划所涉及到的动态性、系统性要素显然无力顾及;第二,教学方式管理,其主要关注的是微观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等,对老年大学宏观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学方法论缺乏一定认识;第三,教学质量管理,其关注重点在于微观的课堂教学,主要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等,对于课程本身的质量管理,包括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关注度明显不足;第四,教学事务管理,则由于其处于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之外,更加不可能有效呼应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因而,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必须走向课程管理。各老年大学应以大课程观的视角,在创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课程管理,以适应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发挥对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
三、走向课程管理: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内容
所谓老年大学课程管理,就是指老年大学根据国家和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要求、老年人学习的需求以及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建立管理机制,协调安排与课程有关的各类要素,以使课程建设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适应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过程。
老年大学从教学管理走向课程管理,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理念上:超越教学管理主义,倡导课程管理
这里的理念,主要是谈我们老年大学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因为不同的课程观会导向不同的管理实践。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人们倾向于将课程视为一种“法定的知识”:课程是教育行政权力部门制定的、委托课程专家设计的知识集合,体现的是国家权力、国家意志和专家权威。在这样的课程观主宰下,学校和教师完成的任务是“如何教学”, 似乎只要将教科书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照单全收”,课程目标就会自动实现。反映到管理工作上,就是所谓的教学管理主义,即学校、教师、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要通过教学“忠实”地执行了国家制定的课程,至于要教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同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可见,教学管理主义所反映出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没有课程设计和规划的权力。
而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是一个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与普通教育不同,其课程没有国家统一标准,每个学校都存在自己开发编制课程的问题。在老年大学中,课程不是“法定知识”,而是由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员一块参与、相互对话,共同开发生成的一种教育经验。这种教育经验的生成过程,就是学校的理念、教师的智慧和学员的期望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张力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课程的“创生观”。而要体现这种创生性的课程观,老年大学就要从教学管理主义的泥沼中退出,倡导课程管理,真正地运用好赋予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员的课程管理权力。当然,老年大学课程管理并没有十分适合的普教经验和西方经验可借鉴,需要我们努力自行探索和总结。
(二)在内容上:从大课程观角度,倡导全面课程管理
从大课程观来看,课程管理应该包括课程规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和课程评价管理。
首先看课程规划管理。目前,在老年大学的课程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课程规划管理。因为在老年大学普遍重视教学管理的惯性下,课程的开设基本上处于需求导向主义的散点状态。实际上,课程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开设什么课程就那么简单,它首先要进行老年大学教育目的的抉择和培养目标的确立,然后根据这些目的和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与老年人认知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最后就可以形成一个课程的总体方案。可以说,课程规划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而又不断循环往复的整体,它是课程实施管理和课程评价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来看课程实施管理。如前所述,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管理就对应着课程实施管理。但课程实施管理比教学管理关注的范围更广。一般来说,课程实施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对课程进行设置安排、对课程所需各项资源进行统筹;二是课堂层面的课程实施管理,也即平常所说的教学管理,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和选择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管理需要强调“课程放权”,即课程实施是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员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而在课堂层面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实施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员,两者是互助性的沟通关系。
最后来看课程评价管理。应该说,课程评价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对于确保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老年教育界目前已经开始重视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管理,但是对课程评价的关注仍显不足。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管理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员的学习质量。而课程评价管理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它要对课程规划进行评价,以确保课程规划符合国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切合学校特点、满足学员需求,也就是评价这些课程值不值得去学习;它还要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学校层面和课堂层面的课程实施,以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就是说评价这些课程有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效;此外,对课程评价本身也需要评价,确保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也就是说对课程评价是否反映真实的课程情况进行评价。
(三)在方法上:避免主体的单一性,倡导教师学员共同参与
在老年大学课程管理的方法上,我们提倡多元参与。也就是说,课程管理不仅仅是校长或学校其他管理者的事,老年大学同时应该尊重教师和学员在课程管理上的参与权,增强教师和学员民主参与课程管理的意识。
老年大学课程的校本化决定了教师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老年大学的教师多为兼职人员,因而在教师职责方面,许多老年大学都过于强调教师对课程实施阶段的参与。实际上,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应参与到课程规划的全过程。教师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对老年学员的了解、教师对老年教学智慧的体悟是老年大学课程规划的宝贵财富。如果缺乏教师的参与,老年大学的课程管理就失去了基本的语境。对老年大学的教师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获得课程权力的问题,更是教师形成自觉的课程意识和提升课程能力的过程。总之,赋予教师课程管理的权力,校本课程才有可能真正在老年大学里发生。
老年大学校本课程的生命是由学员来促成并赋予的,学员是受课程影响最大的人,他们理应有权力参与到课程管理之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老年学员不同于其他教育中的学生群体,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有能力参加到课程管理中来。在课程规划管理中,学员可以提供关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信息和关于老年人认知与记忆能力的体验,以提高课程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课程实施中,学员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师传递的课程进行重新建构,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东西,从而推动课程的创生与发展,并最终体现出课程的实施成果;在课程评价管理中,学员作为课程的亲历者和消费者,拥有课程评价的绝对权力,老年大学应该主动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学员的思想和感受,如此才能使学校的课程得以持续改进和提升。
总之,老年大学的课程存在于学校内部的人的主体实践中,尤其是教师与学员、教师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往之中。因此,教师与学员一定不能缺位于老年大学课程管理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 上海市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