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上海市老年学校素质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长者风范”之花正在上海老年教育的百花园里绽放新芽,吐露芬芳。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反复思考,如何将老年素质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将老年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老年大学应该成为老年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偏见,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只要吃饱 穿暖、颐养天年就可以了,即使参加各种文化和教学活动,也只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而已。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上的改善与满足,更需要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充实提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老年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老年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内容及方式上,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认为,“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作为一项素质教育活动,有这样几个“符合”:
1、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2012年,中央16个部、委、办又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老龄办[2012J60号),可见文化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人的素质水准与时俱进。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的今天,丰富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品位,已成为我们老年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展和加强老年素质教育,符合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
2、符合老年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课堂,也是陶冶情操的园地。教育不只是授人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素养、有高尚品格的人。老年教育同样如此,老年学员也不例外。 尽管老年人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但是他们也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产生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对老年人来说,也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样需要教育引导,通过“树长者风范”,激励他们做“风范长者”。老年大学开展素质教育,是其一项基本职能和应尽的职责,符合老年教育办学宗旨,老年大学理所应当成为老年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
3、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
老年人中,有的具备一定的技能专长,有的拥有一定的身份地位,都有值得回忆的过去。身为长者,他们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在小辈面前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因此,“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也是容易为老年人接受的一种意愿。老年人在学知识、学技能的同时,同样需要学做人,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为楷模,为年轻人作出榜样。这也是老年人内心的需求。
4、符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需求。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者,弘扬长者风范,这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一传统文化被冲击、破坏和遗弃。这既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老年人的自身原因。现代社会中会有各种不健康的思潮袭来,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老年人也会受到影响。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地结合起来,就需要我们老年人率先作出示范。
古人云:“厚重自尊谓之长者”。老年人整体素质的提高,会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净化,社会风尚得到改善,营造和谐温馨、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二、老年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
老年素质教育具体怎么实施和开展,有许多内容、形式和渠道。上海老年大学选择了以“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为主题,搭建开展老年素质教育的平台和载体。
“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是一种很亲切的理念体现,很生动的形象塑造,很真实的行为展示,有具体实在的内容。上海老年大学自2002年起开展这项素质教育活动,让老年学员全过程参与,讲述自己晚年的精彩生活,书写自己闪光的思想境界,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老年学员所喜闻乐见,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具体为坚持“四个结合”:
l、“长者风范”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2、“长者风范”教育活动与课堂学科教学相结合:
3、“长者风范”教育活动与评先创优活动相结合:
4、“长者风范”教育活动与学员社团工作相结合。
在“四个结合”的基础上,还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正面引导和典型引路。
我们坚持把老年素质教育以多种形式、多样内容,渗透到各单项活动中去,从正面引导,树正面典型,挖掘老年学员心中的闪光点,调动老年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开展“寻找心中的好老师”、“寻找身边的好学员”、“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活动,培育和发扬志愿者服务队的奉献精神,举办“校园风貌”摄影展、“长者箴言”书法展,“颂长者风范”朗诵会等等,一项活动连着一项活动。每一项活动中都融入素质教育的内涵,老年学员在这些活动中接受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每一学年,我们都进行总结,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更多老年学员积极参与。学校还不定期开设“长者讲坛”,请专家、学者介绍古今中外长者、名人的思想情操、理想胸怀、处世为人、言行举止等。
通过正面引导和典型带路,为老年学员确立一个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2、坚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全方位渗透
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力,古人早有精辟论断,谓之“入兰花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可见,人的言行举止和观念素质,往往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活动,同样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
①校园环境硬件的渗透
上海老年大学很注重校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校区环境氛围。学校安排专人管理校区环境绿化卫生,每天有两名志愿者值日,协助管理校区的秩序。每一层的教学楼走廊和学员阅览室、休息室都悬挂学员书画、摄影作品,由学员社团组织定期更换。既体现师生教学成果,展示学员艺术才华,反映学员的精神风貌,又美化了环境,成为学校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校教学楼门厅两侧,布置了宣传画廊和大屏幕电视,每天不间断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新闻、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学员中的好人好事和学员自己撰写的人生格言等。课前课后,特别是午休时刻,很多学员在那里驻足观赏。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习、活动、交流,自然会受到激励和影响。
②课堂内教学的渗透
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老年人会更乐意、更有效地接受各种教育。学校采取适切的教学形式,将适合老年人的内容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
例如:文史系在教学中穿插“古今礼仪”、“三字经”、“千家训”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语系在教学中介绍各国优良的礼仪习俗;艺术系各课配以讲解艺术教学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关系;文学写作强调写作技巧、写作风格与“文如其人”;书画系教学用实例故事讲“写字与做人”、“画品与人品”;保健系强调心理健康与养生益寿的内在联系;舞蹈系教学则引导学员注重形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家政系讲解持家与修身养性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系;声乐系经常提示学员重视人的形态、心态、气质与声、气运用的关系等等。
常言道:“寓教于乐”。这些生动形象、简明通俗,切中时弊的讲课内容很自然,很现实,很生活,深受老年学员的喜爱,他们很乐意接受,觉得入脑入心,记得牢,忘不了。
3、坚持上下结合、干群结合、师生结合。
有言道“上行下效”。在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活动中,上海老年大学坚持上下结合、干群结合、师生结合。凡是要求学员做到的,同样要求办学人员也要做到;凡是要求学员参加的活动,同样要求办学人员也要积极参与。
学校领导、办学人员、教师学员共同参与“长者论坛”、“长者格言”、“感动校园”、“我敬仰的长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学员”等征文、征言、征歌活动的组织、收集、整理、编辑、印发工作。学校办学人员还参与志愿者值日、参与听课、参与调研活动、教研活动等等。
学校领导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带头参与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带头为灾区捐钱捐物。每次碰到老年学员突发事件,学校领导和各系主任都在第一时刻出现在现场。
去年,由于校舍整体大修,临时借地方在外过渡。当秋季开学时,76岁高龄的郑令德校长就去教学点一个个查看。在文史系教学点,一位80岁的老年学员去卫生间时忍不住大便失禁,拉在走廊里,郑校长正巧遇到,毫不犹豫地拿出手纸,蹲下把粪便清理掉,其他老年学员看到无不为之感动。由于校舍大修,临时教学点分散在六、七个地方,新学期开始时,尽管反复告知,并印发书面提示,但还是有许多老年学员找不到自己上课的教室。班长、 志愿者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新的教学点去义务值班,引导老年学员到自己的新教室,并帮助学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的办学人员也尽量把教室让给学员,哪怕自己挤在一个小办公室。古筝班的乐器没有地方存放,班长毅然腾出自己家里一个房间,堆放班里的古筝。
老年学员共同参与的这许许多多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活动,实质上也就是接受了以“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为主题的老年素质教育,因而成效也甚为显著。
三、“长者风范”教育活动需要积极引导和努力延伸
常言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老年素质教育不只是一个老年大学的任务,老年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部分老年学员的事,我们所有老年学校、涉老机构,所有社区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重视、支持和努力去实施。
老年素质教育要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让老年学员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树立崇高的境界,就要不满足现状,不断设计新的目标和导向。因此,我们设想开展“一个引导”和“两个延伸”的活动。
1、“一个引导”:
引导师生唱响两首歌 :一首是“学习者之歌”,一首是“志愿者之歌”。
“人生因学习而美丽,世界因奉献而精彩”,这是上海老年大学学员(原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居欣如在一篇文章中写的两句话。这样高度提炼、概括的老年学员精神风貌的格言,很快在广大师生中传颂。“学习者之歌”就是体现“人生因学习而美丽,“志愿者之歌”就是体现“世界因奉献而精彩”。唱响两首歌,就是要让更多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奉献”中来。这也充分体现了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精神。
例如,我校首届学历班学员王金玲,是一位“老三届”毕业生。2006年,她丈夫事业有成后离开了她,但她并没有选择怨恨、苦闷、消沉,而是选择了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她从一个电脑盲,到如今能驾轻就熟地在博客里发博文、传照片、播音乐、放视频。还先后取得普通话、英语、手语能力证书。2010年,参加“中国达人秀”海选,同年6月8日,东方电视台播放了她的专题片。她在晚年唱响了“学习者之歌”,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2、“两个延伸”
①向家庭延伸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风气、风尚也会好转。我们提倡"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就是要求老年学员在家庭成员中起到好的榜样,成为学习的楷模。我们鼓励学员写家庭中的感人故事,也欢迎学员家属来稿,叙述他们的感受和变化。这样,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左邻右舍之间相互影响,对建设文明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②向社区延伸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成立了一支有50多名学员注册的志愿者队伍和300多名班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义务承担环境卫生、校区禁烟、图书管理、献爱心活动,还在报名招生中承担起维持秩序、接待来访宾客、协助管理班级等任务。有的还在社区发挥作用,如在社区组织学习小组,组织社区老年书画、文艺团队;担任社区学校辅导老师,为外来民工子女辅导外语等。他们把在老年大学学到的知识、技能传播到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学校还有组织地引导学员和志愿者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例如到养老院慰问演出,与福利院结对互助,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看爷爷奶奶上大学”等教育活动。
上海老年大学学员中的“风范长者”,就像一颗传播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家庭,播撒到社区。 我们祝愿这种子生根开花,让“长者风范”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一种精神。